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
(蚌埠醫學院臨床醫學院 安徽蚌埠 233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持續關注青少年勞動教育的相關情況,并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1]。”這一重要論述表明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少年勞動教育的高度重視,并體現出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的勞動教育效果將會影響到未來社會的發展。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勞動教育提出全面的建議,將專業課程與勞動教育相結合,進而明確了勞動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實施的決策[2]。
高校是新時代下加強學生勞動思想理念的主要陣地,高校的勞動教育成果直接影響到新時代社會的整體勞動思想理念、勞動思想的體現以及勞動水平的呈現。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即將步入社會這個生活環境下的重要群體,大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勞動理念關系到新時代社會的發展,以及其在生活中一些實際能力的需要。因此,高校應承擔好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責任,通過將勞動教育與專業課程進行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對大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勞動思想理念的傳播。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勞動教育需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高校的勞動教育形式以及勞動教育途徑都需要去探索,通過多樣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勞動思想理念以及獲得一定的勞動技能,同時,培養大學生將勞動能力與專業技能融合的實力,從而實現勞動教育促進青年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宗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也就是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和思政課程的任務和使命,而且是全體教職員工、所有課程的任務和使命。勞動教育是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廣大高校有責任有義務肩負起勞動教育“課程思政”理念的重任。
在新時代這個大環境下,“德”是生存之根本,立德樹人是黨和政府提出的基本要求。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并且黨的教育方針始終要求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并以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是黨的教育方針重要發展的體現,是對我國數千年來教育理念的傳承,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立德樹人具有更加鮮明的時代特色[4]。然而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不能僅局限于口號的宣傳,更重要的是落實。馬克思將勞動視為“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應通過勞動教育對高校大學生進行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勞動可以鍛煉大學生的意志力,鍛煉大學生的體力,加強大學生對人民的熱愛。高校通過勞動教育可以進一步強化大學生對熱愛人民的深刻理解,并使大學生在勞動中探索熱愛人民的具體實踐活動,同時增強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意識[5]。勞動教育有利于“立德樹人”教育實現實踐化,具體化。
勞動教育不僅要培養大學生的勞動理念,更要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大學生要積極參與勞動活動,同時要有宣傳勞動思想的理念[6]。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大多數學生都是在溫室里長大的,沒有體會過勞動的艱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尊重勞動者。勞動教育在素質教育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大學生只有真正體驗勞動,才能體會到勞動的艱辛,才能尊重勞動者。正確的勞動觀在社會勞動中是非常必要的,熱愛勞動的同時,要有正確的勞動思想,勞動成果要以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為目標,禁止危害社會的任何形式的勞動。大學生是新時代的中流砥柱,要起到宣傳勞動思想的作用,在個人具有正確的勞動觀、熱愛勞動的同時,要在社會生活中做好勞動的模范,帶動他人一起勞動。
長期以來,很多高校受“智育至上”觀念的影響,認為勞動教育的教學任務已經在義務教育階段完成,在高校無需再進行勞動教育。然而,高校的這種教育理念使很多大學生認為在社會中僅需要專業能力,只要有嫻熟的專業技能就可以,缺乏對勞動以及勞動內涵的理解。這個觀點也導致高校設計方面的缺失,多數高校教育的重點是在專業知識的講授上,沒有對勞動教育體系進行合理的課程安排,且教師的安排相對其他課程也顯得薄弱,勞動教育受到應試教育嚴重的沖擊[7]。當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沒有進行系統的規劃,大多數高校主要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的理論教育,在政治教育課程中涉及一些勞動教育,但枯燥的理論知識不能引起學生深刻的思考,教育成果就會不理想[8]。
大多數高校以專業知識的講授為主,對勞動教育課程安排的時間相對少。而且,有些高校在勞動教育課程設計中,理論課程占據較大部分,而實踐課程所占比例很少。實踐課程時間的壓縮使學生不能運用理論知識進行親身實踐,同時影響對理論知識的深刻理解。
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多以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勤工儉學為主,活動形式較少,缺乏新時代的時代特色。同時,大多高校受資金以及場地的限制,很難開展實踐活動,活動形式也缺乏創新性,這樣會導致大學生的參與度低,無法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活動積極性的匱乏會導致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中時存在較低的自理能力、缺乏集體意識、好逸惡勞等問題,達不到黨和國家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預期效果[9]。
很多高校目前雖已設置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但大多數學生僅僅是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勞動過程過于形式化,最終只是為了獲得學分或社會實踐學時。另一方面,多數實踐活動是學生自發組織,沒有專業的老師進行指導,這就會導致活動形式過于自由化、自我化[10]。很多高校的實踐活動結果缺乏相應的考核標準,所以對于大學生而言獲得學時或學分就相對容易,那么,在沒有難度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就不會注重活動的具體過程。很多高校本身在開展勞動教育實踐課程過程中也會出現為了開展活動而過于形式化,并沒有真正注重對學生勞動理念的培養,很難保證勞動教育的效果。
