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霞
(江蘇省昆山市實驗小學 江蘇昆山 215300)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教學中,識字教學非常重要。掌握了大量的生字后能更好促進學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閱讀發展。開展識字教學時,主要從字的發音、形態、意義這三方面著手。新課標對小學階段的識字有以下規定:小學生需要掌握三千個常用漢字,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可見新課改非常重視識字這一塊教學內容,特別是對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更是提出了高要求。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均需要識字作為基礎,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有效的識字法,才能認識一定數量字詞并能更好的理解文本內容,清楚表達自己內心所想。
部編本低年級語文教材設置了不同識字板塊、欄目。通過游戲法、閱讀理解、唱歌等多種方式,幫助小學生更好的學習生字。同時,該教材還有一個特點,即是以傳統文化作為核心,在文化學習中以“蒙以養正”,借用傳統文化的力量,如口口相傳的歌謠、三字經、弟子規等,激發學生對于識字的興趣。并且教材設計了“日積月累”模塊,幫助學生在了解優秀文化的基礎上認識更多的字,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部編本低年級語文教材在編排順序上面,是先字后音,即是先學習漢字,再學習拼音。目的是為了減少學生識字時的壓力,突出了零起點學習原則。同時,教材非常重視學生是否能扎實識字的基礎,因此設計了幾個豐富的模塊,如“書寫提示”“我的發現”等等。幫助學生更好、更直觀地了解每一個字的結構和變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識字的方法以及寫字習慣,為未來的學習提供動力,打下扎實基礎。
部編本低年級語文教材的每一節課都強調了識字需要在生活環境下進行,通過生活中遇到的字來開展識字。如走在路上看見的公交車站牌、各門店的招牌、電視劇里的字幕、玩具的說明書等等,都是識字的機會,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識字的好習慣,把日常生活與識字教學結合。同時,為了拓展更多的識字渠道,滿足小學生學習的需求,在教材中還有一個“展示臺”的板塊,為學生提供了交流成果的平臺。
教師可以運用插圖、實物、圖畫卡片、表演和多媒體等形象化的手段創設一種具體的識字情境,使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創設出生機勃勃、活潑高效的課堂學習氛圍。
從源而識字是以漢字字形演變規律為基礎,通過板書或是視頻等直觀教學方法,展示漢字在字形方面的演變而采用的一種識字教學法。該教學方法重點在于運用漢字基本造字方法,運用想象、聯想等解釋漢字其字形的演變,以此幫助學生達到識字目的。融入字理引導學生從源而識字,可有利于提升學生識字的效果。例如在《日月水火》一課的學習,文章的生字有“田”“日”“水”“月”“火”“石”等等,文章先把這些字的原始圖形展示,并在右下角給了現有的漢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圖片以及漢字的排序打亂,讓學生玩一玩“找朋友”的游戲,同時說出理由,根據學生反饋適應補充,幫助學生構建象形字以及現代字的聯系。掌握了象形字特點之后引導學生完成課程之后的練習,了解每一個字的字義。這樣學生在從源而識字的過程中有效激發了學習漢字的興趣。
同時,在漢字結構中,有一部分的獨體字會變成全體字偏旁。在部編本低年級語文教材看,學生掌握的100個生字,就有90%的是獨體字。因此,掌握這些字義可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其作為偏旁時所代表的意思。例如,小學一年級《語文園地四》中,學習的“女”字,通過從源識字讓學生掌握了其中的含義。之后的《語文園地六》中出現的帶有“女”字旁的“妹妹”“媽媽”“姐姐”等,就能很容易明白這些字的意義。又如在學習《大小多少》一課中,學習“鳥”這個字,教師可以通過板書或視頻展示這一個字的象形字,幫助學生理解“鳥”是有爪子、有羽毛的飛禽,學生在認識其他逞有“鳥”字旁的字,如“鴉”“鴨”等,就不難理解這些字代表著鳥類或是飛禽。
可見,采用從源識字法,可讓學生更好掌握漢字的發音、形態、意義,激發對于識字興趣并提升識字效率。
卡羅琳·本恩(英·教育家)曾說過,對于小孩子來說,他們的工作就是游戲,在游戲中可以不斷激發他們的思維,這也是他們最樂于接受的。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尚小,所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經常被外界的事情所影響并受情緒和興趣的支配。識字教學就是需要不斷去重復、強化記憶,這個學習過程雖然并不復雜,但是卻是比較無趣的。所以在識字教學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運用靈活且有效的游戲開展識字教學,讓他們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習。
日常識字教學中,可運用以下幾種方法開展游戲識字教學:
第一,字謎游戲。謎語具有很強的趣味性,而且還包括了知識性以及哲理性,字謎游戲的本質是識記字形的過程。這種學習過程并不是“死記硬背”,而是一種積極、主動思維識字、記憶 ,能加深學習的印象。
第二,兒歌識字。兒歌容易理解,而且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幾乎每一個小學生都喜愛。因此,兒歌識字也是非常適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游戲。每一個字都可以嘗試著編成兒歌,抓住字的特點,幫助小學生理解記憶。例如,在認識“買”“賣”兩個字的時候,小學生經常分不清這兩個字哪個是哪個。因此可以編成兒歌:“賣”有“十”字是有貨,有貨才能拿來“賣”;“買”字頭上光禿禿,沒有東西才要“買”。
第三,其他游戲。如“字寶寶”“貼膏藥”等游戲,讓學生有意識融入教學游戲過程中,加入“玩”的原因,從而使小學生能在游戲中學習。
新課標明顯對小學三個學段提出了共同需求,即是可以正確、流利并有感悟的朗讀課文,這可見朗讀是非常重要的。以部編本語文的一年級下冊,針對文本的個性提出了不同朗讀需求,實際上,朗讀的目的在于能多學習生字。例如《我多想去看看》一課的課后練習中,要求讀文章中帶有感嘆號的句子:“我多想去看看!”,這里的“想”字就是生字。還有《小公雞和小鴨子》需要朗讀小鴨子和小公雞之間的對話,短短的幾句對話中,含有三個生字,分別是“捉”“說”“河”。還有學習《端午節》一課時,最后一段是長句,即“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句子中,包含了“粽”“據”等七個生字,課后練習也是要求注意讀好長句。
根據課后的個性化練習以及朗讀的要求,用正確的語音有感悟朗讀,引導學生認識生字。如果這些生字沒有具體環境作為支撐,只是單個學習、認讀,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時間一久學生就會感到厭煩。但如果將生字放置在語境環境中,引導學生反復朗讀,一邊閱讀,一邊結合語境理解字義,在認識生字的同時積累語感,能有效提升識字效率。
可以抓住孩子喜歡童話故事、愛表現的特點,舉行故事會、朗讀賽等,讓學生把自己平時字喜歡的童話故事讀給同學聽,但要求他們提前做好準備,把故事中不認識的字要提前想辦法認識。如:請教別人、查字典,還可以用結合上下文猜字的方法,當然這種方法的使用要與師生間的合作學習相結合,通過同學間的互相交流和討論,達到識字成果的共享和鞏固。通過這樣的活動,使他們充分體會到識字用處識字快樂多,進而提高識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綜上所述,從識字、寫字角度出發,部編版語文教材在學習方式、內容的編排以及培養能力等方面,均優于其他教材,更具有指導和操作性,為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注入了更多生命力。這就是新的機會,也是對小學語文教師所提出的新需求。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多思考、多學習,與時代共進步,提升自己的專業與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