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詩
(江西省南昌縣涇口鄉中心小學 江西南昌 330215)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技巧,這樣學生可以深入語文學科的學習中,深挖語文學科的學習內涵,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因此,小學語文老師要高度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與提高的重視度,并探尋多樣化的途徑,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小學生之所以出現語文學習能力提高與發展緩慢的問題,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體現在學生個人層面。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日常生活中會使用漢語,對于語文語言掌握的比較熟練,在學習這一學科時不需要用較多時間與精力。在學生形成此種錯誤思想時,在語文學習的態度也會比較消極。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課中難以和老師積極互動與配合,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語文學習會越來越缺乏動力。此外,大部分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還存在實踐不足、語文技能掌握不牢固等問題。另一方面,體現在老師教學層面。老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以及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影響極大。就目前大多數語文老師的教學來看,仍存在不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以及培養方式單一等問題,導致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效果不理想。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影響學生的長久發展,耽誤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1]。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對老師的教學帶來助力,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天地。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對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以更好滿足學生的個性學習需求。但是,部分老師由于信息技術教學水平不高或是缺乏信息技術教學經驗,導致在網絡中搜集的教學資源難以與語文教學進行結合,這樣就會導致網絡教學資源的浪費,并使語文課堂教學時間被浪費。因此,老師需要加強對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的深入學習,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情況靈活應用,以更好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2]。
比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進行感受,讓學生主動進入課堂學習之中,老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草船借箭》相關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片段,學生在對故事發生整個觀看的過程中,會對諸葛亮的選擇進行了解,學習諸葛亮身上的優秀品質。學生在觀看視頻后,知道了諸葛亮通過借曹軍箭的方式完成了與周瑜的賭約。學生會受到感染,對諸葛亮產生由衷的敬佩之情,通過對諸葛亮優秀品質的學習,讓自己獲得更好成長。
語文是一門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老師如果能夠將語文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就能夠讓學生養成以生活視角學習的習慣,這對于學生語文知識的理解十分有幫助。為此,老師在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中,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途徑。但是,部分老師在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存在缺乏與學生平等溝通與互動的情況,這就會導致生活化教學未對學生學習發揮作用的問題。這就要求老師正確認識與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巧妙運用生活細節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比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課文時,需要學生對春節這個節日進行了解,并在學習中實現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熱愛,而要想達成理想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聯系生活是對課文理解的最佳途徑。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出討論問題,如你最喜歡哪個傳統節日?讓學生在思考和梳理后,從節日時間、慶祝目的、習俗等方面入手,讓學生在相互表達中,分享自己喜歡的傳統節日。在學生表達結束之后,老師可以與學生共同進入對“春節”傳統節日的學習中,對這一節日的來源、發展、特點和文化等進行學習和體驗,并要求學生們分享自己過春節的趣味經歷,讓學生在相互分享經歷中對作者表達的情感進行感受和體會,實現學生對文章的深層次閱讀。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穿插問題,可以讓學生更快速熟悉與理解課文內容,是促使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徑。對此,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通過穿插問題思考的方式來實現對學生語文思維的有效培養。但是,部分老師課堂提問的運用,比較追求正確答案,而不重視學生思考的過程,影響了學生對思考過程的享受,也使學生不具有思考的興趣和能力。對此,老師要轉變提問的側重點,將更多時間與精力放到對學生思考過程的關注與評價之中,促使學生思考熱情和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草船借箭》課文中,要圍繞課文的主要人物,故事發生的原因、過程以及結果等進行設問,讓學生在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課堂中,老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這一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這一故事圍繞哪幾個人物發展?各有怎樣的故事情節?周瑜刁難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諸葛亮的態度怎樣,又是如何做的?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與給出答案的過程中,就可以對整個故事的發生進行了解,并對其中各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在回答問題之后,實現對學生動腦思考意識和習慣的培養。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與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意義重大,老師需要準確分析影響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因素,并從信息技術教學、生活化教學、提問教學等方面入手,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有效培養,促使學生學習能力的持續提高與發展,推動學生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