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雙
(吉林省德惠市第二十一中學 吉林德惠 130322)
激勵教育其實就是一種以激發鼓勵效應來達到思想教育目的的方法。初中道德與法治學困生通常缺乏自信,老師通過了解各學困生知識水平、心理素質和個性特征,實施針對性的激勵教育,能夠幫助學困生從不自信的不良學習和生活狀態走出來,讓他們在老師合理的激發鼓勵中變得越來越自信、自律、自強和自愛,保證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學困生與其他學生相比,由于缺乏學習的自信,特別渴望老師的激勵性評價,并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表揚,但就從目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來看,大部分老師都忽視了對學困生的激勵教育,使學困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興趣不高,難以主動進入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中。而之所以存在此種問題,其實就是道德與法治老師奉行嚴師出高徒錯誤教學理念的體現,在評價學生時過分依賴批評性評價,認為對學困生進行表揚,容易讓他們處于驕傲自滿狀態,所以課中會非常吝嗇對學生的表揚和激勵,這樣學困生感受不到老師的關心和期盼,反而不利于對學困生的轉化。
初中道德與法治老師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不能僅將分數作為主要評價標準,這樣很容易否定學生的進步。實際上,大部分老師在教學中都未徹底擺脫應試教育,在以分數為標準評價學生的過程中,會讓學困生深受打擊,老師忽視了從綜合角度考察學困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如從學習態度、思想品質等,老師在無法準確捕捉學困生優點時,也缺乏對學生的合理激勵,這將會讓學困生陷于學困行列,無法真正有進步。
初中道德與法治老師在對激勵教育內涵不理解的情況下,很容易走入教學的誤區,一種誤區是不會對道德與法治學困生實施激勵教育,認為激勵教育并不會對學困生成績的提高有多大幫助,另一種誤區是對道德與法治學困生過分激勵,缺少了合理的批評,無法讓學困生客觀看待自我,這兩種誤區其實就是激勵教育的兩個極端,都是不可行的,而且會對課堂教學的效果產生不利影響[1]。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轉化學困生,需要老師增強自身的激勵教育意識,加強對學困生表現的關注。在具體教學中,老師要為學生營造和諧、自由的課堂教學氛圍,鼓勵學困生進入對自我觀點的闡述中,并注重與學困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這樣就能夠準確對學困生的表現進行了解,在教學語言中要注重以鼓勵為主,如學困生鼓起勇氣回答問題時,不管他們給出的答案是否正確,老師都必須要對學困生主動回答問題的行為進行激勵,以保持學困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在良好的師生互動中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還要善于將激勵教育滲透具體課堂教學中[2]。
比如在教學“友誼與成長同行”一課時,老師可以在課堂中圍繞“對友誼的看法”設計討論活動,在學生暢所欲言的過程中,老師除了要認真傾聽學生看法,尤其是學困生看法外,還要參與其中對自我的交友原則進行表達,要與學困生打成一片,讓學困生將老師看作是自己的知心好友,在共同探討中不斷進步,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困生會真正向老師敞開心扉,老師也才能夠對他們進行更加有效的引導。另外在課堂小結環節,除了做好小結外,還需要留出幾分鐘時間由學生對自我的學習感受、學習需求、學習困擾、對老師的意見等寫下來,既能夠讓老師更全面了解學困生,又能夠讓學困生進行自我認知,為激勵教育的更好實施奠定基礎。
激勵教育不僅包含老師對學困生的激勵,還包含學生之間的相互激勵,因此,老師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讓學困生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公平性,從而為學困生的順利轉化奠定扎實基礎。
比如在教學“尊重他人”一課時,需要讓學生理解尊重是交往的起點,尤其是在面對學困生之時,對他們的尊重更加重要。先由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閱讀,在學生對這節課內容有一個大概了解之后,老師設計一個辯論活動,辯題是“尊重與幫助哪個更加重要?”在此次辯題之中,選擇“幫助”的一組基本都是學優生,而選擇“尊重”的一組基本都是學困生,在此次辯論中之中,不僅讓學困生參與到了辯論中,還讓老師對學困生有了更深的了解,最終在辯論結束時,學生們一致認為“尊重”他人更加重要,因為幫助只是對他人遇到的難題進行了解決,而尊重則能夠對他人內心的潛力進行喚醒,能夠讓人更加有活力和上進心。因此,通過此節課的教學,老師和班級中的其他學生也更加認識到了欣賞學困生優點的重要性,學困生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平等對待,這將能夠讓學困生更加積極的參與學習,并在老師的針對性輔導下,徹底走出學習、思想等方面的困境,獲得更好發展。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轉化學困生時,激勵教育是非常關鍵的途徑,也是助力高效課堂構建的有效途徑。老師在對學困生轉化的過程中,需要從增強激勵教育意識,關注學困生表現,平等對待學困生等方面入手,讓學困生感受被尊重、被肯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激勵教育的作用,促使學困生更加積極學習和生活,實現對學困生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