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清明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廣元 628040)
在現有高考選拔機制下,許多高考分數相對較低的學生進入了高職院校,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基礎知識普遍缺乏。對許多學生而言,經過激烈的高考選拔賽,選擇高職院校是沒有選擇的選擇,是無奈之舉,很多學生抱著高考失敗者的心態來到高職院校,呈現出得過且過的狀態,往往把高職院校當成高中教育階段之后的一個“避風港”或是進入社會前的一個“緩沖帶”,短時間內無須直面激烈的社會競爭和獨立生活的生存壓力,在校園內主要表現為:缺乏人生規劃和學習目標、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缺乏自律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存在自卑心理、沉迷游戲、缺乏社交等。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新生入學教育過程中,應針對這些問題做好智能認知上的引導,讓學生合理認識高考、了解人的智能、客觀評價自己、發揮自身優勢、彌補自身不足,形成正確的人才觀念。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入學新生合理認識高考、全面了解人的智能提供了借鑒。“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的智能可分為九個范疇: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博物學家智能、存在智能[1]。根據這一理論,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只是在不同的智能范疇呈現出差異性而已。通過該理論可以在智能認知上轉變入學新生固有的認知模式,客觀地認識智能,走出高考失利的陰霾和自卑心理,找準努力方向,強化能力培養。
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高考主要是以語言智能和邏輯數理智能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考查,并不能全面反映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水平,如高考成績不能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素養、動手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對語言智能和邏輯數理智能并不占優勢的學生來說,在高考選拔中難以取得高分。高考分數低,并不能簡單地列為差生,因為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幾乎每一個人擅長一種或幾種智能,而有多種智能并不能在高考成績中很好地體現,因此,高職學生不應該自卑地認為自己就是高考競賽中落伍的甚至被淘汰的學生,高考決定了學生有多大機會選擇哪一所高校繼續深造,但不能決定一個人的發展高度和終生成就。所謂“一考定終生”是片面的、夸大的說法,高考成績是對過去一個時間段某一方面的學習質量的量化評價,未來的成長與發展還需要通過不懈的努力去追求。
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擁有8到9種智能,沒有兩個人表現出完全相同的智能輪廓。”[1]就個體與個體相比較而言,受性別、性格、認知、經歷、文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個體的智能結構存在差異性,即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是有潛在存在價值的;就個體自身而言,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不同范疇的智能分布也是不平衡的,有強項,也有弱項,一般都有一項或幾項智能表現較為突出,但沒有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無是處的。
在加德納提出的九種智能范疇中,每一種智能都是可以培養的。一是從人的均衡發展看,智能總是以某種組合的方式起作用,對于智能組合中的弱項智能,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是可以提高的。如一個人的業務知識水平很高,但人際智能缺乏,在人際交往、團隊協作、集體融入等方面很差,通過有意識的培養訓練,是可以提高人際智能的,從而促進人的均衡發展,更加適應工作生活需要;二是從時間年齡看,不管處于哪一個年齡段,不同范疇的智能都具有可發展性,只是發展效果有所不同,如音樂智能在年齡小的時候培養效果顯著;三是從社會價值需求看,在某種歷史背景下,社會需要和重視的智能往往會得到大力的培養與開發,從而增進該項智能的發展。
人的智能是環境的產物,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發生改變,人的智能結構也隨之發展變化,以滿足當前的社會需要,如在農業社會,肢體運動智能很受重視,到了工業社會,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則受到青睞,而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空前發展,行業分工、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更加多元,社會發展的多元化意味著市場需求的多樣化,也使得人們有更多的機會發揮自己的優勢智能。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人們對教育的投入力度也越來越大,專業設置、課程種類、職業崗位也越來越多,其目的就是培養相應的智能優勢以滿足快速的社會發展需求及自我價值實現。
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增加、環境的改變等,心理結構也會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個體智能的發展變化。筆試成績優異的,即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優勢突出的,并不意味著將來在該領域必然會成功[2],當代部分“高考神童”后來也沒有達到人們預期的期望也說明了這個問題。某種智能優勢并不突出或表現平平的,經過自身努力和外界影響,也有可能變弱項為強項,進而在該領域獲得成功。
