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夷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重慶合川 401520)
有媒體報道:湖北5名貧困大學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資格的新聞令人觸目驚心。市總工會與該市女企業家協會聯合開展“金秋助學”活動,19位女企業家與22名貧困大學生結成幫扶對子,承諾4年內每人每年資助1 000元至3 000元不等。入學前,該市總工會給每名受助大學生及其家長發了一封信,希望他們抽空給資助者寫封信,匯報一下學生生活情況。但是一年多來,部分受助大學生的表現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給資助者寫信,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感謝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5名大學生的冷漠,逐漸讓資助者寒心。有一名男生倒是給資助者寫作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個勁地強調其家庭如何困難,希望資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連個謝謝都沒說,讓資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該市總工會再次組織女企業家們捐贈時,部分女企業家表示“不愿再資助無情貧困生”,結果22名貧困大學生中只有17人再度獲得資助。
多年來為資助貧困生東奔西走、勞神費力的市總工會的工作人員,為此十分尷尬,感覺部分貧困生心理上極度自尊又自卑,缺乏一種正確對待他人和社會的陽光心態,有的學生竟自以為成績好,獲取資助是理所當然的,缺乏起碼的感恩之心。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博愛,也是最基本的一種人文素養。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一個人正直的起碼品德。感恩首先要識恩、知恩。才談感恩、報恩、施恩。一個常懷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蕩,胸懷寬闊,會自覺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而那些不會感恩的人,心是冷的,血是涼的,帶給社會的只能是冷漠和殘酷,這樣的人如果多了,社會就會變成冷酷而毫無希望的沙漠。
一個人是否具備感恩之心,關系著一個學生能否健康地成長,更關系著一個民族的長遠發展。因為沒有一個民族會因為只懂得索取而長盛不衰,而能否取得長遠發展的民族都具有感恩的特質。
多年來,我國學校的德育工作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對新的形勢、任務和要求,仍然出現了一些薄弱環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這不是導致學生不懂感恩的根本原因,但卻是對學生不懂感恩這一思想狀況的推波助瀾,嚴峻的現實也警示我們,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刻不容緩。
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誰不曾施恩,誰又不曾受恩?“施恩勿念,受恩勿忘”“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不應該僅僅是我們口中念叨的傳統美德,而應該成為我們的處世情懷、生活態度。
體驗式教學法創建的是一種互動的交往形式,強調重視師生的雙邊情感體驗。教學過程中既是師生信息的交流過程,同時也是師生情感的交流過程。體驗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感恩是對別人所給幫助表示感激,是對他人幫助表示的回報,感恩教育的方法很多,但是體驗教學法中對師生雙邊情感的重視這一特點,在對學生開展感恩實踐教育中效果更好。如何讓感恩的種子深深地埋在學生的心中了?
學校要充分利用開學典禮、板報櫥窗、校報校刊、校園電臺廣播和校園網等宣傳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學生們宣傳實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意義及實施步驟,著力營造感恩教育的濃烈氛圍。在“三八”婦女節,重陽節,教師節、國慶節等節日,為學生們搭建學會感恩、懂得報恩的載體和平臺,讓學生在校園里隨處感受到感恩的魅力。
“愛心”工程作為感恩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團結學生、凝聚學生、教育學生的重要途徑。學校可以成立專門的愛心教育辦公室和愛心幫困理事會,由專人負責愛心活動的策劃、組織,負責對基金的籌集、使用、管理以及審核。對于援助的對象,不僅包括貧困地區的優秀貧困生,也包括本校生活上有各種困難的學生及社區內有特殊困難的老人、殘疾人、軍烈屬等。這些活動讓學生們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感恩和施恩的快樂。
本著“以生為本、貼近學生、感悟生命、重在體驗”的思想,制定一套以“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社會、感恩自然”為主線的、較為完備的感恩教育實施計劃。
①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要求學生通過做家務、對父母聊天寫信、陪伴父母去旅行等方式,回報父母。從小我們學習如何讀書,如何考試,沒有學過如何孝敬父母,很多學生不懂感恩的原因,沒有真正的理解父母的辛苦。對于父母總是拿來主義,覺得理所應當。缺少對家庭長輩的責任感。古人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對父母的回報,應該是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②感激老師的教誨之恩
在教師節,開展一系列向老師獻真情的活動。自選“八個一”,包括寄一封信、談一次心、做一張賀卡、點一首歌、寫一首詩等形式,來表達尊師愛師之情。居里夫人曾說過,不管一個人取得多么值得驕傲的成績,都應該飲水思源,應該記住是自己的老師為他們的成長播種下了最初的種子。
③感恩社會的關愛
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志愿者從課堂走向社會,到街道、居委會去掛職鍛煉,關愛弱勢群體,讓學生接觸社會,在服務社區中,了解社會思考人生價值,明確自身責任。志愿者活動是社會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感恩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成立志愿者服務隊,有組織地開展公益性活動。無論是敬老助殘、智力幫教、保潔護綠還是做公益宣傳,志愿者們用實際行動去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以自己所長回報社會。
④感恩大自然的恩賜
學校要開展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活動,要求學生植一棵樹、養一盆花、保護一片綠地,學習體會人與自然和諧才能共生的道理,通過了解我國二十四節氣的內容,感恩大自然賜予的陽光雨露,珍惜每一天。使“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真正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在全社會都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學校必須加強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教會學生用感恩的心態去看待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當學生學會以“懷感恩之心,行報恩之舉”為自身的準則之時,才能在未來真正挑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