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中國經濟穩步發展,城市化進程持續推進,農業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集聚,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動態演進,鄉村社會也面臨新的發展難題:鄉村進一步衰敗、空心化現象加劇、環境問題更加突出、現有農村土地權屬關系無法進一步釋放內在活力。
關鍵詞:新時期;鄉村振興;發展建設
引言
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環境出現了新格局和新變化,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鄉村振興是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下的必然之路。鄉村振興是涉及中國幾億農民的民生工程,解決了中國的農民問題,對世界范圍內的農民農村發展都具有啟發意義,是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的有力見證;體現的是底線智慧,實施鄉村振興,保障農業農村用地,實現糧食自由,是最大的民生安全。應結合群眾切實需求,完善制度建設,發揮好農村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引領群眾積極參與鄉村建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1鄉村發展問題及成因分析
1.1鄉村傳統文化和價值觀與現代社會難以一致
鄉村社會的發展狀態和鄉村社會文化的發展息息相 關,隨著工業文明的沖擊,鄉村生產方式難以抵擋工業生產 方式擴張,鄉村人口外流成為大趨勢,鄉村群體不斷被工業文明割裂包圍,傳統鄉村文化愈發敗落。伴隨鄉村人口進城,是入城人口原有生產生活方式的肢解以及和現代文明生活的沖突。鄉村社會奉行的是熟人社會,“遠親不如近鄰”,講究的是鄰里互助,這也是傳統文化的一貫堅守,但是工業文明其本質是陌生人社會,樓房成為個體主要的社會生活場所,鄰里關系開始陌生,社區社交成為新的主要的社交方式,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對沖鄉村進城人口的固有生活方式,大批農業鄉村人口成為生活在城市里面的“城外人”。
1.2鄉村生活生產結構瓦解,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釋放了土地活力,符合時代發展階段,但隨著改革進一步加深,城鄉融合發展,土地承包制度無法適應當前鄉村社會結構發展變化,鄉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部分土地無人耕種,原有土地關系受到沖擊,同時土地開始出現流轉現象,部分農民從人地捆綁的關系中解放出來,加速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其他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土地生產成本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土地產出增長優先,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收益空間受到擠壓,農民從事農業勞動的生產積極性受挫,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土地關系亟需變革。
傳統鄉村以血緣和宗族關系維系的社會結構業已隨著鄉村人口的流失瓦解,鄉村社會治理需要新的生產生活關系維系鄉村穩定。自十八大以來,基層黨建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因鄉村社會的宗族、血緣以及鄰里關系的復雜,在進行制度化管理的同時,鄉村社會也需要以德治村,推舉鄉村具有一定威望能夠配合基層黨組織有效進行鄉村治理的新鄉賢共同推動鄉村發展。
1.3辯證看待鄉村振興,用歷史發展的思維看待當前鄉村社會發展
鄉村社會發展和城市發展存在差距并且差距還在不斷擴大,但是也要看到,鄉村社會的衰敗是相對的,歷史發展進程不會倒退,鄉村衰退是城市化帶來巨大效益下的相對結果。2020年是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從建國初的一窮二白、溫飽不繼,到如今全面小康,生活富足,中國發展舉世矚目,所謂鄉村衰敗,是發展速度問題,即快速發展和慢速發展的問題,不能割裂開來,單純看作落后和先進的問題。中國鄉村社會發展近三十年來,盡管人口因城鎮化運動不斷流向城市,但是鄉村面貌發生重大變化,公路“村村通”、廁所革命成績斐然、生態環境提升顯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更新、住房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2實施鄉村振興發展對策
2.1不斷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加快鄉村向新型城鎮轉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破解城鎮化的發展困難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新型城鎮化戰略要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兩者動態平衡,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必要選擇,城鎮化帶動產業發展,吸引鄉村人口,改善鄉村地區人地緊張關系,為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提供必要條件;鄉村振興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必要補充,發展新型農業,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推動鄉村產業興旺,改善鄉村地區整體風貌,實現城鄉發展新聯動。
2.2因地制宜,產業興村,增強鄉村發展內生力
傳統農業農村生產生活不敵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因此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產業興旺鄉村才會興旺。因此要因地制宜,找準鄉村自身發展優勢,推進農業生產向科技化、高效化、生態化、集約化發展;發展生態旅游,提升鄉村人居環境質量,推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用發展提振鄉村,用產業強化鄉村。
2.3尋求破解農村地權流轉難題,釋放土地活力
鄉村地區要加快推動土地三權分置試點工作,推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進程,把外來資本納入到鄉村發展建設后備資源庫。允許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吸引資本下鄉,盤活閑置土地,引導建設中小規模家庭農場;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以市場的方式評判鄉村土地價值,有意識引導資本進入鄉村市場,在國土空間規劃的統一規范下,進一步推動地權入市準入,把鄉村納入統一市場,累積鄉村發展建設資本。
2.4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建設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基層黨組織應當進一步優化組織結構以滿足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群眾觀念的轉變而帶來的新挑戰和更高要求。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提升基層黨建工作水平需要不斷創新基層黨建工作載體。基層黨組織的組織設置應當與時俱進,結合時代要求和群眾的切實需求,科學規范地調整基層黨組織結構設置,分清理順基層黨組織內的組織關系。在鄉村振興中,存在不少基層黨組織和入駐農村的企業、集體經濟組織人員構成重復的情況,應當對不同組織內的黨員進行統一管理,強化對黨員的監督和教育。除此以外,陣地建設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基本保障。陣地建設的作用主要包括開展黨員和群眾活動、教育培訓等凝聚黨員和群眾力量。
結束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政府為農民尤其是未進城以及有難度進城的農民為改善農村生活環境而做出的卓有成效的戰略部署,而絕不是要違背城市化規律,進行單純的鄉村建設,更不會出現全面鋪開為振而振的鄉村振興,農民的未來依舊在城市。鄉村振興也絕不是所謂的形象工程,它是涉及中國幾億農民的民生工程,解決了中國的農民問題,對世界范圍內的農民農村發展都具有啟發意義,是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的有力見證;體現的是底線智慧,實施鄉村振興,保障農業農村用地,讓十四億的人口大國告別饑荒,實現糧食自由,是最大的民生安全。
參考文獻:
[1]胡小君 . 從維持型運作到振興型建設:鄉村振 興戰略下農村黨組織轉型提升研究 [J]. 河南社會 科學,2020,028(001):52-59.
[2]潘傳輝 . 創新農村基層黨建與推進鄉村振興戰 略 [J]. 人民論壇,2019,000(008):40-41.
[3]陳坤秋,龍花樓,馬歷,等.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與鄉村振興[J].地理科學進展,2019,38(9):1424?1434.
[4]汪俊玲.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引領[J].紅旗文稿,2018(15):31-32.
[5]李漢卿.黨建引領集體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塘約經驗[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0(7).
作者簡介:孫振凱,1963.10.30男,漢族,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溫泉街東夼村,大專,助理工程師。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溫泉街道辦事處 266207AEC2C78E-E1B4-4A27-9936-26B9DBE299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