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南京市府西街小學附屬幼兒園 江蘇南京 210000)
在我們班級的一面墻上貼了孩子們的全家福照片,有些孩子在課間就會指一指墻上的照片“瞧,那就是我的媽媽,我媽媽的頭發又長又黑,”“我媽媽才燙的卷發哦”“我的爸爸和媽媽都戴著眼鏡”“這是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天安門廣場的照片哦”……
對于小班孩子來說,他們的知識、認知經驗不是很多,但是對自己的媽媽還是非常熟悉、非常了解她,于是我們便開展了“我愛媽媽”的主題區域活動,一方面是為了讓孩子真正地去觀察、去了解自己最親的媽媽,增進孩子與媽媽之間的感情,同時萌發孩子對自己媽媽愛的情感表現。另一方面孩子通過深入觀察了解之后,能夠嘗試用簡單的線條和形式去表現自己眼中的媽媽……
●案例背景一:
孩子們對媽媽的了解是非常清晰的,基本上每個孩子都能完整地描述出自己媽媽的外形特征。例如,我們在和孩子們交流中,有些孩子說:“我的媽媽眼睛大大的,嘴巴大大的,還喜歡涂上紅紅的口紅!”有的孩子說:“我的媽媽頭發黃黃的,卷卷的!”“我的媽媽頭發黑黑的,短短的”“我的媽媽最喜歡扎著小辮子呢”,從孩子們表述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對自己的媽媽幾乎都有清晰的了解。于是我們試著讓孩子們用最簡單的線條去表現自己的媽媽。
我們思考了——
對于小班上學期的孩子來說,如果讓他們去畫出自己的媽媽,我想這是有一定難度的,他們能用語言去表述,但是如果用美術的技能去表現,不會那么簡單,在現階段我們班級的孩子已有的繪畫技能是能簡單地表現出單線條的人,會畫螺旋線、直線、空心圓、實心圓,于是我們想嘗試著讓孩子們用自己已經掌握的技能去表現自己的媽媽。
我們嘗試了——
為了降低活動的難度,我們的第一次嘗試銜接了我們之前在區域活動“蘋果娃娃”內容,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底板,比如提供了一個大大的圓形,作為媽媽的臉,接著我們提供了各種不同造型的眼睛和嘴巴,讓孩子們繼續粘貼,最后孩子們再用畫筆去添畫出媽媽的頭發,我想這樣會降低孩子們的創作難度,他們第一次學習使用剪刀,也就是剪出圓形,接著去粘貼,最后去添畫,這樣他們幾乎人人都能畫出來,都能獲得一定的成功感,增加參與活動的熱情。
教師分析:
從作品中看出孩子對媽媽的發型是有仔細觀察過的,有的頭發黑有的頭發紅,他用了兩種顏色來表現,雖然孩子在螺旋形線條上面,不是特別的流暢,但是我覺得他眼里的媽媽很有“靈性”,他為了表現出媽媽濃密的頭發,將線條進行了疊加,非常大膽!
●案例背景二:
我們發現了——
孩子們第一次繪畫的媽媽真的都不一樣,出乎了我們的意料,因為每個孩子的媽媽幾乎都不一樣,但是從孩子們作品中,我們發現其實媽媽不一樣的重點便是發型,這對于小班孩子們的觀察經驗來說是最為直觀的,他們的觀察還是非常片面的,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就是這樣,從他們的作品中發現五官變化不大,每個孩子幾乎都是隨意地貼上眼睛和嘴巴,但是發型方面表現卻不一樣,但是讓孩子們去表現卷卷的、密密的、彎彎的頭發是不太容易的。
我們思考了——
從孩子們制作出的作品中,我們發現直接平面地貼上人物的表情,沒有那么立體和形象,而且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真正地表現出自己的媽媽,于是我們想有沒有更好的材料可以去替代,孩子們已經掌握了人物的基本外形特征之后,我們可以收集更多的材料讓孩子們去嘗試,增加對自己媽媽外形的理解。
我們嘗試了——
接著我們收集了一些圓形的紙盤,在下午區域活動中,很自由地投放在桌子上面,只是我們告訴了他們,這一次我們收集了很多的材料,你們可以用這些材料去做一做自己的媽媽,我們提出了幾個問題“你的媽媽頭發是什么樣的,你可以用什么材料去制作,你自己去選一選”“每次只能選擇一種材料制作媽媽的頭發” 我們也只提供了一些簡單的材料:比如紐扣、吸管、紙、毛線。
教師分析:
在和孩子的對話中,我自己是受到啟發的,為什么我們頭發一定是黑色的、黃色、紅色的,也可以有更為夸張的顏色,在現實生活中或許不會有,但是在孩子們的想象世界里,什么都有,什么都存在,我們不能限制了他們的想象。
●案例背景三:
我們發現了——
我們在顏色區域里面提供了很多大大的紙箱,只是讓孩子們去簡單的涂鴉、去玩色、刷色的,就在活動結束之后,發現原本提供的一個大紙箱上面,畫了很多的人,孩子們所表現的人很有趣、很生動,雖然有些輪廓不是很清晰,但是這是現階段孩子們所能表現出來的他們不僅畫出了臉部特征,還有身體、小手、小腳呢……
我們思考了——
