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清
(陽谷縣實驗幼兒園 山東陽谷 252300)
對于農村家庭而言,教育幾乎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條件選擇外出打工,而孩子要上好的學校就需要更多生活開支,于是父母就只能繼續選擇外出打工。這就是留守幼兒問題的惡性循環。由于因為父母的長期缺位,導致留守幼兒無法形成安全依戀,這對于留守幼兒的社會適應、人際溝通、人格發展具有明顯的消極作用。自卑、情感麻木、自我封閉、社交障礙,這些都是在留守幼兒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如何在幼兒階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人格,使其積極主動地面對學習生活,這是留守兒童教育的關鍵所在。
關于留守幼兒發展狀況的研究表明,留守幼兒心理健康水平相對非留守幼兒較低,敏感、偏執、抑郁、焦慮等癥狀的檢出率顯著偏高。目前主流觀點似乎存在對環境影響的夸大,認為小時候的生活環境、家庭關系、教育水平會決定人的一生,這是不可取的。心理學中對于人格發展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是決定論,一種是目的論[1]。兩者分別強調童年環境的影響以及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人格發展中的作用,在現今的心理治療和教育工作中,這兩種觀點是對立統一的。我們對于留守幼兒的教育輔導,需要在充分考慮環境影響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走上積極健康的人生道路。
3—6歲在心理發展階段中屬學齡初期,在這個階段,幼兒心理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主動性對內疚感”。從幼兒滿三歲開始,到六歲半左右,幼兒的運動能力、語言能力、想象力,會得到迅速發展[2]。由于生命力的蓬勃發展,這個階段幼兒會開始探索世界,也會出現很多侵犯性的行為,比如打人、言語冒犯等。孩子在這個階段需要通過大人的反應來確認:“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如果孩子的探索行為被大人允許,可以自由自在地參加各種活動和冒險,孩子就會形成積極主動的行為品德;如果幼兒的探索行為被否定和壓制,主動性被嘲笑或辱罵,幼兒就會產生內疚感和罪惡感,認為自己的存在是一種錯誤,并形成消極、封閉的性格,失去自我發展能力。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指導意見,教師要“以兒童發展為本”,充分尊重幼兒、相信幼兒、促進幼兒的主動性學習,得到富有個性化的自我發展。在實踐中教師要充分肯定幼兒的探索行為,貫徹“三無原則”,即“無錯、無批評、無壓力”。若幼兒發生打架、淘氣等違反紀律的行為時,傳統觀點認為孩子犯錯誤了,該受懲罰。但是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幼兒種種行為都是在探索自我和外部世界,這些舉動是由于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良好習慣,并沒有主觀惡意[3]。幼兒園教師在處理類似事件時有一個鐵律“問題不等于人”,把孩子的錯誤行為和孩子的人格分開對待,找到在錯誤行為背后積極的心理動力,并把它引導向社會化的方向。
幼兒園的教育,目的在于為留守幼兒提供一個有保護的“試錯空間”。父母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孩子,所以幼兒園作為孩子的第二個“家”,就要承擔起幼兒心理品質教育的責任。在這個階段,環境對于孩子心理品質的養成非常重要。教師需要幫助幼兒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完成這個年齡段特有的,探索世界的人生課題[4]。幼兒需要通過教師的引導,正視在探索過程中犯的錯誤,養成正確的生活和人際交往方面的習慣,從而讓“主動性”戰勝“內疚感”,形成積極主動的人格品質,走上健康成長的道路。
雖然幼兒園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家庭教育,但是對于幼兒來說,父母仍然是“世界中心”。父母在幼兒0—3歲階段是否通過正確的養育方式,讓幼兒形成對外部世界的“原初信任”,會直接影響幼兒對教師的信任程度[5]。很遺憾,留守家庭在這方面普遍做得不夠。由于父母的長期缺席造成幼兒缺乏穩定的依戀對象,加之一些錯誤育兒觀念的流傳,如“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種種原因導致很多幼兒都非常認生,對同學和教師有明顯的疏離感和羞怯感,很難建立起信任。幼兒不信任他人,這讓教育游戲的開展遇到了不小的麻煩。幼兒期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如果家長不重視、孩子不參與,就有可能嚴重阻礙留守幼兒的健康成長。
因此,有效開展幼兒教育的第一步,是幫助父母或其他撫養者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做到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家長重視幼兒習慣的養成,教育工作才能順利進行。教師如果發現幼兒在習慣養成上出現了問題,首先要了解幼兒的家庭情況,而不是批評教育,事實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根本就聽不懂批評。對于家庭教育有問題的幼兒,應保持與其家長的聯系溝通,建議家長盡量將孩子帶在身邊,平時盡量和孩子多接觸,和孩子一起做游戲。即使條件不允許,也應定期和孩子溝通,絕對不能對孩子表現消極態度,如大聲斥責孩子、挖苦孩子、向孩子哭訴、在孩子面前吵架等。并且要求幼兒父母配合幼兒教師,幫助和鼓勵家里的老人學習先進的育兒知識,提高對幼兒良好習慣教育的重視,在家里配合幼兒園做好“家園共育”。
