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菁華
(江蘇省南通市第一中學 江蘇南通 226000)
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更加側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希望學生能夠獲得全面的發展,能夠得到綜合能力提升。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情趣,所以應該重視開展落實創作教學。那么如何在高中音樂創作教學中進一步滲透核心素養目前成為了教學的關鍵,本文我們針對高中音樂創作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策略進行分析探究,希望能夠給一線的高中音樂教師一些啟發和參考。
音樂審美就是讓人們能夠通過肢體進行感悟還有溝通交流等形式,充分地展現出音樂文化的內涵。現在音樂教學更多的就是要在培養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從而讓學生能夠獲得樂觀的生活目標。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種人文概念,同時幫助學生獲得積極地情緒,改變學生的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幫助學生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在學生音樂發展的過程中音樂實踐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學生在學習音樂的整個過程中,應該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這樣可以幫助學生不斷地提升音樂素養,實現學生音樂創造性思維的提升。另外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能夠提升自己的意識和智能,獲得更好的音樂感知,實現音樂創造力提升。所以目前的音樂教學也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實踐和創造力,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和能力的提升,使得學生可以在今后成為社會有用之人。
音樂可以借助自身和不同的表現形式把作品呈現給學生,這是音樂作品構成重要的元素,同時教師應該重視把音樂和各個學科進行整合。世界各個國家的搖籃曲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著各自的風格,所以教師在進行搖籃曲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去了解這些歌曲發揮的社會功能,那么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也就不僅僅只學習了音樂一種學科,學習到了多個學科的知識,實現了多學科的進步和發展。
目前我國高中音樂教學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很多教師沒有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而且課堂教學缺乏一定的多樣性和活躍性,也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很多高中音樂課堂中都缺乏一定的教學目標,或者課堂教學的目標不夠準確,這樣就不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另外學校編寫的音樂教學書并沒有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活動中進行靈活的應用。所以很多教師的教學還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并不能顧及到學生更加準確地指引,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目前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因為教師教學中缺少一定的目標,所以也無法給到學生有效的教學指導,學生的各項音樂素養也因此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目前在很多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單一的知識灌輸的方式,這樣學生還處在一個被動學習的狀態下,被動接受和理解各種知識,而且教師在進行音樂授課的過程中不能給到學生多樣化的指導,教學缺少一定的條理性,覺得音樂課就是單純為了讓學生娛樂的,所以教師的教學嚴重脫離了教學目標和教材實際,使得整個教學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和作用,教學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因此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很多的高中音樂教師都受到了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所以很多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把關注點放在了學生的成績上面,忽視了學生音樂能力的提升。這種對學生評價的方式太過于陳舊和老套,無法有效地培養學生各方面的音樂素養。目前的教學評價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和時代的需求做出一定的調整,教師要能夠充分認識到評價的重要性,首先應該注意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從學生的音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到學生音樂能力提升的情況。另外就是要注意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這樣可以讓不同的主體參與到學生學習的評價中,從而有效的并且全面科學的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自己。
審美感知是人們在關注和學習并且接受一個新的事物的時候對這個事物做出的一種情感上面的選擇。其實也就是人們對于一個事物形象特征一個整體的把握,在基礎這個事物的過程中對事物一種本質的感悟和認識,能夠從心中獲得好的滿足感。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認識到這和音樂核心素養中提出的學生對音樂的自主需求還有對音樂的情感體驗有著共同點。音樂核心素養中提出了自主音樂,這也是學生學習音樂知識和參與到音樂活動中最基本的前提。另外就是學生應該對音樂具備一定的興趣,這樣才能在參與音樂的活動中獲得審美方面的滿足。其次就是音樂的情感體驗,也就是學生在接觸音樂的過程中,可以抒發自己的情感,激發自己的感悟,這樣能夠有效的調節自己的身心,培養學生的真善美。所以在進行高中音樂創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從審美感知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學會聆聽。比如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從流行音樂入手去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然后再進行深入的教學。教師要考慮到當前高中生喜歡的音樂,比如在課堂中可以融入一些他們喜歡的流行音樂元素,而且盡可能選擇一些具備教育意義的歌詞,像是周杰倫的《聽媽媽的話》還有《蝸牛》就是不錯的選擇,那么學生在聆聽這些音樂的過程中就能夠獲得很好的體驗感悟,能夠不斷地完善自己,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音樂的一種自主需求意識。而且流行音樂內容比較容易理解,情感也比較的真摯,所以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審美感知,在這個基礎上學生的知識素養可以得到提升,有效地提高整個課堂教學的效率。
