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英
(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桂林小學 江蘇南通 226200)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主張之一,是“生活即教育”的具體理論。教學做合一理論將“教學做”視為一體,以“做”為核心,主張在做上教,做上學。新課改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教師的教學要求也更高,因此教師必須選擇更高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高質量教學。在小學中年級語文寫作教學中利用教學做合一理念能在極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興趣,對教師提高教學效率也有積極作用,是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和實現新課改要求的有效方法。
在小學中年級的寫作教學中,很多小學生認為寫作是一件困難且枯燥的事情,他們在寫作時常常會無從下筆。此外,學生寫作還有很多共性問題,比如內容不豐富、字數達不到要求、內容不真實等,而造成這些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缺少寫作素材。小學生年紀小,缺乏社會經歷和生活經歷,寫作時自然沒有充足的寫作素材,很多學生因為缺少素材而選擇靠想象編造內容,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是沒有感情的。豐富地寫作素材是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的前提,好的寫作素材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想象力[1]。
在寫作教學中,部分教師依然采用“口述”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學目的也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卻沒有考慮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忽視了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沒有做到“以生為本,從學生出發”。還有的教師一味讓學生背誦作文,在寫作時套用作文模板,這些方法確實能偶爾提高學生的寫作成績,但是卻無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作文模板禁錮了學生的思維,限制了學生的發展空間,套用模板寫出來的作文是缺乏生命力的,缺乏真實體驗和真情實感的,這種教學方式既不能夠實現新課改,也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這種傳統古板的教學模式,還會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之間缺少互動,學生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寫作方面遇到的問題也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長此以往,會令學生失去寫作興趣,甚至對寫作產生排斥心理,十分不利于學生的寫作學習[2]。
大部分小學生學習語文寫作都是為了提高成績,因為在語文考試中,寫作部分占的分值比重很大,提高作文成績能迅速提升整體語文成績。還有一部分學生是被動學習,把寫作當作任務,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只有在教師布置任務時才會被動進行寫作。許多學生認為寫作枯燥無味,對寫作持有畏難心理和排斥心理,越不想寫就越不喜歡,越不喜歡就越不想寫,形成惡性循環。
興趣是最強大的學習動力,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人們往往更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研究、學習,對于小學生也是一樣,他們更容易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在小學中年級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基于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小學語文作文的體裁多是記敘文,以寫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對小學生的描述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描寫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做合一”的理念開展教學,讓學生從生活中經常經歷的事情和熟悉的人、物寫起,利用自己所學盡可能描述,然后逐步遞進,由簡入難,慢慢積累寫作經驗[3]。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習作部分主題是《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教材提供了一些詞語“小書蟲”“智多星”“熱心腸”等,這些都是形容人的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談談這些詞語讓他們想起了誰,為什么會想起他,除此之外,同學們還知道哪些用來形容人的特點的詞語,圍繞這些問題,同學們自由選擇對象進行描寫。講述自己身邊的人物,學生會更有表達的欲望,寫作時也會才思泉涌。
大部分教師在寫作教學時都會發現學生寫作素材少的情況,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由于年齡小,社會經驗及生活經驗都很少,導致寫作有局限性。寫作素材源于生活,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積累寫作素材,學生對事物了解得越詳細,寫作時描寫會越細致。生活中藏著很多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仔細觀察生活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積累知識,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到事物,在積累素材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好習慣。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習作部分主題是《寫觀察日記》,主要記錄觀察對象的變化,可以寫觀察的過程,也可以寫觀察的想法和心情。教材中給出提示,學生可以觀察種子發芽的過程、記錄樹葉顏色的變化、觀察月亮的變化和觀察家中的小動物等。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觀察對象,確定好觀察周期,然后按時寫觀察日記,記錄自己的收獲。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學生不僅對觀察對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觀察力得到提升,寫作內容也會越來越具體、詳細,寫作水平會逐步提高。
當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還在使用傳統的“口述”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忽略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而這種教學模式既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了,也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還會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失去寫作積極性,不利于教師開展寫作教學。因此,教師應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融入教學做合一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有表達想法、展示自我的機會,有效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輕松學習、輕松寫作。在寫作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設置一個作文主題,讓學生圍繞主題展開思考,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后指導學生理清寫作思路,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幫助學生順勢掌握寫作的方法[4]。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習作部分主題是《續寫故事》,根據書中給出的三幅圖片說出圖片講述了什么事情,然后展開想象力,猜想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把故事寫完。這種開放性的故事題材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想象,在腦海中將故事補充完整,然后再寫出來,等所有同學都寫完,讓學生將自己擴寫的故事念給大家聽,教師要鼓勵學生并給予指導。這樣,寫作既活躍了課堂氛圍,還幫助學生掌握了寫作知識。
小學中年級學生的知識量較少,認識的字和積累的詞匯都有限,使寫作變得困難起來。詞匯量少讓學生在寫作時無從下筆,不知道怎樣描述事物,表達能力也得不到提升。教師在平時要鼓勵學生多閱讀,積累好詞好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在寫作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找一些例文,找出其中的好詞好句讓學生積累,還可以讓學生將課文中出現的詞匯利用起來,活學活用,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在積累中學習,不斷豐富自己、提升自己[5]。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習作部分主題是《游 》,要求學生寫一次游覽的經歷,按照一定的順序將游覽的過程寫清楚。對于寫景的文章,學生通常需要用到更多的詞語和寫作手法,這樣才能使文章內容更加生動飽滿,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寫作教學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讀例文,例文中用到了很多新鮮詞語和寫作手法,學生可以積累的詞句,對豐富學生的詞匯量非常有幫助。《七月的天山》中出現了“五彩斑斕”“五彩繽紛”“絢麗奪目”“綿延不斷”等詞語,文章的第二自然段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描寫非常形象生動,這些都是素材。
學習不是讓學生單純地接收知識,而是讓學生經過思考,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應用教學做合一理念開展小學中年級語文寫作教學,更注重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教學做合一理念下的寫作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能夠做到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可極大程度上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幫助教師改善寫作教學質量,讓學生重拾對寫作的興趣,愿意主動寫,使寫作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