人們在處理信息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并非單一地依靠某一種智能,而是以智能組合的方式進行。如高考需要發揮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的組合,機械故障排除需要運用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的組合。許多問題的處理需要多種智能的協調配合,組合中的某一項智能缺乏,將影響智能組合的整體發揮,“高分低能”現象就說明了當事者智能組合的不協調,主要表現為自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能力比較缺乏,即人際智能、內省智能不足。
一個人的智能是綜合性的、多維的,是與所處的文化環境和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息息相關,單靠紙筆工具測試(如高考)不能全面衡量一個人的智能情況。加德納認為智能測量的較好辦法是創設一種情境,通過個體如何運用不同智能做事情或解決問題來觀察其行為并與其可能潛在的智能聯系起來[2],這樣的測量方式涉及情境創設、問題設計、行為觀察、分類評價等,相對紙筆測試更加復雜。
個體智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發展的,即智能的發展離不開環境的刺激。就某一種智能或智能組合的發展而言,在有利于其發展的環境中能快速提升,否則發展緩慢,甚至與環境極不適應。如積極參加學生會、班會等活動的學生在人際智能方面普遍優于其他學生;在一個父母大包大攬、代替子女決策、做事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在人際智能方面嚴重缺乏。就人的整體成長而言,良好的環境條件更有利于智能的有效培養,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大到良好的社風、校風,小到良好的家風、宿舍學風,對學生的成長都有重要的提振作用,相反,則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如今許多的問題學生往往是受到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響造成的。
為了讓高職學生開學入校后有一個好的開端,除了紀律約束外,還應當在人才成長觀念上給予引導,改變自我定性差、得過且過的心態,營造積極向上的大學生精神風貌。
學生在了解多元智能的基礎上,應客觀地認識自己的潛在智能優勢及智能不足,做出客觀的自我評價。為防止因缺乏內省能力而導致的自我評價不全面、不準確的問題,學生還可以從家長、朋友、老師那里了解自己的智能分布情況。在高職階段的學習生涯中,還應根據專業人才培養和就業方向明確自己的智能優勢和劣勢,從而更加準確地掌握自己的智能結構,對自己有一個合理、客觀的自我智能認知。同時,要讓學生了解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區別,二者是高等教育的兩個類型,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差異,有各自的發展特點,應根據人才培養的需要發展相應的能力,以便找準努力方向。
對于自己的優勢智能,要充分認識到其潛在發展價值和競爭優勢,并有計劃地進一步提升培養、施展才能,增進自信心和成就感;對于智能弱項,應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專業培養需求、個人興趣愛好等有重點地進行提升,補好“短板”,既要做到均衡發展,又要形成智能組合優勢,在提高職業技能的同時,還要提升職業素養。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潛在優勢智能謀劃自己的職業方向,高職院校注重技術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培養,與社會市場需求銜接較為緊密,這為有突出才能的實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能讓其優勢進一步得到有效開發,從而更加符合專業化、職業化需求;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有意識地培養該項職業所需要的智能,即樹立心目中所想從事的理想職業,并為實現該理想而強化相關智能的培養與提升;此外,學生也可根據新時代發展需要,如急需緊缺人才、可預測的新興職業等,培養興趣、探索創新、提高能力,從而抓住市場機遇,贏得先機。
人的智能是發展變化的,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知識更新越來越快,生產生活方式不斷發生變化,這就需要人們不斷地學習,以增強自己的適應能力。一是任何一個年齡段都應當加強學習,與時俱進,不斷優化、提升人的智能結構以適應時代需求,如科技新產品的普及應用,需要不斷提升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和操作能力;二是學習形式多樣化,與實踐相結合。從課內到課外、校內到校外,學習是多方位的、靈活的、不拘一格的,并貫穿于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增強自己的知識遷移能力,避免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力表現在某種背景下個體解決問題或創造產品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不能通過簡單快速的紙筆測試就能掌握的,因此,在大學期間要注重能力的發展,而不是應試技巧,要突破“唯學歷論”,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3],當今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龐大,在產業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為廣大高職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良好的學習氛圍更能激發人的上進心和積極性,學生要樹立良好的學風、班風、宿風,強化自我管理、自主學習。同時,充分利用圖書館、實訓室、網絡課堂等學習資源,積極參加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樹立職業發展目標、制訂學習計劃并持之以恒地有效實施,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培養自己的智能優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總之,大學是人生發展新的起點,基于多元智能理論開展好高職學生入學教育,有利于讓學生對人的能力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自己有一個合理的認知,樹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和人才觀,做到人盡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