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威
(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 江蘇南京 210000)
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我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應有的禮敬和自豪,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前景和文化生命力擁有執著的信念,面對外來文化的吹噓和追捧,能夠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對其進行審視。同時,將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文化自信相結合,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愛上民族傳統體育,自覺維護和傳揚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與內涵。
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可以優化體育課堂教學結構,提升體育教師的教學理念,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使教師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教學內容,提升民族傳統體育課堂的感染力,給學生更好的教學體驗。將傳統文化與體育運動相結合,可以促進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識和理解,更好地體會到其中的文化與內涵,加強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民族觀,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和運動習慣,引導學生打造強健體魄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2]傳統民族體育文化多以“和諧”“仁愛”為核心價值取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逐漸的滲透式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校園學習氛圍,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文化自信是高職學生的精神面貌和發展動力,使學生具有自己的使命感和榮譽感,為學生以后的就業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彌補我國的人才缺口。
高職院校中普遍存在體育教師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上專業性不強,教師的教學方法有限,體育課堂上只顧著鍛煉學生的身體,忽略了體育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的道德、文化、品質等。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言語交流較少,不注重為學生講解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背后的文化知識,無法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對的問題和困惑,使學生無法跟上教師的教學進程。目前的許多體育教師都是由具有西方體育文化背景的教師擔任,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識并不是很深刻,無法在溝通交流中對學生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限制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由于高職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習慣上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面對體育課堂的教學內容也存在著敷衍了事的學習態度,教師在教學中只是根據教學大綱制定好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使課堂容易出現沉悶、沒有活力的學習狀態,導致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較差。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對學生講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背后的文化與歷史,不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課堂參與感不強,體育課堂獲得感不足。
在目前的高職院校中,部分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堂的目的就是鍛煉學生的身體,不注重深入挖掘體育項目背后的思想和文化,不能很好地認識到文化自信對體育課堂和學生的促進作用,認為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是文化課教師的任務,思維受到明顯的局限性。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材和媒體視頻較少,教師設計教學內容的方向有限,造成了傳統體育項目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導致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中的文化自信理解不深入,進而逐漸地對體育教學失去興趣,無法為學生建立有效系統的文化自信體系。
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指南針,因此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只有體育教師深刻地理解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文化自信之間的聯系,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同時對學生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強化體育教師隊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專業性,還可以給予學生正確的動作指導和文化教育,更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可與敬仰,因此產生品牌效應和宣傳效果,使更多的學生和教師關注到文化自信的培養。[3]教師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同時,要注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挖掘學生的潛力,使課堂教學效果與學生的思想認識產生共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由學校組織和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培訓班,邀請校外專家和體育人士來進行課堂教學,指導教師如何在體育課堂中滲透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同時讓每個高職體育教學發表自己的經驗與看法,力爭打造一個適合本校學生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方案,為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多種實施方法,教師要積極地走進學生,與學生成為真正的朋友,了解學生在文化自信上的需求與進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培養方案,加強教師的教學感染力,使學生在活潑向上的氛圍中學習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在傳統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教師一直采用固定式的教學模式:先做準備活動,然后進行體育項目教學,最后由學生在操場上自由活動,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文化學習體驗感不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構建一個適合學習的情境,在教學情境中可以更好地理解體育文化,給學生一個新穎的體育課堂體驗,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更好地將文化與運動相結合。教師要對所學內容進行一定的拓展,在情境中融入我國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給學生一個身臨其境的體驗感,使學生從內容深入發現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學習傳統體育項目摔跤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導學生摔跤的技巧和規則,還應該為學生們建立一個適當的教學情境,在情境中來講解摔跤背后的文化內容,如我國蒙古族、彝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瑤族都有摔跤的傳統習俗,彝族會在舉行婚禮時舉辦一場摔跤,新郎將新娘接回婚房后,要組織與新娘方的人舉辦一場摔跤,一對摔跤手只能摔跤一次,不管哪方都不能全勝,以表示兩方的親密友好。教學過程中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場彝族摔跤比賽,體驗其中的民族團結與民族文化,同時教師也可以為學生講解這個傳統習俗的由來和意義,加深學生對我國文化的理解。
在高職校園中,學生們可能早已聽慣了老師的“諄諄教誨”,自覺地產生了一種屏蔽體質,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對學生形成一個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使其逐漸意識到我國傳統文化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內而外地建立起文化自信、規范自身的言行,通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來提升他的精神面貌和重要品格,養成適合終身發展的關鍵學習能力。[4]例如: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大多以競賽為形式,在其中滲透著平等、互愛、文明等文化思想,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樂意通過開展競賽活動來加強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如在田徑訓練和比賽中,要引經據典地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品質,在比賽時,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尊重對手,看淡輸贏、重視友誼等,可以通過一些特定的民族小故事來引導學生,如蒙古族的騎馬運動,在結婚這天新郎騎馬迎接新娘,在途中進行騎馬競賽,奪帽為戲,目的并不是取得勝利,而是營造一種歡慶的婚禮氛圍,為這對新人進行祝福,將民族習俗與中華文化相結合,在日常的交流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我國體育精神,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文化自信道路。
在高職院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通過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和多媒體視頻教學的便利,加強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認識到我國文化的優秀之處,有助于煥發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責任感,營造良好的高職體育教學氛圍,加大民族傳統體育與文化自信的融合深度,提升我國的體育文化的軟實力,推動高職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更好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