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梅 熊 娟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重慶 401331)
“我國職業教育普遍存在優質課程不足、師資力量缺乏、教學方式落后等問題,MOOC 給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職業教育需要主動適應在線教育的發展趨勢,積極探索MOOC的建設和應用。”[1]在新的發展時期,信息技術進一步助推高校教學改革,要求我們努力提升各種類型課程的內涵與質量,借“金課”建設,真正步入高校教學變革深水區,提升“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質量、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從剖析當前高職院校線上課程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入手,然后闡述了“混合式SPOC”本質及其優勢。結合筆者教學實踐,以超星泛雅平臺為例,從開課前、行課中、結課后三個歷時維度,探討“混合式SPOC”的完整流程與關鍵環節,以期為當前線上課程建設與教師混合式教學水平提升提供借鑒思路及實踐路徑。
依據目前線上課程建設現實來分析,由于高等教育課程內容的專業性,線上課程建設一般由熟悉課程內容、實施課程教學的一線授課教師來承擔,具體內容包括模塊化分割,微視頻主題的確定,測試與練習的設計,學習評價方案的確定等。在現行的線上課程開發建設中,以校內的課程團隊組建線上課程建設團隊,而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引入校外力量(行業企業、信息技術公司等)共同參與建設。最理想的狀況是上述成員均具備能夠兼顧線上課程建設的教學性與技術性,提升課程質量。
然而,現實狀況中,或是因為授課教師教學、實訓、科研任務繁重及精力牽涉,或是因為建設經費等因素制約,導致兩者很難同時兼備。一方面,課程團隊往往按課程章節進行分工,課程資源風格、側重點等存在不同,也難以保證其協調性與整體性;另一方面,引入校外力量合作的建設團隊則往往由于經濟、時間等因素限制,線上課程往往一次性“完成”、上線、運行。上線運行后的課程維護、更新也面臨諸多困境。目前,很多線上課程的建設思路是將其作為網絡教學資源來看待并進行建設的,例如更為關注課程資源的完整性、微視頻的視覺表現力等,而后繼的線上課程實施(線上學習活動、過程性評價等設計)、維護、更新也會因為雙方溝通等諸多因素影響,使得線上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將線上課程僅看作是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是不適宜的,不利于線上課程的可持續發展。在倡導“金課”的當下,需要再次思考線上課程建設的思路與方式,豐富線上課程開發與培育的路徑。首先區分了SPOC的兩種類型,然后闡述混合式SPOC的特征及其主要優勢。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是“后MOOC”時期廣受關注的一種學習形態。SPOC通常有兩種方式[2],一種是通過設置學習者參與SPOC學習條件(如知識儲備、專業經歷等),形成以“Small(小型)”“Private(私密)”為主要特征的線上學習共同體,是先有線上課程資源,借SPOC組織形式使用線上課程資源進行線上學習,其實踐形態為純粹“線上”;另一種則是以現實社會中的自然組織單元,例如學校中的實體課堂為單元,借助于專業、班級等天然“Small”“Private”屬性,運用MOOC原理及特性,連通線上與線下學習,既發揮線上學習(多元課程資源、在線測試、學習互動、過程性評價等)諸多功能與優勢,又可以借助于線下教學學習中的互動,有效彌補線上學習情感體驗不足的局限,這種類型SPOC往往邊應用、邊建設、邊完善,其主體實踐形態為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的“混合式”。本文主要討論第二種方式的SPOC,即“混合式”SPOC模式。混合式SPOC主要依靠在校一線授課教師,變“建設為先”為“應用為先”,即一線授課教師根據信息化教學設計,積極探索基于網絡平臺的混合式教學策略,邊應用邊建設,應用與建設并重。從教學現實需求出發,逐步建設與完善線上課程資源,進而培育線上課程;就學校而言,契合當前學校信息化發展,教學環境的變化,智能手機普及[3]、“智慧教室”“智慧校園”的出現,混合式SPOC的探索迫使教師適應“互聯網+”發展現狀,嘗試開展混合式教學,變革傳統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在網絡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的過程中,切實提升教師在課堂中的混合式教學水平。