在幼兒階段的留守兒童,易受到羅森塔爾效應的影響,也就是幼兒會在潛意識里順從權威者對他們的期待[6]。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在班級中樹立起榜樣形象,并通過表揚、獎勵等多種形式,不斷在其他幼兒心中強化榜樣行為的正確性,促進幼兒之間的廣泛模仿。
例如,①小班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幼兒認識到什么是正確的生活行為,培養幼兒形成健康行為規范。教師可在班級中進行評比,為紀律性強的幼兒頒發小獎章,將其塑造為本月或本周的模范生,鼓勵其他幼兒積極模仿和超越。在實踐中要注意羅森塔爾效應的弊端,如果一味地向孩子強調“你要學學別人”,就會對孩子形成負面期待。孩子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把自己固化在一個“模仿者”的角色上,這會嚴重地阻礙孩子的自主發展,和幼兒園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教師在處理這一問題時,要在充分肯定孩子自主性的前提上,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用“你很棒,如果在做事情時像某某一樣,就會更棒!”代替“某某很棒,你要加油!”這種暗藏負面評價的話語。②大班的幼兒對健康行為規范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知道和遵守。對于大班孩子,教師要為其講解遵守健康行為規范的意義,讓孩子理解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好處,對遵守紀律、健康生活、人際關系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教師要在紀律評價的基礎上,加入對幼兒自我探索、人際關系方面的評價,讓自我發展較為完善的孩子當“小班長”“小組長”。由于大班孩子已經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識,教師可以適當放手讓“小班長”嘗試組織集體活動、幫助落后的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榜樣,幼兒就會自發地進行模仿學習,在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也是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
幼兒園的生活場景布置大有講究,《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的環境、設施、活動材料的設計,要能夠引發和支持幼兒的探索需求以及幼兒游戲的開展。對于幼兒階段的兒童來說,一個安全舒適、滲透德育的生活環境是經驗習得、自信建構、自我發展的良好基礎[7]。教師應在充分考慮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的基礎上,對園內各個活動區、各種教學玩具、功能性設施進行自上而下的整體設計,保證環境的安全性與探索性,以及玩具、設施的足量。對于設計主題要定期更換,在保證教育意圖得到充分滲透的同時,保持新鮮感,提高孩子的探索興趣。讓孩子在自發探索中發現和學習,積累勇氣和自我效能,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環境的創設中,除了要注意物理環境,更要注意心理環境[8]。心理場這個概念被普遍運用在教育活動中,教師通過塑造氛圍,可以創設出特定的心理環境,感染和引導每一位幼兒。讓幼兒形成特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種心理環境的影響潛移默化,幼兒在園內生活,就會自然而然受到感染,形成相應的習慣。孟母三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留守幼兒的家庭環境普遍較為簡陋,心理環境又缺失了父母的角色,所以教師如何在幼兒園中塑造健康的心理氛圍,促進幼兒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就顯得格外重要。
例如,教師在根據心理場原理,結合積極心理學中“感恩日記”的教學技巧,在每天傍晚的分享會上,要求每個孩子說三件今天覺得感恩的小事。剛開始孩子參與度并不高,也不理解有什么是值得感恩的事,經過教師的引導,孩子明白了是別人幫助自己解決困難。一周后,孩子開始能夠說出感恩誰、為什么值得感恩,班集體的氛圍開始逐漸形成。一個月后,孩子們已經可以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以及要怎么報答別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了集體對自己的接納和幫助,在提高集體幸福感的同時,也形成了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教師通過教學設計,創設出了“感恩”的心理場,班集體中充滿了文明友愛的氣氛。受到氛圍影響,孩子就會不斷地提高社會化程度,積極地遵守健康行為規范,進而形成良好習慣。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兒童身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所在。幼兒園教育處在兒童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對于解決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問題更是尤為重要。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為留守幼兒創造出適宜的成長、教育環境,盡量彌補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為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光和一份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