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康 李新 沈陽體育學院
目前,我國課程評價仍存在著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的現象。在體育方面更是如此,側重學生動作技能學習的結果性評價,輕視學生課堂中動作技能形成的過程、表現情況、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行為等的過程性評價。在整個體育課程教學中,過程性評價往往能夠比較全面地檢查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每階段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任課教師可以根據各階段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進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對體育院校游泳必修課教學過程性評價要素進行分析,分析教學過程中各部分的評價要素,進一步完善體育院校游泳必修課教學過程性評價內容、評價方式,使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方法更加多樣化、多元化。從而優化游泳教學結構,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過程性評價指的是在課程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的評價方式。主張評價過程與教學過程進行交叉融合,并且目標與過程并重,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過程以及與學習緊密相關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全面的評價,是一種采取內外結合的、開放的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不是指微觀意義上的學習過程的評價,也不是只注重過程不關注結果的評價,而是在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的一種三位一體的評價方式[1]。
在游泳課程教學中融入過程性評價,能夠讓學生及時感受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取得的進步以及存在的不足之處,以便自身的及時改進。在不斷地學習——評價——學習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游泳課程的學習[2]。
通過過程性評價可以及時考查學生在游泳學習過程中每一階段的學習情況、學習態度,從學生課堂中的現實表現可以清楚地反饋游泳課程的教學效果,任課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各階段的信息反饋,所存在的問題及時地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
過程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學習效果、技能動作的習得階段進行全面的評價,比較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記錄學生點點滴滴地的成長進步,見證學生每一階段的學習成果。
《游泳》課程是體育專業的一門項目拓展課程,對實現體育指導者培養目標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體育院校開設的《游泳》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分為理論課程、技術課程、實訓課程三部分。從學生未來生存技能和發展定位著手,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游泳基本理論知識與初級游泳技能;初步掌握靜水救生技術;使學生具備從事游泳培訓的組織與指導能力。
根據體育院校《游泳》課程的實施大綱,游泳理論課程內容主要涉及:游泳運動起源與發展,游泳運動發展過程中場地器材、規則、項目、技術、人物事件的變化,游泳運動在我國的傳播、游泳運動在比賽中的項目,游泳運動的本質、價值及規律、健康保健;游泳技術的概念、關系及分類,熟悉水性、蛙泳、自由泳等基本技術的技術方法、原理和應用;學生撰寫指導方案并操作實施教學;實用游泳踩水、下潛、反蛙泳等技術分析,自我救護方法,CPR心肺復蘇術;游泳場地器材規格與競賽通則,蛙泳和自由泳比賽的要求,游泳比賽的基本組織流程。
游泳技術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熟悉水性中閉氣、水中行走、漂浮、滑行、站立的技術動作方法;蛙泳技術中蛙泳腿部技術、蛙泳臂部技術、蛙泳臂部與呼吸技術、蛙泳完整配合等技術動作方法;自由泳技術中自由泳腿部技術、自由泳臂部技術、自由泳臂與呼吸技術、自由泳配合技術等技術動作方法;出發轉身技術中蛙泳蹬邊出發技術、蹲踞式出發技術、擺動式轉身技術、前滾翻轉身技術;水中救護技術中實用游泳踩水、側泳、下潛、反蛙泳等技術動作方法,自救技術與CPR操作等實踐方法。
游泳實訓課程主要為:學生需要完成課前準備活動部分與陸上模仿指導部分的教案設計并組織實施進行課內教學實踐。
從游泳實際課堂教學過程看,體育院校游泳必修課教學過程性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平時成績占比30%,期末成績占70%。其中對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進行較細劃分,平時成績中則包括平時部分占10%與實訓部分占20%,期末成績中則包括理論部分占20%與技能部分占50%。對平時、實訓、理論、技能四部分均采用百分制賦分,進行計算各部分的分值,最后給出每名學生游泳課程的總成績,四部分成績若出現某一方面不及格將直接導致總成績的不及格。
體育院校游泳必修課教學過程性評價要素內容共6項(見表1),在6項內容中,涉及的各方面要素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學生的考勤占總成績的5%,主要體現在學生遲到、早退、曠課、見習等現象;學生課堂中的表現占總成績的5%,主要體現在學生在課堂中的一些行為規范、團結合作、尊重他人、解決問題等課堂態度;游泳課前準備活動部分的實訓成績占學生總成績的10%,游泳陸上模仿指導部分的實訓成績占學生總成績的10%;理論考核的卷面成績占學生總成績的20%,主要體現在學生進行結課閉卷考試時的答題情況;技能考核的成績占學生總成績的50%,主要體現在學生進行100m游泳技能考核時所取得的最終成績。各過程性評價要素均以百分制賦分,先計算各要素部分對應的成績,最后再進行計算總分值。通過學生自評、學生間互評與師評三種評價方式相結合,使學生進行自我檢驗、自我反思,使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在各階段的學習情況、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并且能做出及時的調整,改善游泳必修課的教學方式,從而進一步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如表1所示。