在MOOC產生之前,還沒有真正完整意義上的線上學習,網絡教學資源就只是以“資源”形式作為學校實體課堂教學的補充,發揮的作用有限,通常不會觸及傳統課堂教學結構。而MOOC以支持完整的線上課程學習過程,從而有可能深層次地觸及教學結構。以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為主的學校師生移動終端設備BYOD的普及,使得師生互動反饋、學習評價方式都變得多元,增加了給傳統的課堂帶來了真正變化的可能性。借助于混合式SPOC的建設與實施,以校本為基礎,從實際應用出發,邊建設邊應用,建設與應用相結合,以實用為先導,以初建為基礎,以應用來改進,以上線來完善,是當前一種貼近學校課程教學現實需求、培育線上課程更為有效的方法。
以筆者所在學校應用的泛雅平臺為例,諸多授課教師在探究平臺的應用中,在實施“混合式SPOC”過程中,結合課堂教學現實,從自身教學需求出發,重視平臺的章節測試功能。注重對測試內容、測試題型、測驗評閱方式、課程測試成績權重等的考量與設置;側重于課堂互動功能,借助該平臺的簽到、投票、分組、問卷、搶答等功能,激發并維持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還有將教學實況、屏幕錄屏、實訓過程錄制下來,進行后期編輯,即完成微課視頻資源的初期建設,這種方式方便快捷,又貼近教學實際,減少教師額外的工作負擔;還有部分教師則充分應用生生互評功能,精心設計課程作業,設置合理的生生互評方案,督促與激發學生參與互評的熱情;借助平臺的討論功能,開設學習資源共享與討論反思區,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增加學生的課程學習粘度;將優秀學生課程作業作為線上課程的再生資源部分。
這種混合式SPOC在線上學習平臺時,以授課教師為主體,從一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基于如何有效地發揮線上平臺功能來輔助自己的課堂教學,在平臺上建設必要的課程資源,并進行平臺功能的合理設置,是在建設與培育線上課程。混合式SPOC的開展是個性化的、多線程的、生成性的、循序漸進的,這樣的建設一般都很難在一個限定周期內就可以完成的。邊建設邊應用,邊應用邊迭代,邊迭代邊完善,是培育線上課程的一條有效的途徑與方式;同時,依托課堂教學,混合線上與線下學習,在建的有效互動中,不斷提升老師混合式教學水平,切實推進教學改革,真正達到培育線上課程與提升混合式教學質量的雙贏。
如前所述,混合式SPOC以課堂教學的實際需求出發,可以由教師自主決定線上課程建設的起點及路徑,教師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針對不同的課程性質與教學內容,應用到的線上平臺功能也可能不同,或用到其中部分功能。為了清晰與完整地認識混合SPOC,這里,將探討混合式SPOC的完整流程,而在實踐應用時,流程中的所有環節并不一定都涉及。
具備MOOC、SPOC基本知識與理念,認同其價值。需要授課教師正視學生端移動設備的學習媒體價值,遵循“技術中立”的原則,愿意將學生手中的以智能手機為主的自帶設備納入學習媒體范疇,將之考慮進自己的教學設計范疇內,思考并實踐移動網絡環境下的教與學,愿意借助于、或尋求支持平臺與條件,嘗試開展SOPC。
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學校已自行開發或購置相關教學平臺,基于MOOC理念的在線教學平臺集課程建設、教學互動、教學評價等功能,目前在我國高校中應用較為普遍。借助于平臺的線上客服或學校組織的培訓活動,即可幫助授課教師快速熟悉平臺功能及其操作,平臺的線上客服能為教師開展混合式SPOC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第二種是學校沒有類似的平臺,目前互聯網上有不少類似的平臺,能夠實現完整的線上教學流程,提供互動教學、翻轉課堂、數據統計、問題反饋等功能。可以依據個人需求,利用網絡資源,熟悉平臺功能及其操作。
