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官俊
(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胡林家鄉胡林家小學 甘肅臨夏 731799)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經典誦讀,能讓小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更多地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深入其中感受美,享受美,傳承美。教師要重視經典誦讀,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生誦讀經典,更好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要解釋經典誦讀,就要把這個詞語拆成兩個部分:經典和誦讀。先說經典,在《辭海》中“經典”有一個解釋“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由此可見,經典是在歷史進程中經過勞動群眾淘汰選擇而留下來的具有典范價值的文化作品。無論哪個時代都有經典,它超越了時空的限制,是人類文明社會的文化精髓。再來說誦讀,仔細研讀語文教材,在現代文的后面有“朗讀課文”,而在文言文、古詩詞的結尾要求“誦讀詩歌”,由此可見誦讀這一動作僅針對古詩文。誦讀調動的是學生多個感知器官,眼看、口說、耳聽、心記共同作用下反復地讀,流利地讀,讀出感情,讀到理解。
語文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時間是對語文知識的講解和語文技能答題策略的培養,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學目標。在長期的教學中,學生對語文知識和技能的運用得心應手,但語文教學并不能止步于此,還要重視學生的思想、人格、個性發展教育。現今社會,電子產品、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被無限擴大,一些不良信息或者不良的生活習慣很容易侵蝕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讓經典誦讀走進小學語文教學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引導學生以正確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激發他們閱讀經典的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從而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主動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
小學生通過誦讀可以讀準字音、認識生字,規范自己的口語表達,加強學生的交際能力,而且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大量的素材,這些素材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會轉化成寫作素材,為小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十分優良的內容。同時,學生誦讀經典是在同先賢哲人進行一場跨時空的對話,多讀經典能夠很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思想精髓,學生理解能力在無形中提升了,閱讀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
中華傳統經典詩詞以其獨特而精煉的語言詮釋了深邃的意境,給人思想上以美的享受。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六種意象用短短的12個字表達出來,描繪了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同時又顯示出清新幽靜的境界。小學生誦讀經典,配位詩詞歌賦中畫面的美、語言的美,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感悟,構建出獨屬于自己的審美體系。對于沒有審美經驗和能力的小學生而言,經典誦讀可以引導他們去發現美,感受美,獲得審美能力。
首先,經典誦讀的時間安排不合理。受到教學任務、教學目標、課程安排緊密的影響,教師安排學生的經典誦讀時間要低于語文知識技能的學習時間,經常出現經典誦讀的時間被占用,而且小學生自制力差,讓他們自覺利用課下時間完成經典誦讀是不現實的,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小學生經典誦讀的時間有限,效果不佳。其次,經典誦讀的認識不足。教師認為經典誦讀就是要讓學生深刻理解其內在含義,于是開始逐字逐詞進行講解,把經典誦讀當成了語文知識技能來傳授,等同于了狹義上的語文教學。
自主性原則特別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誦讀的時間上,學生更應該自主選擇,這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所要求的。當然,自主性原則也要同時應用在教師和家長身上,學生在誦讀經典的時候,教師要去引導學生自己學習新知識。同樣地,家長也要在課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生活中樹立榜樣,協助培養學生的自我能動性。學生自主性培養起來,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愛好,讓經典誦讀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動力。