在區域主題活動“紅、黃、藍”墻面布置中,孩子們用畫筆畫了許多的單線條的人,畫的還非常生動、有趣。并且孩子們都樂意去表現。于是我們想可以將孩子們的經驗進行遷移,也可以讓孩子們嘗試著去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媽媽。
我們每天中午都會到操場上散步,孩子們會撿地面的一些樹葉,他們會把這些樹葉偷偷地藏到自己的口袋里面,看到孩子們如此愛惜、喜歡這些葉子,于是我們在班級的自然角架子上面擺了一個大盤子、大紙箱,讓孩子們把自己在幼兒園里面撿到的樹葉都放到自然角里面,而且周末如果去戶外玩,也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樹葉裝好,帶到幼兒園里面來,和其他小朋友觀察分享。
我們嘗試了——
于是我們和家長共同收集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紙箱,由于班級的空間有限,我們將紙箱進行了一些組合,歸類,有部分紙箱讓孩子們用畫筆去畫一畫媽媽,還有一些紙箱使用蠟光紙去撕臉型,接著用樹葉去貼媽媽的頭發,孩子們都愿意參與活動,最后完成的作品效果也是很不錯的,作為立體展示,也很適合!我們還營造了一些情境和氛圍,孩子們看到自己作品一幅幅呈現出來之后,有很大的成就感,同時對創作有了更大的激情。
教師分析:
由于我們提供的材料非常地大,所以孩子在創作時,他們竟然創作了“我們一家人”,這個來源于孩子們的生活,是他們內在世界想要表達的情感,從孩子們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這是孩子們自發的創作,構圖方面也很棒,自己是小小的,爸爸是高大的,這是孩子們最純真的表達,最真實的表現。
案例分析:
這是我們小班進行的美術創意區域“我愛媽媽”系列活動,這是孩子們在一次次美術創意活動中,孩子們每一次成長、每一次 “驚喜”的呈現,這不僅是一次預設活動,更多是在預設中進行了多次的生成活動,“我愛媽媽”的區域活動一共分為五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和每一次制作,都是在上一次制作的基礎之上,我們進行的每一次活動都分為“我們發現了”“我們思考了”“我們嘗試了”,“我們的發現”是對上一次活動的一些反思與分析,而“我們的思考”是對本次階段活動的一個思考,有孩子知識經驗方面的思考,也有孩子美術技能方面的思考,最后“我們的嘗試”是對本次活動過程、活動結果的一些分析和反思。在每一次制作活動中,我們都要與孩子進行交流、談話,調動他們的已有經驗,帶著他們有目的地進行觀察,每一次材料提供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建立在孩子們的經驗基礎之上,孩子們的每一幅作品都要傾聽孩子們的表達,給予分析,總結。
美術創意活動是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視覺形象的塑造,來激活思維,引起情緒、情感共鳴,產生美感萌芽的一種活動。為了幼兒在美術創作的過程中,提高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為了幼兒的美術情趣得到陶冶,動手能力得到提升;為了幼兒能大膽積極地投入美術創意活動,并充分展現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設計,我們探尋著如何讓幼兒大膽塑造、有創意地表現自我認知的、具有美感的作品的自然物材料。
《綱要》反復指出藝術是幼兒“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而美術區域的創設則讓幼兒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盡情發揮創造性思維,發掘他們的創造潛能。在活動中幼兒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和意愿去進行材料的選擇,并可用多種自己喜歡的形式進行表達,從而保護幼兒對藝術活動的信心和興趣。
那么在我們班級進行的“我愛媽媽”區域創意美術活動中,我也將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分析進行了總結:
一、豐富的材料增強幼兒活動興趣
