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銘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 100048)
現如今,高等教育已經由開始的精英化教育向素質教育所發展,高等教育也更加普及。而對于高等院校來說,教師的專業發展將關系到學校發展的未來,學校教師的水平是高校能夠發展的重要標志。基于此,對于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根據高校教師的發展實情,對于具有針對性的制度機制進行建構和探索,同時對于新的機制進行培育,能夠為高校教師的發展奠定基礎。
高校教師專業發展主要指的是教師作為高等學校的專業人員,在專業知識以及能力和情意等方面的發展過程中,同時也是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成長,從開始的新手到能夠勝任科研以及教學和社會服務等工作的過程中。對于高校教師來說,其專業發展主要是包括了專業知識的發展,同時包括專業能力以及專業情誼等方面的發展。
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專業知識是基礎。一般來說,教師的專業知識主要是包括了教育學科以及學科專業和普通文化等三方面的知識。在目前,高校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缺乏合理性,其中教育學科知識相對較為缺乏。教師進行教學時,教育學科知識是成功進行教學的必備知識。對于大學的教師來說,在知道教什么的同時也要明白和理解要怎么教。對于教育學科知識進行充分的掌握,主要是解決如何教的一個重要問題。之所以造成了教育學科知識的缺乏,主要是由以下的原因導致的,一是高校教師主要是在大學博士中挑選的,這部分教師沒有受過真正的師范教育,這使得教育學科知識較為缺乏;二是高校教師崗位培訓缺乏,更多的崗位培訓都是一種形式。雖然教師在進崗前要進行一系列的培訓,但是時間相對較短,且培訓的方式也極為單一,這對于教師學科專業發展是不利的。
大學教師的專業能力主要是包括了科研以及教學兩個方面。對于大學教師來說,只有具備這兩個方面的能力才能夠真正的完成教學、科研以及服務社會的任務。其中,教師最為基本的能力是教學的能力。但是,目前高校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相對不平衡,教師的科研能力相對更高,而教學能力更低。主要是由以下的原因導致的,其一,高校教師沒有受過專業的理論以及技能的培訓,這使得其教育理論的基礎相對薄弱,缺乏教學的技能,這也使得其教學能力欠佳。其二,高校在對教師進行考核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教師科研能力的考核,將科研能力與晉升以及職稱評定等掛鉤,這也對高校教師的發展有著一定的誤導,使得其更為重視科研能力而忽視了教學。其三,獎勵機制更加看重科研。教師從事科研能夠真正的做到名利雙收,這就使得其在科研上花費的時間更多,而教學上的投入時間則更少。
所謂教師的專業情意主要指的是教師教育事業中價值觀與情感態度之間的融合,這對于教師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在目前,高校教師的專業情誼較為缺乏,其并不是非常的認可教師的職業,對于崗位缺乏熱愛,同樣缺乏對于教學工作的投入。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原因,高校教師面臨的教學任務繁重,且生活環境相對比較艱苦。在目前,高校教師的收入不高,且教師之間的差距較大,教師的收入與中小學教師以及公務員等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師的科研任務極為繁重,需要進行教學以及科研,同時也要從事管理工作,而加之較低的收入使得高校教師對于教育職業缺乏一定的認可。在經濟以及生活壓力面前,高校教師的職業信念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很多教師只是將高校教師看作是一種生存的手段。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職業也徹底的失去了其真正的價值以及特征,想要進行專業的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目前,我國高校教師的評級主要是基于總結性評價,也就是所謂的終結性評價,主要指的是在一段教學活動將要完成后對于結果進行的評價以及評估。由此能夠看出,這樣的評價主要是考察對象的達標程度,而對于評價對象在評價活動中的發展以及表現并不關注。在教育教學的工作中,能夠運用總結性評價的方式,這樣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優勢,包括了這樣的評價方式相對較為簡單,而評價的結果也更為客觀,是非常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這是一種后測評價,評價對象只能看到結果,而不清楚過程,很難進行改進和完善,這使得評價工作很難與改進工作之間建立聯系,這對于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高校教師的科研素養極為缺乏,主要是表現在如下的兩個方面,其一,科研意識較為缺乏。高校教師開展科研工作主要是為了能夠完成學校給予的科研任務,或者是自己的職稱上的評定,往往對于科研的真正熱情是缺乏的,這也使得其缺乏科研的動力。甚至很多高校教師對于科研和教學沒有足夠的興趣,認為科研教學就是為了生活。其二,科研能力較為缺乏。很多高校的教師雖然愿意從事科研工作,但是其科研能力相對較為缺乏。更多的是根據直覺來開展科研工作,研究的問題都是一些表面的問題,很難真正的深入研究問題的實質。其三,科研方法缺乏,對于大部分的教師來說,科研是非常具有難度的,主要的問題在于發現問題時很難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解決問題。
(1)喚醒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內因起到關鍵的作用,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對于高校教師來說,想要真正的實現教師專業的發展,需要有效的喚醒其發展的意識,才能夠真正的實現發展。在進行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制定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以及目標。與此同時,對于自我的發展情況進行不時的監督以及檢查,進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發展。
