王映佳
(廈門市海滄區(qū)東孚中心小學 福建廈門 361000)
音樂課程具有審美性,是引導學生體驗美、感悟美、鑒賞美的課程,能促進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在音樂課堂中有效融入舞蹈律動可以提高學生對律動的審美能力,塑造形體美,達到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的教學效果,與低段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相符合。
低段的學生年齡基本在7-9歲,正處于好動時期。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有效融入舞蹈律動,可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音樂課堂中融入舞蹈律動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能讓學生在美妙的音樂氛圍中親身體驗,從而實現(xiàn)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效果。利用有趣的課堂舞蹈律動,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在比較歡樂的學習過程中掌握課程內容,課堂也能在律動中得到情感的升華。
低段學生剛從幼兒園階段轉變?yōu)樾W生,注意力和專注力還不夠,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將課堂口令律動化,能夠維持課堂紀律,也能更好地體現(xiàn)學科特點。例如,教師拍打節(jié)奏X X XX X,學生回以簡單的4拍聲勢律動,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再與其他課堂口令結合,能夠減少學生聽、視覺的疲勞,提高課堂注意力,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1]。
小學低段歌曲多為童真童趣,教師可結合歌曲選擇適宜的舞蹈律動。比如,教師示范歌曲中各種形象的小動物動作,讓學生進行觀察模仿。通過音樂和舞蹈律動動靜結合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逐步鍛煉學生的觀察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樹立良好的審美傾向,引導學生根據(jù)歌曲進行動作編創(chuàng),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塑造創(chuàng)造性思維。
在音樂課堂中融入舞蹈律動,可以讓低段學生在比較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有效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音樂課堂起始,引導學生伴隨音樂,根據(jù)歌曲實際節(jié)拍做出不同的動作逐步進入教室,或用符合歌曲意境的律動進入教室,營造出較為濃厚的音樂課堂,更快地集中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也提前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感受音樂。在正式的歌曲教學中,根據(jù)歌曲的歌詞融入相應的舞蹈律動,引導學生邊歌唱邊律動,讓學生在歡樂氛圍中學習。
教師在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融入舞蹈律動要注重做好課堂設計、善于創(chuàng)新,結合低段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活潑好動等特點,提高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適應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小學低段時期,認知能力需進一步加強,因此,我們在設計舞蹈律動動作時要結合低段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舞蹈律動動作要相對簡單、易學,給予學生信心。否則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無法達到幫助學生音樂學習的目的,應該讓學生在歡快的課堂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課堂的教學實踐。
教師在創(chuàng)編舞蹈律動時要符合音樂歌曲的風格特點。比如,相對歡快愉悅的音樂歌曲,人音版一年級下冊《兩只小象》,歌曲為一首四三拍的兒童歌曲,描述的是小象之間友好玩耍的場景。本課可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時,通過腳下踩出“小象的步伐”——三拍舞步,根據(jù)腳底律動的力度變化帶領學生體驗三拍子的律動感,也能直接解決教學重難點——了解四三拍的強弱關系,做到舞蹈律動巧妙融入音樂課堂,直接作用于音樂課堂。課堂的拓展環(huán)節(jié),學生用手部模仿小象的鼻子,腳底配合三拍舞步,同學們兩兩一組,既可以體驗舞蹈律動,也能在律動中體會同學之間的友情。大家通過有趣的課堂實踐,學習積極性高,在歡樂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了課程內容,課堂也在律動中得到了情感的升華[2]。
教師在創(chuàng)編舞蹈律動時要符合音樂歌曲的風格特點。對于民族色彩比較濃厚的音樂,我們則要根據(jù)不同民族音樂的特點來設計不同的舞蹈律動的動作。例如,人音版二年級下冊藏族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則》,在設計舞蹈律動動作時也可以選擇藏族的基本動律“顫膝”,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體驗藏族人民舞蹈的基本動律,同時講解顫膝的動律產生是因為以前藏族人民農牧生活,自然環(huán)境使得藏族人民無法使用其他代步工具,生活中搬運重物時膝蓋壓力驟增,久而久之身體形成自我保護,所以形成“顫膝”——藏族舞蹈動律特點;在音樂課堂融入舞蹈律動,同時講解背景知識,能夠提高學生知識面,同時將祖國大團結融入課堂,在音樂律動中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通過對不同音樂內容的創(chuàng)編,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舞蹈律動,逐步提升學生的音樂及相關文化素養(yǎng)。
總而言之,通過舞蹈律動,可以讓低段音樂教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也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的特點和魅力,促進學生音樂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使其在音樂課堂獲得更多啟發(fā)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