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銳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附屬高級中學 廣東珠海 519080)
新疆內高班的文化適應與認同直接制約著學生的個體發展及內高班辦學質量。學生初到廣東,面臨著生活環境變化、學習角色轉換、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較弱、文化中斷等文化不適,為幫助學生盡快度過文化適應期,學校決定在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之外,為高一新疆班學生創新開設語文閱讀課校本選修課程。筆者認為,該選修課的設計,除了考慮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外,更要考慮貫徹國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增進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從而為培養立志獻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合格新疆內高班學生打牢基礎。基于此,筆者與2019級新疆籍新生一起開始了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的語文閱讀校本選修課探索之旅。
(一)提升新疆內高班學生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是增進學生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對于異地求學的新疆學生而言,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是他們出色完成學業,將來進入高校繼續深造的重要保障。主題閱讀課通過活動設計,為其創設了真實的語言語用情境,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開展語言實踐活動,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的能力,從而實現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自覺主動融入、傳承中華文化的目標。
(二)“家國情懷”主題閱讀是對國家必修課程的補充,更是對高一新生初到珠海后出現文化不適應乃至中斷的彌補,閱讀和參與活動的過程,就是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過程,而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就是加深對中華優秀文化理解與認同的過程。簡而言之,豐富的語言運用真實情境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新疆籍學生文化認同的具體情境。
模塊說明:新疆籍學生初次離疆,便是到千里之外的廣東珠海,難免將陌生的南粵海濱城市與生于斯長于斯的新疆做比較,為避免學生因環境不適而長久地陷入對家鄉的懷念而排斥融入新環境,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家鄉”一詞,本模塊編入相關對家鄉作感性描述和理性思考的文章,試圖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對“小家”與“大家”的關系展開思辨活動,一方面打開學生派遣積壓情緒的“窗口”,一方面增進其對傳統的“故土”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從而實現增進其文化認同的目的。
選文舉例:《渡荊門送別》表達的是李白初離蜀地,開始漫游中原,對家鄉的不舍;《今生今世的證據》是新疆作家劉亮程看到故鄉的滄海桑田,繼而生出眷念,引發哲思。
活動設計:結合選文,談一談你對“家鄉”的理解;如果學校將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月”開展一次“讓我為你介紹美麗新疆”演講活動,請作為參賽者擬寫一篇演講稿;按所在新疆地區分小組,梳理最近十年家鄉的變化,說一說變化的原因,以及給自己或家人帶來的生活變化。
模塊說明:“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新疆籍學生為了更好地完善和發展自身而離開父母異地求學,突然缺少了父母的嘮叨與護佑,在異鄉珠海再重新審視 “孝”字,應該有一另番感觸。孝道是中國優秀文化的核心之一,體悟選文對孝的表達,并結合對自身的心理活動的體察,達到能理解孝,能行孝,并能把對父母的感恩上升為對辦班學校及其教職工的感恩,對國家、社會的感恩與回饋,完成從“愛小家”到“愛大家”的轉變,堅定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這個“大家”的一切利益,是這個模塊的學習目的。
選文舉例:《歲末到家》中,蔣士銓語言質樸,描寫生動細膩,對母子見面時的場景刻畫真摯自然;《我的母親》中,老舍的母親勤勞、熱心、疼愛兒女,語言質樸,字里行間是化不開的深情,感人至深。
活動設計:選一位印象深刻的長輩,寫一篇寫人敘事的散文;小組利用空余時間,在學校圖書館查找關于“孝道”文化的議論文章,并結合當下青少年學生與父母的代溝現象,討論古代的“孝”與當下的“孝”有什么異同。
模塊說明:從新疆來到經濟快速發展的廣東,又恰逢國家做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這一重要戰略決策,學生通過閱讀相關分析文章,增進對沿海城市深化改革開放的認識與了解,理解國家做出這一重要部署的深謀遠慮,達到增進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感、自豪感的閱讀目的。
選文舉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四大重點和八大亮點》對大灣區規劃的歷史背景、戰略意義和灣區未來定位等作了詳細說明,向全國乃至世界描繪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藍圖,有助于學生們樹立民族自信心,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程中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與探索》是針對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生涯規劃教育而選的,學生通過閱讀大灣區人才需求與培養理論分析,可以更好地設計自己的未來三年的學業規劃和個人未來職業發展規劃。
活動設計:假設現在需要填寫高考志愿,根據擬選大學、專業、城市,說一說這樣選擇的原因;小組查閱資料,進一步了解國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目的與意義,假設你大學畢業后選擇留在廣東,談一談你能為大灣區建設做哪方面的貢獻,現在我還要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