經典誦讀的立體化原則是說在學生誦讀的整個過程中,除去學生這個主體外,教師、家庭、學校也要積極行動起來,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誦讀環境。教師引導學生學會使用正確的方法誦讀,家長提供必要的誦讀資源保障,學校開辟專門的誦讀時間和環境。如果把立體化原則再擴大一些,那么社會也要積極鼓勵學生誦讀經典的風氣,多舉辦誦讀活動以鼓勵和提倡通讀經典的行為。
小學生的生長、生活環境不同,家庭教育的影響千差萬別,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個性學習需求也是不同的,誦讀經典的內容選擇也就有所區別,倡導個性化選擇。教師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因勢利導,讓學生的個性發展成他們一種獨特的優勢。
學生一天內大部分的時間是在校園里度過的,校園是他們主要的學習、生活場所,因此打造人文氣息濃烈的校園環境,讓學生浸染在經典文化氛圍里,對提升學生誦讀經典興趣有著重要意義。首先,學校的建筑,如大門、教學樓走廊、宣傳欄、教師黑板報等可以張貼一些當地歷史名人、經典詩詞名句;其次,學校圖書館可以增加一些經典書籍,作為獎勵可以免費供給學生閱讀;再次,學校適當地安排誦讀經典的比賽,鍛煉學生的誦讀能力,表彰表現優異的學生,在行動層面推動學生積極開展誦讀經典活動;最后,學校要抓校風校訓建設,讓學生從小感受這種文化氛圍,在精神層面號召學生誦讀經典,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
小學階段的學生,模仿家長、教師的行為是他們最主要的成長方式,在培養孩子經典誦讀的過程中,家長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引導家長的行為,積極給家長推薦經典誦讀書籍,建議家長抽出時間陪伴孩子進行經典誦讀,布置家庭環境,購買一些文房四寶、典藏書籍,讓學生在古香書色的環境中學習一些傳統文化技能,如毛筆書法、茶藝等。另外,相熟的家長還可以組織起來,進行周末的經典誦讀家庭聚會,既加深了學生的友誼,又讓他們沉浸在經典誦讀氛圍里提升自身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是經過相關專家多次討論、嚴格審核后編訂的,語文教材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遴選內容、合理編排而成的,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在教材中收錄了很多的經典詩篇,而且針對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年齡特點,這些經典詩篇都比較簡單,但卻又意境深遠,如《靜夜思》《塞下曲》《送孟浩然之廣陵》短短四句,簡單易讀,學生在誦讀的時候,通過詩詞的聲調、節奏很容易就能品味其中的情感。
在教材基礎上,語文教師還要注意進行拓展。經典誦讀的拓展要注意從簡單到復雜,讓學生從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開始誦讀,如一年級的孩子增加《弟子規》的誦讀,到了中年級的時候,可以增加《笠翁對韻》《唐詩三百首》,到了高年級的時候,《成語接龍》《詩經》等就可以進入誦讀的范圍內了。當然,如果教師無法把握怎樣增加誦讀素材,可以去參照其他版本的教材,如北師大版、粵教版等等,看看這些版本教材中收錄的經典詩詞名句,可以直接拿來讓學生進行誦讀。
計劃和時間安排是需要教師、學生共同來完成的。一天的時間是固定的,但每個時間段的內容是可以來進行分配的,而且各個年級段學生的精力也是不同,經典誦讀的時間要隨之變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及每天的空閑時間來制定一天大致的誦讀總時間。總時間固定下來以后,就要合理安排時間分布了,例如低年級的學生每天利用早讀時間誦讀十分鐘,中年級的學生可以在午休時間增加10分鐘,到了高年級就要增加晚上睡前或者作業寫完后經典誦讀的時間。
經典誦讀,不是讓學生簡單地讀出來,而是要讓學生科學地去誦讀,掌握正確的方法,養成習慣。教師要帶領學生規范誦讀行為,找到更為標準的誦讀錄音讓學生彌補差距。家長在陪伴孩子誦讀的時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語音,盡量使用標準普通話進行誦讀,孩子也會有樣學樣,自然而言的使用標準普通話誦讀。學生之間經常舉辦一些交流活動,有時候會發現學生在經典誦讀時會“搖頭晃腦”,身體語言十分豐富,教師不要急于去制止,而是要正確引導,讓學生的身體語言與誦讀內容相匹配,情緒激昂的時候張開雙臂,意志低沉的地方身體緊繃等等都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誦讀內容,體悟感情。
經典誦讀一定要有檔案記錄,學生誦讀了什么內容,讀出了什么感情,學生寫下了什么內容,都是需要記錄下來的。教師對學生經典誦讀的評價,是學生評判自己的標準,只有找到薄弱環節,集中解決,才能讓學生經典誦讀更上一層樓,提升自身語文綜合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經典誦讀,不僅促進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還提升了小學生的文化素養,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保證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經典誦讀的實施需要教師、學生、學校、家庭共同努力,積極采用有效的教學措施,豐富語文教學內容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