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平 楊 靜 羅麗娟
首鋼工學院,北京 100144
旅游管理專業,特別是導游專業,是國內高職院校中的熱門專業。然而作為一個僅有二十余年歷史的導游學科,在經過眾多專家學者的努力構建并取得一系列基礎型成果的同時也留下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正是希望通過對當前高職院校導游專業課程體系的分析來發現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繼而嘗試提出解決的方案。 這一方案已在首鋼工學院2018級導游專業中開展教學實驗。
培養目標體現了一所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也是構建一個具體課程體系的總綱要和靈魂。通過我們所收集的幾十所大學的導游專業培養方案來看,我們發現集中表達了以下幾個觀點: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掌握旅游服務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可以在各類酒店及其他旅游企事業單位從事服務、經營、管理工作的高等專門人才。
這種表達方式似乎已成為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和導游專業的培養目標。 然而,這種被普遍適用的“模板”卻存在如下問題:一是人才培養商品化,多數院校強調的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規格,是把人才培養當成“制器”,有的學校甚至明確提出,根據市場設專業,根據企業需求培養人。這是典型的功利化的、急功近利的培養理念,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相對立。二是以“知識灌輸”為主要教學任務。
盡管上述的培養目標也提出了“素質和能力”等要求,但是縱觀整體,其整個教育理念還是以“學知識、記知識”為主要教學目標的。其最大弊端就是嚴重束縛學生的創新意識,凡事只求標準答案,不會發問、不敢質疑,思維意識受到了禁錮。
也就是說,教育理念不能改變,不能創新,一切教育改革都只能是“原地打轉”。
把“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直接套用在“導游專業”上。旅游管理專業側重培養旅行社的經營管理人才,而導游專業側重于導游員的培養,其所需的知識結構有很大的差異。簡單的套用旅游管理課程體系作為培養導游員的課程方案顯然是不妥當的。
導游專業課程設計往往涉及多個旅游職業方向。學校往往為了學生能順利就業,而在一個課程體系內設置多個專業課程(見表1)。

表1 旅游管理專業崗位群對應表
表1是國內常見的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里對應的崗位群,學校為了學生能順利就業,往往根據這樣的崗位分工來定位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安排相應的課程。然而,作為僅僅三年制的高職院校,這樣龐雜的課程體系,顯然是學生所難以承受的。他們不但要學習導游課程,更要學習計調、銷售、經營管理方面的課程,甚至我們看到很多學校還把酒店管理與實操、會展等方向的課程也整合進旅游管理專業中。究其原因,這種現象主要還是由于“以用人需求為本”的錯誤教育理念使然。導游專業,無論是從知識層面,還是從技能層面其專業性都非常強,“專門培養”“精致培養”是這一專業的必然要求。
通過對十余所院校的分析,我們發現大多數學校都是從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角度入手來設計教學課程,并繪制了導游專業學生的“仕途”規劃路徑:導游員—計調—門市經理—部門經理。
導游能否走上“仕途”,似乎成為導游職業發展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但卻忽略了導游員職業發展的另一條路。從2005年起,原國家旅游局恢復了“導游員等級考試(中級)”,2010年又在浙江省試點“高級導游員等級考試”,次年在全國范圍內恢復考試。考試的恢復說明了國家在客觀上對高素質導游員的強烈需求,同時也為導游的職業發展提供了另外一條路徑,即通過自身的努力,不但可以帶領旅游團進行講解,更能就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的詮釋和解讀,即成為一個專家型的導游。那么上述的導游職業發展路徑就要改為:初級導游員—中級導游員—高級導游員—特級導游員。
然而,若以“培養專家型”的導游員為教育目標的,現行的這種“以進入管理層”為目標的課程體系就必須要進行調整,并至少要在兩個方面予以重新設計,即文化知識與素養養成和自我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方面。文化知識與素養重在拓展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是“專家型導游員”的核心要求;自我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則是從時間的維度來考量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學習中華文化是無法速成的,成為優秀的專家型的導游更是無法速成。三年的高等職業教育也自然無法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因此,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特別是如何在未來的工作過程中,如何就某一領域開展嚴謹而富有成效的獨立研究、探索活動就顯得格外重要。事實證明,優秀的導游員也往往是在這樣的研究、探索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講解風格和氣質的。
培養導游人才,首先要深刻認識和把握導游的內涵與本質,本文嘗試著對導游的內涵做出簡要的分析,以便對導游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給予理論層面的指導。
原國家旅游局頒布的《導游人員管理條例》第二條將導游人員定義為,“是指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取得導游證,接受旅行社委派,為旅游者提供向導、講解及相關旅游服務的人員[1]。”高教版《旅游概論》作者劉偉認為,導游“是為游客做向導,給他們講解,以增加他們的游樂興趣—負責安排旅游者的食宿、交通以及處理各種隨時可能發生的問題”的人[2]。從以上對導游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家法規還是現行的教科書,對導游概念的解釋,基本上是從導游工作任務或職能的角度給出定義的,并沒有從導游活動的本質以及更深層次給予表述。
