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花
(防城港市理工職業學校 廣西防城港 538001)
在新時代背景下,中職教育緊跟時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做好中職生就業工作至關重要。由于學校、家庭、社會和自身因素的影響,中職生在實際就業中不能根據自己的意愿找到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也存在部分學生晚就業和不就業的現象。本文將結合實際,通過我校盛隆班的就業情況,分析導致部分學生無法從事“穩就業”工作的原因,結合自身職業教育教學工作提出針對性措施。
當前多數中職學校在教學課程規劃時,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傳授,但對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生涯和身心發展不夠重視,使得中職生在日常學習中不注意職業道德的培養,對自身未來發展方向不夠明確,對自身能力定位沒有準確認識。大部門學校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在畢業前的最后一學期或一學年才開展,所教內容局限于片面的求職技巧和手續辦理,學生就業意識并未得到真正提高,甚至有些學校并未開設就業指導相關課程。有些中職學校并不重視教育機制的完善,存在職業生涯規劃師資不夠,就業指導教師不專,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手段單一等現象。因而,中職學校要合理規劃課程,引進專業指導教師,充分引導學生掌握就業本領、樹立正確就業觀、養成良好心理素質。
1.身心發展不成熟
中職生身心發展不夠成熟,獨立性不強,缺乏自信心,對很多事情提不起興趣[1]。雖然中職生的專業技能和動手操作能力普遍較強,但對自身的實際能力把握不精準,做事情容易眼高手低,缺乏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精神,很難做專做強某一行業,即使找到工作也會存在與理想的偏差的情況,致使他們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
⒉就業選擇不理性
很多中職學生在選擇就業時并不考慮是否有助于自身的未來發展、是否能提升自身的實力,而是盲目心態,憑借一身熱血選擇跟同學待在一起工作,或者是選擇工資高的工作,在部分工作崗位中適應能力不強,而企業不會給其太多適應期,以至于失業率高。
3.社會經驗零起步
中職畢業生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雙低,對于工作所需的知識儲備、業務技能、溝通能力和待人接物等方面均有所欠缺,在工作中很難具備核心競爭優勢。
一是學校開展就業指導不及時,采用2+1的教學模式,畢業前才進行指導;二是學校就業指導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或不專業;三是部分學校并未建立心理咨詢輔導隊伍或宣泄室,使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得不到開導和宣泄;四是校園招聘及校企合作沒發揮實效,崗位類別數量與學生的就業需求不匹配;五是學校對各類企業提供的海量崗位需求未經過專業教師的篩查,或未對企業進行實地考察;六是學校未建立“校企生”共用的就業信息平臺[2]。
一方面,學生主觀心理。學生在求職時存在不自信、膽怯、消極的心理,不敢嘗試向企業投簡歷或面試,經歷過求職失敗的學生更是對自身沒信心不敢再求職;在中職學校還有一些學生有輕微抑郁癥的情況,對生活和學習均提不起興趣、無法就業;還有些中職畢業生對自身能力定位不準,對工作崗位過于理想化,優勢會為了找到滿意的工作而錯過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學生客觀學歷。當前,就業競爭愈加激烈,用工企業對入職門檻和學歷要求提高,企業會優先選擇研究生、本科生或高職學生,還有因為學歷低導致福利待遇低的情況,甚至有些大規模企業直接提高招聘崗位的學歷要求,中職生直接無報名資格,進而增加了中職生的就業難度。
家庭教育在廣義的教育中被放在首位,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然而很多家長會忽視對學生的家庭教育,這樣會影響到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在學生就業教育方面,有些家庭經濟條件好,家長對學生的要求較低,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這不利于學生自立自強地踏入社會;有些家庭經濟較困難,家長主要精力放在家庭日常開銷問題上,對學生的就業教育沒有長遠詳實的規劃,導致學生在學習和思想方面懈怠,更不會考慮未來的生活。
1.轉變對就業指導課的認識
中職學校要將職業規劃當做重點教學,認識到該課程對學生未來面向社會與未來的幫助頗多,將對學生的職業規劃落到實處。就業指導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導者,要充分認識到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和未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要根據學生普適化或個性化的身心發展特點,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豐富教學形式和手段,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引導學生提高克服困難、克服自身不足和缺乏自信的問題,逐步加深學生對自身職業生涯的規劃。
2.加強對就業指導教育的完善
完善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既要提升就業指導師資隊伍的專業性,又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就業指導要貫穿中職教育的始終,學校要為專業教師提供到企業實踐的機會,讓教師深知去企業就業的情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體驗就業,進而為學生分析更切實際的就業指導。同時,學校要依托大數據建立就業信息整合平臺,如整理分析人才網、58同城、前程無憂等APP上提供的崗位,結合本校中職畢業生的實際能力和就業需求,形成自己校內的就業信息資源庫,通過云計算匹配學生需求,進行精準推送,提高學生就業率。
在教育模式多元多樣的新時代,給中職生提供的提升自身學歷的機會越來越多,如成人自考、函授大專、函授本科、1+X考證模式等,可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中職生要把握新時代賦予的機遇,自覺通過以上途徑提升自身學歷,彌補在就業和擇業中的競爭劣勢,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等綜合能力,使自己在就業中有主動權和選擇權,在新時代的時代背景下貢獻自己的力量,奮斗出彩的人生[3]。
1.幫助學生轉變就業意識
家長和學校要共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和擇業觀念,幫助學生順利找到與自己能力及愿景相匹配的工作,學生有了就業意識才會對就業產生興趣,就業指導教育才能發揮作用并起到實效。因此,要建立“家校生”信息交流平臺,這樣既可以通過平臺進行信息交流,及時反饋學生、家長、學校對就業的指導和理解情況,讓家長和學生共享到發布的就業信息崗位,幫助學生篩選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又可以聯系到家長,扭轉其對學生就業教育的引導,進而轉變學生非理性及非現實的就業擇業觀念。
2.幫助學生增強就業信心
針對學生主觀心理對就業產生的疏離感,首先,學校和家長要多給予學生關懷,多傾聽他們的心聲,在學生入學時要進行心理測試,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臺賬登記。其次,要引導家長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視和心理變化的觀察,對無自信、易緊張焦慮的學生特設學生心理輔導部門對其引導,與學生共同分析崗位需求和適合的就業方向,增強學生的就業自信心。最后,對于部分確實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學校要加強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查,班主任、教師要及時開導學生,或者引進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協助學生接受心理治療,減少學生因心理因素不就業、晚就業的情況。
中職生在求職過程中常會出現焦慮情緒,教師、家長和社會要多給學生一點包容、關懷和認可,從情感上讓他們感受到新時代的溫度,筑牢他們的心理環境建設,從而讓他們對自己的自我認知更客觀、更真實,增加自我效能感,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生活和就業中的各種問題。同時,社會或企業可以稍微降低一點評價標準,給一定的崗位名額讓中職生有機會競聘,通過層層考核再決定錄用與否。另外,中職學校要積極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通過校企共建或者“學徒制”的方式,讓學生在校期間就對未來職業有真實體驗,使其更明確自身實際能力和未來發展方向,進一步拓寬中職生的就業渠道。
在新時代背景下,切實有效地做好中職生的就業實習工作是一項民生工作、政治任務,也是職業學校一個長期的事項。目前,中職生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2021年畢業生就業工作也已全面啟動,需要學生、家長、老師、學校及社會的共同努力,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目標和更有力的措施來推進中職生的就業實習工作。尤其是學校及學校教師,要積極且及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念,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讓學生理性就業,為學生創造更多精準就業的機會,為家長解決孩子就業難的問題,為社會培養更多高水平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