模塊說明:傳統佳節是中國民族優秀文化的載體,是增進文化認同的又一重要途徑。中國歷代文學長河中涌現出許多膾炙人口的關于中華民族傳統佳節的詩文名篇,新疆籍學生品讀佳作,認識傳統佳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親身參與、浸潤,接受并認同,在涵養家國情懷的同時,增進文化認同。
選文舉例:劉紹堂先生的《本命年的回想》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晚輩對長輩的尊重與孝順,長輩對晚輩的關心和愛護,尊老愛幼,其樂融融,洋溢著濃濃溫情、親情。《豐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思考》系統闡述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強調了傳統節日是我們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標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集中表現。通過閱讀,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將理性認識融入到具體可感的節日活動中,在“家國情懷”的熏染下,增進文化認同。
活動設計:學習“對聯”創作方法,為中華傳統文化佳節擬寫對聯,并開展評選、推薦會;學校擬與姊妹校澳洲伊曼紐爾學院開展一次傳統佳節推介會,請你作為推介人,選擇一種節日擬寫一份推介詞。
模塊說明:贊美祖國壯麗山河的文字里總是飽含著赤子之情, “為何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祖國那么美,讓同學們不僅行萬里求學路,更讀祖國山河之萬卷書,在字里行間欣賞祖國四季河山,何其美妙,何其壯哉!以山河之美而驕,燃起內心對家國的熱愛之情,增進中華文化的認同,正是本模塊的設計初衷。
選文舉例:南北朝吳鈞《與朱元思書》描寫景物畫意清麗,讓人對祖國秀美景色心馳神往。劉白羽《長江三日(節選)》對瞿塘峽的險峻、巫峽的秀美和西陵峽的兇惡的描寫都動人心魄,“曙光就在前面,我們應當努力”,一種力量催人奮進。
活動設計:學校擬舉辦一次“美麗新疆”攝影大賽,假設邀請你拍攝一張照片參展,請用文字描述取景原因、角度,并為照片配一副對聯加以自薦;根據親身實踐或閱讀了解,選取你印象深刻的一個景點,寫一首小詩;選取一首你喜歡的描寫祖國大好山河的古詩詞,并將它改寫成一首當代詩歌。
模塊說明:國家英雄是國家和社會奮進向前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每一位年輕學子心底應該都珍藏著一份英雄情節。在國家英雄的指引下,踏著英雄為國家建功立業的步伐,認同英雄,禮敬英雄,既是認同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又能增強中華文化的自豪感與認同感。
選文舉例:《恭誦左公西行甘棠(節選)》“萬里長驅,每營僅發四個月鹽菜,無卻步者,忠哉我軍”,蕩氣回腸,正是晚清名臣左宗棠為保衛國家領土完整而收復被沙俄侵略的新疆土地的真實寫照。傳記作品《程開甲:中國指揮核試驗次數最多的“核司令”》,再次為學生展現了這位曾經隱姓埋名40年,“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做出卓越貢獻,一生投身中國核試驗事業嘔心瀝血付出”的偉大科學家的無私奉獻。
活動設計:選取一位你感興趣的國家英雄,收集其傳記材料,如果是古代英雄,則將文言傳記改寫為白話散文,如果是現當代英雄,則將白話散文改寫為文言文;請以“偶像”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或散文,或談談對“偶像”的看法,或描述一位心目中的偶像。
模塊說明:習近平總書記說:“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時代呼喚擔當,民族振興是青年的責任。”在新時代,作為國家精心培養的新疆內高班學生,現階段就應該樹立為建設美麗新疆和立志獻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理想抱負,把小我融入大我,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識與技能水平,錘煉個人品德,將來響應國家的號召,建設新疆,建設祖國。
選文舉例:梁啟超先生《少年中國說》歷久彌新,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寄托了對青年的勇擔使命的熱烈期望。《化作春泥為護“脫貧之花”》讓學生們走近優秀大學生黃文秀,感受新時代青年甘于奉獻、勇擔責任的事跡。
活動設計:學校擬于“五四”青年節舉辦一次主題為“青年與責任”的演講活動,請你寫一篇演講稿;查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的系列寄語,談一談青年如何更好地承擔責任。
模塊說明:他們在實驗室里廢寢忘食,在案牘埋頭著書立說,在三尺講臺默默無聞化育英才,在村野探測山川,不論職業、學歷和地位,他們都懷揣報國之志,把家國情懷轉化為奮斗激情,立報國之志,盡國人之責。該模塊與筆者所在學校校訓“讀書修己,兼濟天下”對學生的要求是一致的,希望其通過內高班的培養,最終成為能夠時刻將國家和人民放在心底,將祖國和社會的需要放在心底,將來為民族團結和祖國進步的偉大事業而不懈奮斗的優秀高中生。
選文舉例:《史記·屈原列傳》中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報國之志和偉大人格激勵著我們。《唱響新時代的英雄贊歌——讀<本色英雄張富清>有感》刻畫了一名堅守初心、甘于無聞的老英雄張富清,不論是在部隊,還是在地方,他心里裝的總是國家與人民。
活動設計:模仿濮存昕話劇《屈原》,小組先學習話劇創作基本范式,再合作創作“屈原題材”獨幕劇,并組織學生排練、展示;分小組開展“報國之志”古典詩詞分享會,制作分享課件,再推薦一位組員向全班同學分享;寫一篇短文談一談對“報國”一詞的理解。
基于增進文化認同的語文閱讀選修課是學校為提高新疆內高班學生培養質量,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創新舉措之一。設計“家國情懷”這一主題,旨在給學生語言實踐切實可行的抓手,使得學生在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上,提高語文核心素養,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增進中華文化認同,從而能夠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增強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美麗新疆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