世界導游聯合會,對導游的定義是“導游是指由相關權威部門頒布的或獲得專業領域認證的,以特定的語言,引導游客參觀,并對某一文化和自然遺產給予詮釋(interpret)的人[3]。”這個定義,在同樣給出導游職能的同時,更把導游的主要任務,聚焦在詮釋(interpret)文化和自然遺產上面。現代漢語詞典,詮釋的注解是:說明、解釋[4]。因此,“詮釋(interpret)文化和自然遺產”應至少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即說明景觀和解釋景觀,說明景觀,重在把景觀講明白,即是什么,而解釋景觀,則重在深入挖掘景觀的文化內涵,讓游客在游覽之后心靈獲得美的熏陶,使整個旅游活動從單純的休閑體驗升華到更高層次的人生體驗、審美體驗層面上來。因此我們認為,導游以及導游講解的本質應是使游客在認知旅游景觀之后,實現更高層次的心靈體驗、人生體驗和審美體驗。
基于上述對導游內涵的認知,我們認為導游知識體系的核心應聚焦在“文化知識與素養”層面上,而非旅游管理或計調等其他層面,這也是“專家型導游”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人,因此教育的全過程都應該是圍繞人展開的,這就要求教育應以“以人為本”為最高準則[5]。基于此,我們重新構建了高職院校導游專業的培養目標。
1 人文素養培養目標
具有有較強烈的公民意識,對社會負責并有所擔當[6];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并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能持久面對未來的職業挑戰;能夠視野開闊而深刻的省察世界與人類社會,并能從容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能夠把握自我心理的變化,以獲得身體和心理持久而健康的發展;熱愛生活、關愛蒼生、能夠很好的經營自己的現實生活,并為自己以及其他家庭成員帶來持久的幸福感;通過以上的種種努力,學生將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并進入到他自己最佳的生命狀態之中。
2 職業能力培養目標
全面掌握有關導游基本專業知識,能夠對各類旅游吸引物做出引人入勝且有一定深度的講解,能夠出色的完成導游接待工作,具有終身學習以獨立開展科學研究意識和能力。
基于這樣的培養目標,教育特別職業教育就不再是以培養懂技術、會工作的人為唯一目標了,而是首先從肯定人以及每個人的個體差異為前提去盡可能塑造一個健全、完整而自由的人來開始,在此之上再考慮職業的發展可能[7]。其次,職業的培養也要遵循每一個職業的具體特點和職業與人的關系上,不但讓學生最終能勝任工作,更能去主動探索未來工作中的奧秘,解釋、解決工作中所遇到的重重難題。
在課程的選擇和設置上,我們將國內一些高職高專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導游方向及導游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匯總整理,選擇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課程,并與我校改革后的課程體系做如下比對,參見表2。

表2 專業課程體系學分比重對比表
1 傳統導游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所選擇的課程安排前后關聯性不強,所涉及的領域過多、過雜,課程結構缺乏邏輯性。部分課程內容相互交叉。
大部分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相似度極高,課程缺乏特色。對比高職高專與本科院校旅游專業的課程體系,兩者之間的差異度并不是很大,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本科化現象十分明顯。開設的課程中還涉及部分跨領域的課程,很多院校在旅游管理的課程體系中還會出現一系列酒店管理的課程,這使得課程過于雜亂,專業性不夠集中。選修課各院校差異性很大,但集中的問題在于課程設置隨意,很多重要的專業課,本應深入系統學習的課程卻沒有給予足夠重視,以致學分低、課時少,選修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應有的作用并不明顯。
2 改革后導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創新與實踐
在改革課程體系時,我們將多余的課程進行了刪減、整合、在保留了部分核心專業理論課和實踐課的基礎上,強調以文化修養課程為核心,所開設的課程均為中高級導游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文化素養,進一步明確專業的培養目標。
不再是以課程為單位,而是以知識領域為單位,模塊化教學,避免了教學內容的相互交叉,也體現了知識的系統性。
在專業選修課方面,我們也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充分發揮了選修課應有的作用,為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培養學生成為“專家型”導游員,選修課不再以具體課程的形式出現在課程體系中,取而代之的是以研究方法和學生感興趣的方向為重要內容, 并根據自己的學科興趣來選擇教師進行專業方向的深入研究,以此來幫助學生深入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并逐步掌握獨立開展研究的方法。對課程體系的模塊進行了重新劃分,加大必修課的學分比重,將選修課的學分分配到文化素養課程模塊中,以此來深化導游專業學生人文課程的學習。
為了對接改革后的課程體系,也為了使新的課程體系收到更好的效果,我們對課程考核部分也做了相應的改革。
1 考核內容
考核的內容上不再是以前的“你問我答”式,更側重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通過訓練學生收集、整理、比較、分析資料,使其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思維的能力。2 考核方式
理論考核:主要采用開卷、分析報告、論文、案例分析等形式進行考核,并始終以知識的運用作為考核的重點。
實踐考核:采取“野外綜合實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真正的實際操作的能力。學生通過自由設計策劃一條旅游線路,從中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這種考核方式通過多次實踐,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本文以高職院校導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為著眼點,通過對教學理念、培養目標以及現行導游專業課程體系的分析,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和認識上的誤區,并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解決方案,特別是在導游專業課程結構方面提出了“以文化修養類”課程作為核心課程的新課程體系,并在本校教學中獲得了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