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路瑤
(江蘇省啟東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南通 226200)
“微寫作”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與實施雖歷時多年,但大多數教師仍然不知如何開展作文教學,學生也僅是憑著感覺而寫。“微寫作”并不等同于簡單的片段描寫,它是一種超越片段描寫、結構完整、語言精練、意蘊豐富的短文寫作。如何讓學生在“微寫作”中有話可說?對話訓練是一大法則。本文以對話教學為切入口,創設真實的寫作語境,讓中職生在“微寫作”中有話可說,在不斷的寫作訓練中提升自身的寫作水平與語文素養。
本文所謂的隨文“微寫作”訓練是指教師在講授課文時,根據文章內容選擇讓學生進行仿寫、續寫或改寫某一段落等。中職語文教材中大多數文章都可開展隨文訓練,學生可以在教師創設的課堂語境中發揮想象,揮筆馳騁。例如,在學完《靜女》一詩后,教師要求學生轉換視角,以“靜女”的口吻敘述詩中所描繪的事件。“我到城邊僻靜角落來見他,我看見他已在那心急的來回走動了。看到他這樣,我想要逗逗他,躲了起來……”以上幾句是對“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的擴寫。學生的描述中規中矩,但這樣的敘述失去了原詩的美感。在不斷的師生對話中,改成如下:“我來到城墻邊,看見他已經先到了。我想試試他的耐心,讓他找不到我。瞧,他在那兒抓耳撓腮,來回走動呢,這樣的他著實有點可愛。”修改之后,語段有了些許靈氣,再現了靜女的活潑俏皮。又如教授柳永《八聲甘州》,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女子在小樓上舉目遠眺的場景;教授胡適《我的母親》,可以讓學生化身文中的大哥、大嫂、二嫂等,從他人的角度對母親說一段話。教材中的諸多篇目都可以延伸出去,教師應抓住課堂契機,創設活動氛圍,讓學生愛上隨文“微寫作”訓練。
寫作語境的創設不僅源于課堂,生活這個大課堂能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去探尋[1]。教師應善用生活資源,教會學生多觀察多積累,將優質生活素材記錄下來。中職生熟悉各種網絡熱詞,網紅對他們而言并不陌生。筆者在教學《托爾斯泰傳》一文時,拓展延伸讓學生談談如何看待現在的網紅。這樣的話題著實具有“吸睛”效果,學生早就按捺不住,有話要說。“張愛玲曾說,成名要趁早。我想,現在的大多數網紅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態。縱觀這些年自媒體平臺出現的眾多網紅,在我看來都是過眼云煙。其中不乏有品位、有見識的,但更多的都是在搔首弄姿,靠一些下三濫的手段博取大眾眼球。”“網紅想要長期在線,請先提升自身素養。大字不識幾個就在網絡上賣弄,你也不嫌丟人?”學生的熱評雖然有些比較憤激,但這些都是他們的所思所想,在教師正確引導之下,他們學會要審慎思考,在自媒體平臺不能使用過激語言,避免引發網絡口水戰。值得教師點贊的文字如下:“網紅是包羅萬象的概念,有像鐘南山、張文宏這樣專業素養堅實、憑借自身人格魅力而火起來的網紅;也有憑借出眾外貌或淺顯才藝或低俗話題而火起來的網紅。諸多網紅的出現,是自媒體時代的產物。我們應用審慎的眼光去對待,提防低俗網紅將我們青少年價值觀帶偏。時間是最好的篩子,那些擁有真才實學、實干精神的人才終將會被留下,而那些流于表面的人事終將被時光埋汰。”此生客觀評價網紅效應,極具思辨能力。又如學生在新冠疫情面前,毫不畏懼,直面病毒。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抗病毒,寫下以下這些文字:“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讓大家深刻明白了生命的含義。疫情面前,沒有小我,我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相信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定能戰勝病魔,共克時艱。”“回看這場正在國外肆虐的疫情,我們慶幸生在中國這樣一個充滿責任感和愛心的國家,我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學生在網絡空間發自肺腑的內心獨白,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時代新青年的一種責任和擔當。陶行知先生云,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這個大課堂里,學生學到更多,感受更多。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生活契機,珍視學生的點滴感悟,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筆者在教授《“運用之妙,在于一心”》一文時,注重引導學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規范使用文字,享受“煉字”的樂趣。如在對校園風景的描繪中,有學生寫道:“校園的清晨是那么的寧靜,晨霧覆蓋在校園上空,教學樓若隱若現……”在共賞語句中,大多數學生都認為,覆蓋一詞用得不好,應該用“籠罩”一詞。還有學生提出,可以仿照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將語句改為:“晨霧如薄紗般籠罩著校園,教學樓若隱若現,師生們行色匆匆,新的一天即將開啟……”在對學生日常作文的批閱中,教師能及時發現佳作并在課上共享,在師生群體批閱中,反復揣摩語言煉字之妙。教師在關注學生朋友圈狀態時,也能發現寫作案例:“世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睡到自然醒,吃著母親精心準備的早午飯。感恩生活中的每一天,讓我在細水流年中擁抱母親。”學生想要表達對母親的感恩之情,但表達力度略顯蒼白。教師建議學生試著以對稱的句式拓展延伸內容。學生受點撥之后,修改如下:“感恩母親的日夜操勞,讓我衣食無憂、溫飽知足。母愛似水,靜靜流淌在細水流年之中;母愛如火,熱情洋溢在人間煙火之中……”修改之后的語言增添了詩意,委婉表達出對母親的愛。學生自評、互評作文在一定程度上能讓他們意識到轉換視角,從讀者的角度審視文字。長此以往,學生在日常寫作中就能及時關注語言使用的規范性,在反復修改中表達精準,用詞妥帖,不斷提升語感,逐步養成較好的寫作審美意識。
寫作是一場在真實語境中發生的文字輸出旅程。寫作者輸出文字之后,期待他人的評價,以期得到認可、贊許、建議等。傳統的寫作方式只是學生在作文本上寫作,教師批閱,挑一兩篇佳作作為范文講評。而基于自媒體平臺的新型“微寫作”,能將自我與他人的文字置于同一平臺,互相切磋學習,共同成長進步。如教師在超星學習通平臺發布“微寫作”話題,學生跟帖留言,同時也能看到他人留言,并能相互點評點贊。又如學生可以搜索微博熱詞,跟帖發言,學習他人寫作長處。而在最常見的微信朋友圈、QQ說說等平臺,學生可以隨意發文寫作,與同學、朋友、家人親密互動。寫作自信的培養需要在長期的寫作實踐活動過程中建立,需要自我與他人的互動交流,依靠教師的逐步引導,家人的互動肯定[2]。在這種多維互動評價中,中職生能逐漸找到寫作自信,激發自身的創作熱情,從而以審慎的態度對待一切語言文字,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字寫作素養。
總之,教師應以對話為切入口,讓中職生依托課堂語境,開展隨文寫作訓練;善用生活資源,汲取優質寫作素材;推敲語言文字,培養寫作審美意識;通過多維互動評價,在對話中樹立寫作自信。語文“微寫作”只有在真實的語境中進行,學生才愿意抒發內心世界,逐漸愛上自媒體寫作,讓文字自然而然發生,讓寫作不再成為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