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茜茜 蔡 悅 常 飛
(合肥學院生物食品與環境學院 安徽合肥 230601)
據《時代》報道,2020年全球的生物經濟已邁入新一輪的產業經濟時代,生物產業則是生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1]。因此2016年我國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優先發展高效的生物技術,尤其是創新性生物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2017年我國的《“十三五”生物產業的發展規劃》強調生物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及要求,縮小與發達國家生物產業的差距[2]。生物產業是安徽省八大支柱產業之一,2017年出臺了《“十三五”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20年3月啟動了安徽省《“十四五”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編寫工作。對生物產業而言,發酵技術、基因測序技術、腫瘤免疫治療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被認為是四大生物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對生物產業未來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3]。生物工程專業對接生物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之發酵技術,以及生物制品的生產過程需求、途徑需求、質量需求,服務于生物經濟,因此生物產業的人才需求存在多樣性、復雜性。自2012年至今,合肥學院生物工程專業借鑒德國模塊化教學改革經驗提出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線,構建模塊群、模塊化課程,對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模塊化改革;如何滿足生物產業對人才需求,如何對接生物產業的人才需求,這需要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生物工程模塊化專業質量標準,規范培養人才勢在必行。
生物工程專業國家教學質量標準是全國開設生物工程本科專業的基本要求,同時是專業建設和自我評價的重要依據,更是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第三方對專業教學質量評估的參考基準。建立一個專業的質量標準,須充分理解生物工程專業國家教學質量標準的內涵和指標,以國家教學質量標準為前提,確定本專業的質量標準體系。
調研安徽區域的生物產業人才需求狀況、崗位能力需求、專業教學情況、學生就業現狀等,為專業質量標準研制提供基礎。專業質量標準服務于專業的辦學定位,規范專業的教學活動,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解決復雜工程問題,是工科專業面臨現代工程問題的本質特征,生物工程專業作為工科專業,在解決復雜生物類工程問題的前提下,還需要綜合考慮諸多非工程因素,借助其他相關或相近學科專業的方法、技術和工具,尋求解決工程問題的新方法和技術。圍繞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教學理念,調整知識體系和人才培養,提高畢業生的工程意識、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機制[4]。
為了提高專業的教學質量,梳理了整個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確定專業質量標準的基本框架,即對人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及職業能力、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習教學、第二課堂、專業建設、基地建設等主要方面找準了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
1.人才培養目標及人才定位
①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既滿足《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生物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基本要求[5],同時滿足服務區域或產業對專業能力要求、合肥學院相關標準要求、專業認證標準等。
②人才定位。服務區域以服務安徽省和合肥市為主,同時輻射周邊省市地區;服務于生物醫藥產業、生化產業、輕工產業、生物材料等產業;
2.畢業要求及職業能力
根據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和生物工程類專業認證補充標準,結合本專業的辦學定位,從工程知識角度、問題分析能力、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力、個人/團隊的溝通協調能力等方面細化本專業的12個畢業要求,同時進一步提出生物工程專業畢業5年左右的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
3.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標準
根據生物產業或行業用人崗位能力需求,融合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借鑒德國辦學理念,以學生能力輸出為導向,反向設計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教學理念。作為地方院校,緊跟安徽省生物產業的三大需求,構建產教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行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企協同培養學生工程與實踐能力。
4.課程建設標準
以學生能力輸出為導向,從“學科邏輯體系”向“能力邏輯體系”轉變,按學生能力輸出重新組織教學結構,以能力單元構建模塊化課程,以支撐課程目標及畢業要求優化和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融通線上線下,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施以能力產出為導向的N+2過程考核課程考核與評價體系,引入 “workload”自主學習的課程考核,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注重培養學生解決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5.教學師資隊伍基本標準
專任教師的職稱、學歷結構組成及數量高于生物工程專業國家教學質量標準中的相關要求,即生師比不高于12:1;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于85%,其中35歲以下專任教師具有100%相關專業碩士及以上學位;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于40%,有工程背景的比例高于60%,以滿足應用人才培養的需求。
6.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標準
引進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建立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設質量標準,監控各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完善課程目標、畢業目標達成度的評價體系,引入多元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方式,動態持續地評估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從而實現提升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建立以能力輸出為導向制定生物工程專業模塊化建設標準,制定主要模塊化課程教學標準,實習、實踐和過程考核等實踐環節教學標準,明確各課程與環節的質量要求,形成及時反饋閉環控制與持續改進機制。
隨著我國生物產業的技術創新與突破,對人才的需求不斷發生變化,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將進一步持續改進,后續研究中,將根據新工科發展,擬開設多學科、跨學科模塊課程,以滿足用人單位對生物工程專業畢業生的新需要,形成開放式的專業質量標準,適應生物經濟時代新一波技術和產業革命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