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汝娟
(鄒平市青陽鎮初級中學 山東濱州 256217)
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音樂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能夠激發學生的共鳴,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精神修養。美育觀主張教師要以豐富的形式表現音樂,傳遞音樂,塑造積極的音樂表現形式,使音樂素養得到中學生的廣泛接受,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提升中學生的思想水平,促進和改進中學音樂教學。
目前,還沒有統一的音樂核心素養定義。結合前人的研究,總結了音樂核心素養的內涵。音樂核心素養與核心素養的內涵是不同的。它們不能一概而論,但它們之間有更大的相關性。可以說,音樂核心素質是以核心素質為基礎,具有鮮明學科特色的概念。在核心素養內涵的基礎上,音樂核心素養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一是音樂思維能力和音樂學科精神,需要通過專業音樂知識和技能培養;二是音樂審美能力和價值取向,其中需要深化對學生音樂文化傳承的培養,提高學生對是非的判斷能力;第三,主動學習的能力,即善于學習,勤于反思和深入探索;第四,自我意識的能力和身心音樂生活的發展需要結合起來音樂的情感思維和情感表達與生活方式相結合,促進學生生活方式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第五,音樂創新與創作能力需要掌握音樂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
那個音樂課程的意義在于通過身體的情感交流,讓中學生充分展現音樂的內涵。音樂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孔子聽了齊國的“少”樂后,有了“行軍不吃肉”的感覺,進一步印證了音樂對人的重要性。在當代中學生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提高和加強自身的音樂素養,提高學生在課堂上對音樂作品的興趣,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培養中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而且對學生的情緒也有一定的積極態度,為音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中學階段的音樂教學,教師應重視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對音樂的積極性,運用熟悉的旋律積極參與音樂課堂教學。音樂對中學生有積極的作用。通過音樂的滲透,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培養音樂創作的創造力,促進對文化的進一步感知,強化自身的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得到良好的全面發展和提高。
在中學階段的學習,音樂通過其獨特的表現形式,能給學生帶來聽覺的享受。通過欣賞音樂作品,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通過音樂學習,學生可以通過不同國家的不同音樂形式,與其他學科所學知識相聯系,從而引起共鳴。在音樂作品的學習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唱歌,還要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環境的理解,了解歌詞的深刻內涵。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做單一的理解,還要將音樂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從而促進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
雖然在今天的課程改革中,促進了中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實際的音樂課堂上,教師會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在音樂課的設置上,只以演奏音樂為主要方式,教師不能以學生為本,根據中學生的要求,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只能積極地聽音樂,不能促進課堂教學注意。
如今的中學教學中,教師和家長對音樂課的重視不夠。以考試科目為主要學習內容,對音樂藝術課程重視不夠,相應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部分中學甚至取消了這類課程,導致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的缺失學生們。
今天的中學生有不同的音樂基礎,一些學生從小就學習樂器和其他音樂相關內容。而一些學生沒有接觸到它,這就導致了學生音樂水平的差異,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導致音樂素養培養不足,不能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在中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中,要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就要注重音樂方法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傳統教育中,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很難被激發出來。美育理念要求教師能夠運用適當的方法對中學生進行音樂教學。對中學生來說,一種合適的教學方法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在課堂上,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根據不同的特點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帶動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進行相應的示范,讓學生根據教師的示范學習培養音樂素養的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音樂水平。
在中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中,教師要自覺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敏感性,提高了音樂水平。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音樂課的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意識,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水平,從美育的角度理解音樂作品所蘊含的美,從根本上改進教學方法,改變傳統音樂教師給學生演奏音樂的定型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為基礎進行學習,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意識,應逐步提高對作品的評價。在課堂上,老師也要對美的追求有一些看法,讓學生有一種崇拜感,讓學生自己了解作品的魅力,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
不宜用舊觀念進行新教學。但是,如果只有新的思路,沒有科學可行的新方法,最終很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初中音樂教師要在充分理解音樂核心素養內涵的基礎上,學習國外先進的音樂教學方法,閱讀大量的教學案例,從而全面完善自己的音樂教學理論知識結構,使自己在教學理論知識方面走在前列。基于此,初中音樂教師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音樂知識。他們既要掌握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和技能,又要挖掘音樂的文化內核,從深層次把握音樂學科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提高音樂的核心素質。通過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音樂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性,實現“少教、多學、多練”。以“向往春天”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教學法,從“欲”字的情感出發,通過閱讀描寫寒冬的文學作品或播放冬季的視頻、圖片等方式,將學生帶入寒冬的情境中,體驗對春的向往情緒,再聽聽《渴望春天》去體驗和尋找這部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喜悅。在學生自身情感與音樂作品情感產生共鳴的基礎上,教師將分析作曲家是如何通過旋律和技巧來實現這種情感表達的,然后通過演唱旋律、吹奏口琴等方式教會學生掌握音樂的表達技巧。
在傳統的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僵化、僵化,無法利用傳統音樂進行課程的教學。然而,初中生正處于朝氣蓬勃、自我意識強的時期。他們對簡單的傳統音樂興趣不大,在學習過程中也缺乏興趣。這不僅導致教師教學自然進程緩慢、效率低下,而且導致學生藝術素質培養的低效。由此可見,要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必須從教學內容的模式創新入手,選擇更適合學生思維特點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既要讓學生享受聽覺,也要讓他們享受心理。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更快樂地在音樂世界中旅行,藝術性得到了提高質量。例如,我在教《銀幕音樂之聲》時,教學要求是讓學生了解大屏幕上的古典音樂。但筆者發現,由于教材編寫時間較長,引用的例子都是上個世紀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產生共鳴。他們在欣賞過程中不僅會缺乏情感,而且會產生厭惡情緒。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我主動了解當前的熱門電影,下載并在課堂上展示,然后隨著主題音樂進行課程內容的講解。初中生是接觸互聯網的主要群體。大多數學生的偏好會隨著社會熱點的變化而變化,他們更愿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從學生的角度設計課程內容,用學生喜歡的流行音樂進行教學講解,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心理特點密切相關,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音樂是包容的,充滿變化的。有高貴典雅的古典音樂,舒適宜人的輕音樂,自由奔放的搖滾樂,個性鮮明的嘻哈說唱樂。每一種音樂都有它的優點,人們可以從中找到情感上的支持。初中生天真活潑,對音樂有著自己獨特的喜好和喜好。作為教師,我們不應抑制學生個性特征的發展,而應積極鼓勵學生在音樂世界中尋找自我,用自己感興趣的方式表達情感,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音樂素養的形成不僅要體現在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和審美知識的接受上,而且要體現在學生消化了音樂知識之后,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和表達知識。例如,當我在初中教第一門音樂課時,為了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加活潑自由的音樂環境,我在黑板上寫了幾張音樂表格,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一種興趣小組。在學習了課堂內容后,根據自己小組的音樂特點,我在黑板上寫了幾個音樂形式做相應的改編,每月舉辦一次改編比賽,讓所有的學生都感受到不同類型音樂的魅力。這種自主創新的音樂課程可以使學生把音樂當作一種更輕松愉快的東西。在興趣的基礎上,他們可以展示自己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并將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是學生音樂水平和藝術素質的根本提高。
總之,中學音樂課程改革勢在必行。通過音樂課的學習,使學生獲得審美的能力,從而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并將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提高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新的方法、新的理念來改革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中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敏感度,形成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