幼兒天生是好奇的,對周圍的事物和活動有著廣泛的興趣。特別是對小班孩子來說,興趣更為重要,是幼兒參與任何活動的首要前提,但興趣是短暫的,易受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以往單一的美術材料往往使幼兒學得較為乏味,也無法使其對美術活動保持長久而濃厚的興趣,而美術區域活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幼兒體驗到了豐富的生活材料所帶來的快樂。例如,我們在每一次制作“我眼里的媽媽”活動中都提供了不同的材料,而且是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慢慢地多層次地提供,從第一次提供不同造型的眼睛、嘴巴材料,還提供了剪刀、膠棒之類的工具,讓孩子自由選擇式地粘貼,去勾勒自己媽媽的發型。再到后面不同的收集生活中幼兒常見的一些材料比如毛線、麻繩、樹葉、紙箱等,這些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將這些常見的材料運用到我們的美術活動中,對剛入園不久的孩子來說,還是非常感興趣的,非常樂于參與的。由此在具體操作中,讓幼兒自己制訂計劃,讓幼兒始終處于開放、自由的狀態進行創作活動。
由于美術區域中材料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使幼兒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選擇,盡情發揮。因此,幼兒創作的作品可謂是千姿百態,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孩子用刷好顏色的樹葉來做媽媽的頭發,就跟染了頭發一樣,有些孩子用廢舊的“紙屑”,貼出了卷卷的頭發,表現出了正在理發店做頭發的媽媽。在幼兒與材料的作用中,幼兒們新奇的構思與大膽的表現使畫面活潑而富有生氣,不僅表現出的形態各異,表情、動作都非常生動、有趣。從中增強了幼兒對藝術活動的創作興趣。
二、“主題”形式的開展促進幼兒思維發展
在活動內容的選擇上,既要遵循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又要避免幼兒表現形式多、雜而無主線的情況。因此,以“主題”形式開展,較為適宜。
主題活動的時間,我們通常以幼兒的興趣為主,不定期更換。主題活動的內容,我們善于從幼兒的生活經驗中挖掘好的美術表現題材。例如,對于剛入園的小班孩子,我們就選擇了與孩子最親近、最熟悉的人,每個孩子對自己媽媽應該是相當了解的,而且很愛自己的媽媽,我們通過選擇這樣的主題活動,不僅利于藝術形式的表現,而且也能萌發他們愛自己媽媽的情感教育。在我們進行“我愛媽媽”的主題活動中,我們發現在孩子們眼中的媽媽都各不相同,因為每個媽媽都不一樣,于是通過與孩子們討論交流之后,我們就會收集生活中一些材料,以便于孩子們去表現,孩子們從每一次制作中,都得到了提升,這不僅僅是美術技能方面的提升,其實孩子們表述、想象、創造能力都在不斷地提升和進步。
主題活動的內容與幼兒的真實生活經驗相聯系,充分調動了幼兒內在的活動動機;主題活動的形式順應幼兒的發展需要,使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三、適當地介入提高幼兒審美能力
在活動中,幼兒不僅需要豐富的物質材料,也需要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因此,教師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美術區域中,我們投放了各種不同材料和不同的作品,這些作品有著較強的藝術性,對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最有幫助。可是幼兒對于作品的欣賞往往僅憑自己的喜好判斷,無法理解作品深刻的意境。此時,我們就必須適當介入,以開放性的言語引導幼兒發現規律、研究畫法;啟發幼兒對比思考、展開聯想;誘發幼兒的藝術直覺和創造潛能。讓幼兒在充滿藝術的環境中,擴展思維的廣度;感受不同表現方法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得到參與藝術、體驗藝術并獲得審美愉悅的機會;也提高了欣賞技能、提升了審美概念。
四、作品的價值激發幼兒創作欲望
對幼兒所創造的作品更要珍惜,可以作為游戲材料投放到其他區角中;也可通過展覽或裝訂成冊的形式展示,吸引幼兒與家長的關注,增強幼兒的創作積極性;還可以將其布置到活動室內,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快樂和教師對其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通過對幼兒美術區域活動的實踐與研究,我們明確了其重要性和復雜性,更新了理念。對幼兒所表現出的一些“有創意的行為”易于接受,激勵幼兒產生奇思妙想。今后,我們將努力探索更行之有效的方法,讓藝術活動真正成為放飛幼兒思維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