表1 各評價要素的具體體現與評價方式表
1.考勤要素分析
考勤是檢查學生學習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任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課堂中出現的遲到、早退、曠課、見習、請假等現象的情況對學生出勤率進行綜合性評價。并制定考勤評價標準:男生見習1次扣2分,女生因生理特征影響,生理期時見習不予扣分;遲到或者早退現象1次扣4分,累計出現3次遲到和早退計作1次曠課;出現無故曠課1次扣10分,若累計3次無故曠課,將不予參加本學期考試。
2.課堂表現要素分析
課堂表現能較好反映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情況。通過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規范、團隊合作意識、學習態度等方面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并采取扣分制度對學生課堂表現做出評價,課堂中學生每出現一次違反課堂要求行為時扣5分,違反課堂的行為主要包括:頂撞老師、不服從管理,不尊重他人、課堂學習態度消極、課中打架等行為。
3.課前準備活動實訓要素分析
進行課前準備活動實訓部分時,要求每一位學生設計一份游泳準備活動部分的指導教案,并且根據自己設計的游泳課前準備活動部分的指導方案組織實施 10 分鐘的指導實訓微型課教學。在實踐中,使學生能夠闡述游泳指導方案準備部分的設計和核心要素的含義,并且學生能夠敢于展示自我,敢于表達自己觀點,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根據學生指導方案設計水平和指導實踐表現,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給出得分。評價標準內容為:教案撰寫水平、語言表達能力、技能展示、創新展示和指導過程的五方面各占20%,對學生游泳課前準備活動的實訓表現進行評分。鍛煉學生編寫指導方案與組織實踐的水平,培養學生教學指導的能力。
4.陸上模仿指導實訓要素分析
根據教學要求和安排,學生每人設計一份游泳陸上模仿指導方案,并進行15分鐘的微型課的教學,根據學生指導方案設計水平和指導實踐表現,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性性評價。評價標準內容主要為:教案撰寫、語言表達、技能展示、創新展示和指導過程的五方面各占20%,各部分以百分制賦值,根據評分標準進行打分,最后給出實訓得分,如表2所示。

表2 游泳指導實訓評分標準表
5.理論考核要素分析
通過理論卷面考試,檢查學生對游泳基本理論、游泳基本技術、游泳救生和游泳裁判等相關知識和技能動作方法的掌握程度。
6.技能考核要素分析
最終的游泳考核方式為100m游泳技能考試,學生進行自行選擇蛙泳技術或自由泳技術參與考核,之后按照學生考試時所選擇的對應泳姿參照評分標準進行打分,此技能成績總分的評定可分為成績評定和技術評定,學生的成績評定將參照100米蛙泳或自由泳評分標準打分,技術評定將參照游泳技術評定評分標準進行打分。通過對100m游泳技能的成績和技術評分,檢查學生對游泳技術的掌握程度,并且檢測學生的游泳技能水平。游泳技術評定評分標準,如表3所示。

表3 游泳技術評定評分標準表
在體育院校游泳教學過程中,擁有較好的評價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體育院校游泳必修課教學過程性評價要素從學生角度出發,時刻掌握學生課堂表現以及動作技能學習的情況,同時檢驗學生課堂的學習效果,對課堂的組織管理做出合理性評價,并且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解進而決問題,改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