當前高校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大學生缺乏勞動理念、勞動精神的重要原因。為進一步改善當前高校勞動教育的狀況,僅分析出問題是不夠的,需要制定具體的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案,其可實施性以及合理性對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實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在將“課程思政”理念與勞動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使廣大學生在勞動教育的同時,在思想上受到再教育、再熏陶、再提高,具體提出“1+3”的勞動教育模式。所謂“1+3”模式是指“1門理論課程+3 類實踐活動”。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的設計應具有時代特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并以馬克思主義勞動關系為主進行建構。同時,以勞動理論為基礎,開展三種形式的活動。其一,以道德意識、服務意識為主的志愿服務類活動。其二,以勞動技能、實踐體驗為主的社會實踐類活動。其三,以實驗研究、專業知識為主的科學研究類活動。理論課程設置在大一的第一學期,三類活動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階段來進行合理安排。
1.理論課程
高校應將勞動教育課程規劃為一門必修課課程,同時,要將其設置成一門獨立的課程。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并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主線開展教學活動。同時,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計劃,是開展勞動教育課程的前提。理論課程的設置要符合本校的教學任務安排,在具有學校的教學特色同時還應具有新時代的特征,教學理念還應與國家提出的高校勞動教育理念相結合。理論課程的可在大一學年第一學期開設,可為以后開展的三類實踐活動的提供思想政治理論基礎,并且入學第一學期的教學任務相對輕松。因此,在入學第一學期開設理論課程是較合理的安排。
2.志愿服務類實踐活動
志愿活動的參加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公共服務意識,從而更具有奉獻精神,以實際行動回應國家的號召,志愿服務也會讓生活在黑暗中的一些人看到白天的曙光[11]。高校應舉辦多場志愿服務活動,為大學生的志愿活動提供平臺。志愿服務可選擇在社區、孤兒院、養老院等場所舉辦,進行法律、安全知識、綠色環保等科普類知識的宣傳,也可開展綠色環保(如垃圾分類與清理)、文明城市(如共享單車的擺放、擦洗)等服務類的活動。同時,還可以發揮專業優勢,醫學專業還可在醫院進行導醫的志愿活動,為就醫的患者提供一些幫助,在社區、鄉鎮等開展如血壓測量一些簡單的體驗活動等。
3.社會實踐類活動
社會實踐類活動形式多樣,可開展校務勞動、暑期三下鄉活動等。其中校務勞動是指在高校區域內(含校屬實踐基地和校企)從事生產性或服務性的一般性勞動。校務勞動的形式有公共衛生區域的勞動、校園設施以及教學儀器的維護、宿舍的美化等,這些勞動活動為和諧校園的營造提供更好的時機[12]。暑期三下鄉活動是指將文化、科技、衛生等帶入鄉村,從而大力推進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三下鄉活動的開展不僅能鍛煉大學生的勞動能力,也能給農民帶來一定的幫助。當然,三下鄉活動也不僅局限于暑期進行,寒假期間也可利用一些時間開展三下鄉活動。
4.科學研究類活動
科學研究類活動的開展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所以此類活動的開展應在高年級進行設置,大三一學年是較好的活動時間。大三學年,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并且時間相對充足,大四學年學生忙于實習、就業、考研等事情,沒有足夠的時間投入到科學研究中。科學研究類活動在以勞動精神為指導思想、專業知識為基礎進行活動的開展,活動開展過程中,要有老師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并學會提出問題,敢于想象與創新,從而進行科學研究類活動。科學研究類活動的開展,對學生來說是挑戰,也是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的機會,如果科研活動取得一定的成果,對社會也會有一定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重視學習,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13]。勞動教育作為一門集思想、技能與素質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教師的能力也要有一定的保障,需要有專業化、高水平、綜合能力強的師資隊伍。高校有一定的教師隊伍之外,還可邀請校外相關專家以“勞動教育”為主題開展講座,使大學生聽取更多關于勞動的實例,并從實際事例中領悟勞動的精神以及勞動的價值觀。
一本教材也是勞動教育課程開設所必備的,教材的配備可以使學生的上課期間集中注意。如果沒有相應教材,上課期間只聽老師講課,一定程度上會走神。上課期間書本內容與老師講的內容相結合,還可以幫助學生對勞動相關知識進行一定的理解,教學目標也能獲得一定的成果。
除了教師和教材,還要有一定的教學時數。具體教學時數可根據學校的課程安排來確定,筆者建議不少于32個學時。對于一門課程,如果課程數太少則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并且太少的課程數不能將勞動的內容講到一定深度,淺顯的教學內容不能起到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作用。因此,一定數量的課程數是必不可少的,在引起學生重視課程的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勞動的相關知識。
理論課程以及三類實踐活動的開展都需要有一定的場地以及資金的支持。對于志愿服務以及社會實踐活動,需要校外的環境,學校需要與更多的社區、公園、養老院、孤兒院等一些場所合作,有了一定的活動場所,活動就可以長期進行,也能為活動尋找場地節約大量的時間。對于科研活動的開展,學校應有規范的實驗室和實驗儀器,同時要有安全保障,實驗室和實驗設備是學生開展科學研究的前提。
“1+3”勞動教育模式的考核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教師以及教學課程進行考核。對學生的考核,應從日常表現、卷面成績、勞動成果等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其中日常表現與勞動成果要進行量化,例如日常表現可通過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綜合分數來確定一名學生的日常表現成績;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可根據活動學時數與活動總結的分數進行綜合,并進一步對成績量化;科研活動的分數就需要根據學生日常表現以及一定的科研成果來確定。日常表現、卷面成績以及勞動成果的最終分數再進行加權即是學生的勞動教育這門課程的最終成績。通過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對勞動有更好的理解,并提高自身的勞動技能。對老師的考核需要學生來進行評價,教師的教學表現以及教學成果可以通過學生對老師的評價進行體現。對老師進行評價是對教學質量提高的一個途徑,通過考核可發現教師是否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素養,也可通過評價結果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學課程的考核可解決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以教學目標為標準,觀察教學成果是否完成了教學的目標,并可調查學生步入社會中的表現,進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使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更加完善。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勞動教育已經成為高校培養大學生的核心素質的重要一門課程,也是培養大學生優秀品質的重要前提[14]。勞動教育這門課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勞動教育課程“1+3”模式的構建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也成為了一門“思政”課程,使勞動教育教師在很大程度上也成為了一名“思政”教師,這能使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真正達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相結合的目標,形成協同效應,共同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努力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