(2)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學習是能夠不斷完善以及發展的必經之路。而終身學習是指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要進行學習,這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和需要。對于高校的教師來說,需要充分的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制定終身學習的目標,不斷的學習以及拓寬自己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地進步,也才能夠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對于高校教師來說,應該將學習變成其生活的一部分,不斷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跟學生產生共鳴。
(3)把高校建設成學習型組織。所謂學習型組織,主要指的是對于組織的學習氛圍進行創設,在符合人類發展的情況下充分地發揮組織的作用。學習型組織能夠將工作和學習之間建立聯系,在工作的過程中能夠不斷的實現以及超越自我,對于組織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將高校建設成學習型組織就是需要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的創設校園文化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師生之間能夠不斷的超越和突破,不斷的實現自我的價值。
高校教育教師的知識結構主要包括了三個主要的部分,專業學科知識以及基礎文化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等。其中,最為重要的為專業學科知識,這是教師知識結構的核心部分,同時也是最為有用的部分,其中包括了學科知識以及學科教學知識。對于高校教師來說,一方面需要正確的理解學科教學中的基本概念以及原理,同時也需要運用獨特的教學方法,將自己的知識向學生傳授。而普通文化知識在教師知識結構中占據了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教師來說,傳授知識以及塑人是其主要的職責。而塑人主要強調教師對于普通文化知識的掌握;而傳授知識一方面要求教師要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吸引學生,也才能夠在學生的心中樹立威信。高校教育的學科知識主要包括了學科教育學知識以及一般教育學知識,其中前者主要是教師對于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等綜合的理解,而后者這是教育基本理論以及心理學基本理論等,而實踐性知識則主要指的是教學實踐中運用的知識以及教學實踐中累積的知識。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學實踐知識對教學活動具有主導作用,其能夠對于教師知識構建起到引領作用。
發展性教師評價主要是將評價作為教師的提高服務,使得其能夠成為提高教師專業技能以及知識的手段,評價后進行及時的反饋,根據反饋的情況來掌握教學的過程以及教學的效果,使得教師能夠真正的認識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專業有效的評價能夠使得教師充分、全面的認識自己,從而能夠更進一步的發展。在教師評價的發展中,對于教師來說,其不僅是評價的客體也是評價的主體。在進行評價時,需要充分的尊重教師的個體差異,同時對于教師的個性化教學給予充分的鼓勵和支持,使得教師能夠充分的滿足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對于高校教師開展發展性的教師評價,不僅能夠有效的增強學生以及教師之間的理解,使得教師在相互幫助中不斷進步,進一步促進專業的發展。
(1)開展校本培訓。高校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在進行教學以及科研的過程中都會遇到一定的困境和困難。因此,高校需要根據教師的情況來對教師進行培訓,以此來提高教師的教學以及科研的水平。高校需要對教師的培訓需求給予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制定有效的培訓方案和策略,并制定相關的培訓制度,為高校教師全方位的培訓提供條件。雖然,教師的培訓方式不少,但是就培訓的效果來看校本培訓是最為有效的方式。相比于其他的培訓方式,校本培訓的費用較低,與此同時能夠多人參與。在培訓的過程中教師能夠進行自我的反思,能夠更為直觀和有效的了解教學以及科研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使得教師的科研以及教學的水平得到顯著的提高,對于其專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2)開展職前職后一體化培訓。首先,教師在入職后進行相應的培訓,培訓時注重教師專業發展觀念。其次,入職后,學校也需要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來安排合適的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是高校的中流砥柱,是高校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對于高校教師來說,需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能力和情意,使得三者之間能夠相互的促進以及協作。與此同時,政府和高校本身也要總結教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進一步的促進高校教師的發展,為高校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