1.開課及準備工作
“開課”指在具備上述條件的基礎上,配合學校課程教學安排,通過自然授課班級組織后,進行教學設計的前端分析,包括學習者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其中學習者分析主要是專業、年級信息、先行課程,已經獲得的知識與技能情況等;學習內容則主要是依據教學大綱進行課程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分析。與此同時,以超星平臺為例,主要通過“班級管理”將授課班級加入平臺中,通過教師團隊管理、助教管理、課程門戶管理等設置,構建SPOC實踐共同體。
2.課程框架搭建與資源初步建設
混合式SPOC實踐中,不以課程資源的完整性為目標,特別是微課視頻。因為在混合式SPOC實踐中,由于實體課堂師生面對面的組織授課方式、實訓環節的存在,微課視頻不是初期必需的,可以在以后的日常授課與平臺應用中,邊用邊建。相比較微課視頻資源的建設,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針對自己的授課課程,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因為在混合式學習環境中,“冗余無效的教學資源不但不會促進學習,反而會干擾學生對教學重、難點的理解,給他們的學習帶來負擔。”[4]在課程框架搭建與資源初期建設,以滿足教師個人教學需求與實用為原則,高效便捷地開始SPOC。
依據課程性質與特點,依據教師的混合式教學計劃與設計,準備課件、準備測試題、學生分組、調查問卷、話題討論、作業等。在開課初期,可以運用平臺的電子簽到、投票調查、話題討論等功能使學生體驗線上學習,體驗混合式學習,進一步熟悉基于電腦及移動設備的SPOC學習環境。之后,依據教學的進度安排與章節內容,配合課堂教學,可以從增強課堂師生交互——搶答、調查問卷;增強學習反饋——章節測試、作業;強化過程性評價——自動評閱、教師評閱、生生互評;學習分享——話題討論;基于知識點的實錄——微課視頻等幾個層面展開。
3.課程考核
依據課程性質及內容特點,合理設置課程考核方式與考核權重分配。線上學習的顯著優勢在于可以便捷地落實過程性評價,因為學習者所有的線上學習行為均被記錄下來,如學生訪問平臺次數、觀看視頻時長,測試與作業成績等。所以,混合式SPOC的實施,可以真正優化課程考核方案、優化平時成績評價權重、均衡線上線下學習評價比重。
混合式SPOC的實踐并非一蹴而就的,如同教學設計一樣,混合式SPOC的實踐是不斷循環與改進的,往往延續幾個學期,才能逐漸成熟完善。一般而言,待資源成熟,再上線。前期服務于混合式教學的教學資源與后期線上課程有著很大不同。因而,基于混合式SPOC模式培育,從服務于課堂混合式教學的線上“課程”(或資源)到面向更廣泛學習者的線上課程,需要進行轉化。首先,有個前提需要引起特別注意:MOOC的劣勢。由于MOOC是完全遠程,即師生、生生時空分離,缺乏學習中的情感體驗,MOOC學習存在高輟學率。如何應用網絡學習平臺上的討論、問卷調查、測試等功能吸引學習者參與到線上學習過程中,是服務于混合式教學的課程(或資源)轉化為MOOC課程的重要工作之一。因為混合式SPOC有師生面對面課堂的部分,所以經過教學實踐檢驗的討論話題、問卷調查、測試、評價方式等更有可能突出教學重難點,更有可能吸引學習者參與學習,增強線上學習交互方式與效果。例如,測試可以從題型(主觀、客觀)、數量、時機(嵌入式測試題、單元測試、期中測試和期末測試)、批改形式等方面考慮。由于各MOOC平臺的功能不同,討論話題、問卷調查、評價方式等的功能設置也會有所不同,也是需要精心設計與實施的。此后,還需要補充必要的其他資源,如錄制教學微視頻等。
“混合式SPOC”流程不同于現有很多學校重視MOOC課程建設的完整性,而是從混合式教學需求出發,潛心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規律,挖掘線上平臺的教學功能,創造性地應用這些功能。服務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些經驗與資源是培育高校MOOC課程的重要途徑與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