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表現藝術,有組織和有規律性的構建聽覺意象,然后表現人們的情感和思想還有社會生活。所以音樂這種藝術和其他借助視覺或者觸覺的藝術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那么在進行核心素養滲透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音樂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獲得對音樂欣賞、創造和想象等諸多方面的能力,幫助學生能夠使用音樂靈活的表達自己的情感,掌握更多經典音樂的內涵,可以準確地應用到音樂實踐中。所以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善于從音樂實踐活動方面設計教學,注重演創之間的整合,這樣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而且理解和掌握音樂的各種表現形式,從而更好地促進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比如在學習湘教版高中音樂鑒賞音樂與詩歌交融相關的內容時,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演創結合,借助詩樂配的方式展開,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某個音樂片段或者詩歌的樣板,讓學生自己嘗試進行合適的選配。比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戴望舒的詩歌《雨巷》,在課堂中教師播放比較舒緩的詩歌朗誦的語音,讓學生融入到詩歌的已經當中,然后選擇合適的配樂,學生這個時候會根據不同的情感表達借助配樂對音樂進行表現,比如有的學生選擇了《雨碎江南》這一首琵琶曲,意境悠揚。另外教師可以通過音樂和戲劇還有音樂和舞蹈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戲劇表達對音樂作品更好的理解。這樣學生能夠對音樂內涵有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從而提升學生音樂實踐能力素養。[1]
音樂是文化概念重要的組成形式,和其他的文化知識一樣,音樂具有著多個種類,而且不同地區和國家音樂形式也代表了不同的內涵。所以那一定程度上音樂也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發展。那么如果能夠從這個角度帶領學生去理解和欣賞音樂,則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為此在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重對學生文化理解的培養。那么在音樂課堂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對古今中外的音樂進行感悟,教師可以模擬情境,對各類音樂進行比較和辨聽,從而達到分析音樂的效果,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2]教師可以對我國各個朝代的音樂代表作進行介紹和教學,比如盛傳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廣陵散》,可以讓學生熟悉年代背景,了解當時知識分子中流行著“歸隱避世”或“等待明主”的做法,故而曲風顯得情感較為復雜一些。到了盛唐時期又可以為學生提供《霓裳羽衣曲》和《秦王破陣樂》讓學生欣賞,讓學生對比這些音樂的文化價值,能夠更好地融入到教師模擬的情境中,在對比中進行分析和理解,這樣可以逐漸地幫助學生獲得音樂文化素養的提升。
課程認知能力的培養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的創造力能夠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能力主要是希望人的靈感能夠得到激發。音樂思維本身具有著較強的跳躍性,所以能夠在人們創作的過程中發揮出啟發性的作用。任何的藝術作品其實都有它們的原創性,這種原創性經歷了從無到有的演變,也是激發人創作的一個重要階段。能夠從某種程度上推動社會的發展。無論是小的創作旋律還是經典的藝術作品都是人們運用知識創作的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所以人類的發展和音樂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任何文明的傳承都需要進行教育。那么音樂的發展也需要在完善音樂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將音樂創作和音樂教育體系進行整合,有效的對學生的音樂思維進行一定的訓練,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把全新的創作理念還有音樂教學課程進行結合,這樣可以從根本上幫助學生獲得創造素養的提升。[3]
另外教師在落實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能夠將音樂教育和心理教學進行結合,滿足學生成長和發展的規律,構建出一個以音樂為主的心理輔導課程,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獲得心理素養和音樂水平全面的提升,這對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具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學會聆聽,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更多音樂文化方面的知識,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創作音樂的機會,掌握音樂創作技巧,提升學生的音樂思維,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4]
總而言之,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有效地落實素質教育,讓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教師在音樂創作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音樂活動中要能夠給學生提供創造美的教學氣氛,教師要善于把握高中教材中的內容,有效地落實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從而實現高中音樂創作教學質量提升,也幫助學生獲得音樂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