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紅
(福建省晉江市梅嶺街道希信中心小學 福建晉江 362200)
由于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當前不少小學語文教學還是以教師為主體,進行單向的知識傳授,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感興趣,也沒有考慮到學生能力的提升,只是按部就班地進行語文知識講解,學生被動地接受語文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由于沒有主動地思維過程,理解層次比較淺顯,創新意識和相關創造思維也得不到訓練。語文教師把教學目標放在了提高學生的成績上,忽略了對學生語文素養和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能力的培養,雖然也付出了辛苦的勞動,但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另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語文教學方法單一,教師多是利用語文教材和板書進行語文知識的講解,通過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1]。這種枯燥的教學方式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沒有機會進行創新、聯想和創造,只是被動地接受、理解知識,然后做題,逐漸失去學習語文的熱情。教學方式的局限性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綜合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提升。
創新思維,即運用自己獨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具有很好的創造力,是一種高級的思維品質。創新思維的運用過程也是學生綜合素養提高的過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除了傳授語文知識,更重要的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有創新意識,具備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處于被動接受聽講的地位,思維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缺少思考的過程,創新能力、聯想能力、分析能力都被扼殺在知識灌輸的過程中。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智慧去進行思考和創新,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從自己的角度進行創造性學習。學生不僅僅是接收教師傳授的內容,還能再理解再創造,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對語文的教學內容理解更加深刻,在學習方法、分析方法、認知方法上也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方式,幫助進行下一步的語文學習。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學會了創造性學習,不再是機械性地記憶和模仿,而是動態地創造性吸收。對學生來說語文學習不再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而是充滿樂趣充滿收獲的一件事,學生的學習熱情會逐漸增高,良性循環,又會促進學生主動地進行創新學習,從收獲的驚喜成果中汲取不斷努力創新的動力。
單純聽教師講解的語文知識內容,學生的理解不夠深刻,表層性認知的內容比較多,難以內化成自己的語文知識體系。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學到的知識掌握不到位,且容易遺忘,導致語文學習效率的低下。雖然占用了不少學習時間,但卻收不到滿意的學習效果。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體驗進行發散思維,通過獨到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見解,會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完全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分析、感受、探索的過程中,學生對學習方法也會形成自己的創新,擁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分析模式,這同樣有利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2]。而擁有了自己的穩定知識結構之后,學生學到的知識就不會輕易遺忘,還能夠舉一反三,前后相互聯系,有助于對知識的深化理解,使語文學習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能讓后續的語文學習越來越輕松越來越高效。
創新思維的培養會涉及到學生分析、綜合、創新、探索、比較等多種能力的全面鍛煉,是提高學生綜合競爭力的一個有效手段。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能否成功立足的一個關鍵考核因素就是是否具備創新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突破口。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索語文知識,通過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見解,去創新學習方法,創新學習到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會鍛煉到如何分析、如何比較、如何聯想、如何大膽假設細心求證等各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的鍛煉和提升不僅能幫助學生學好語文,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其他科目,并最終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提升自身競爭力,為未來的良好發展打下基礎。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真正以學生為語文學習的主體,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索和思考,鼓勵學生去大膽質疑求證,并且通過實踐活動去創新。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都是作為教學的主體存在,單方面向學生傳授語文教學內容。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對教師的思路形成了依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真正把學生當作語文學習的主體,還語文教學生機和活力。語文教師除了傳授基本的生字生詞外,對于課文的閱讀和寫作教學,教師要善于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全方位為學生創新思維的鍛煉提供機會。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去猜想,通過自己的分析和感受發散思維,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不要急于判斷,不設置固定或者標準答案來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是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正面思路,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3]。對于學生不正確的思路和答案,教師要鼓勵學生換個角度去思考、分析,引導學生學會思辨和對比。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將相和》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在課文學習前向學生們提問,和氏璧是怎么回到趙國的?藺相如是怎么維護趙國的尊嚴的?廉頗為什么要負荊請罪?藺相如和廉頗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舉例說說?一系列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去理清文章的脈絡,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尤其是學生對藺相如和廉頗的評價方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對于學生新奇的觀點,教師要注意傾聽,并進行總結和引導,多進行正面評價,引導學生放飛思想,創新思維。
想象的過程是發散思維、腦細胞活躍運動的過程,在此之間經常會有新穎的想法、新奇的靈感出現,創新思維應運而生。小學生普遍都側重形象思維,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通過教學的設計為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和機會。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文學作品,塑造了一批經典藝術形象,描繪了不少場景和美麗景色。這些特征都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握。尤其在課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讓學生根據課文中對人物、情節、景色和情境的描述想象出相應的畫面,以課文為依托,進行發散思維,再造想象。通過豐富的想象力既可以幫助學生把握作者創作的情境和心情,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草船借箭》的學習時,教師可以設計角色扮演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分成小組,分別扮演周瑜、諸葛亮、魯肅等文中的人物,演繹出文章中故事內容。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增加個人見解,為人物增加臺詞,創編更多故事情節并進行表演。學生為進行故事扮演,會認真地閱讀和理解課文,在自己的理解基礎上還會加入想象,根據想象創編更豐富的故事情節。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語文教學也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度。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讓學生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思維得到創新性訓練,釋放學生聯想的能力,也增加了創造力。
大膽、合理的質疑是調動學生創新思維的原動力,擁有適當的質疑精神是學生參與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表現。學生不再認為教師傳授的知識和課本中的內容是理所應當正確的,而是擁有了自己的主觀認知意識,可以更積極地去進行思考和探究,這對創新思維的形成非常有幫助[4]。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最好不要直接將知識的結果和問題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應該通過合理地設計疑問引導學生去積極思考,讓學生思考和分析這是不是合理,是不是還有其他可能性,繼而幫助學生一起去查閱資料、認真閱讀課文、理解文中思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發現、提出自己新的質疑,再進行相關的思考、分析,這就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他像一棵挺脫的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疑文中所說的“他沒有什么模樣,使他可愛的是臉上的精神”這句話,思考一下,他的模樣有什么特點,真的沒什么模樣嗎?他的什么精神是可愛的?讓學生通過質疑分析句子和文中的內容,對文中的內容有了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的理解,也就對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和寓意有了更深層次的感受。在這種質疑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高,思維被全面調動起來,會出現新的想法和火花,創新也得到了鍛煉。
僅僅依靠課堂上的教學和學習對于創新思維的培養還遠遠不夠,課外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聯系才能全方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層次和印象,還能拓寬學生的眼界,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碰撞出新穎的想法和創新的思路。因此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上的教學內容設計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都參與到實踐探索中,在實踐活動中創新思維,激發活力。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的表演,讓學生自己編劇本、自己排練、自己找服裝道具。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空間高漲,對文章的熟悉和理解都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層次,而且不時有新鮮的想法和創意冒出來,創新思維很好地得到了提高。再如,在《圓明園的毀滅》的學習中,在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下查閱相關文獻、影視資料,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進行調查采訪、實地游覽,更新學生的知識和理念,讓學生記錄自己得到的信息,并寫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綜合能力的重要時期,語文教師要抓住語文學科的特點,把學習和探索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真正投入到自主探索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大膽質疑、進行聯想、分析探索,逐漸培養創新思維的形成。這不僅會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的學習,收到較好的語文教學效果,還會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力,對未來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