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婷 鄭竹安 劉紹娜
摘 要:為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促進專業課程和“思政”內容的有機融合,本文以“汽車構造實驗課”為例,從“課程思政”課程目標的確定、教學實踐、考核評價體系的確定三個方面進行探索,確定了適合汽車構造實驗課程和思政元素有機結合的建設方案。同時,也為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建設提供可參考性的思路。
關鍵詞:汽車構造實驗課 課程思政 課程目標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utomobile Structure Experiment Course
Sun Tingting Zheng Zhuan Liu Shaona
Abstract:In order to cultivate all-round applied talents and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this paper takes "automobile structure experiment course" as an example, explore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determinat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teaching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determines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suitable for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automobile structure experiment cours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idea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automobile structure experiment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purpose
1 引言
自2014年“課程思政”的概念正式出現,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以及教育部時刻在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的建設與發展,旨在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1]。傳統的教學目標和單純的理論教學并不滿足培養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的大學生的要求,“課程思政”的推進從根本上解決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將素質培養、道德培養等融入到每一門課程中。
汽車構造實驗課是配合汽車構造課程的實驗課,是汽車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結合汽車構造的教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實物向學生介紹汽車結構相關的知識[2]。根據我校汽車構造教學大綱的要求,汽車構造實驗課為8個課時,主要包括發動機和底盤的認知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汽車構造實驗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忽略了對身心素質、職業規范及團隊協作等方面的培養。因此,本文將探索如何在汽車構造實驗課中引入思政元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 汽車構造實驗課“課程思政”課程目標制定
汽車構造實驗課作為汽車構造理論課程的實踐課程,雖然在教學中緊緊圍繞理論課程開展知識傳授,但是和思想教育方面的知識傳授相分離,與提出的“立德樹人”的理念相違背。作為專業課老師,我們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之外,還要能夠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文化素養、應變能力等。為此,基于教學大綱的培養目標和“課程思政”的要求,制定了適用于汽車構造實驗課的“課程思政”目標。
(1)培養學生實驗室的安全意識
汽車構造實驗課涉及的知識面廣,除了對汽車結構的認知外,還會進行零部件的拆裝、實驗臺的操作。這些操作中經常出現學生未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未關注到水、電、氣的安全問題[3],未能正確操作實驗器材等情況,這些情況的存在對實驗室中的設備及人員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在實驗課程中增加安全觀念培養不僅可以規范學生的操作流程,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對安全的敬畏之心。
(2)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當代大學生對傳統知識的深化,是促進理論聯系實際的前提,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要素質。但學生仍保留以前的固有思維,按部就班,循規蹈矩;老師只集中于實驗的演示、實驗數據的處理,課堂內容死板,忽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4]。這就要求老師在實驗課程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實驗積極性,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3)了解最新的行業發展
汽車行業涉及較廣,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作為工科專業,最基本的要求是著眼于實際。但實驗課程中,往往忽視了與現代汽車行業知識的融合,閉門造車,脫離實際。因此,在課程中加入行業的發展、制造工藝的先進技術等方面的知識是必要的,這將有助于學生對行業的了解,對未來的發展有一定的認知,對于提升自身的能力有一定的方向性。
(4)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是學習和工作中重要的核心能力,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基本前提。然而,在實驗課程的教學中,經常碰到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不主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是直接詢問老師或放任不管。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邏輯思維不清是現在大學生存在的另一問題。在課程學習中增加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方面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3 汽車構造實驗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
“課程思政”與汽車構造實驗課程怎么有機結合才能確保兩者相長,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問題。教學實踐探索即結合課程目標及課程特色,將“思政”融入到課程中,不顯突兀,融洽結合。
(1)案例教學法
在實驗課程中結合實際案例,做好引導教學,從實際案例中探討引申的涵義與啟發等。
比如,引入江森公司座椅工廠一名操作工在水切割工位修理儀表板時,未按要求佩戴手套,徒手拉拽儀表板切割下的廢料邊緣,導致右手小指中節掌側刀劃傷、屈肌腱斷裂的案例,引導學生對安全意識的思考,培養學生養成嚴謹、規范操作實驗的態度,使他們明白不遵守操作規則容易導致嚴重的安全事故。
(2)討論教學法
結合汽車構造實驗中的內容,選擇一個討論點讓學生自行分析、解決或總結。
比如,在講解汽車發動機冷卻系統組成的時候,以“如果儀表板顯示冷卻液溫度過高可能出現的原因有哪些?”為題,將學生分為5人一組,討論分析存在的問題原因,每人提供一條思路,并簡要闡述理由。這一過程一是考察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二是考察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
(3)結合企業教學法
汽車類專業只有結合企業才能實現對于新產業、新技術、新設備的把握與認識,因此在課程中結合企業可以使學生直觀的了解行業的發展等。
如果時間充裕,可以直接去企業參觀學習;如果時間有限,可以通過視頻、PPT等形式向學生展示企業的情況。我們學校在實驗課程中安排了半天的時間去悅達起亞的工廠參觀學習,悅達起亞的車間均為自動化平臺,學生通過參觀裝配車間的智能化操作,引導學生思考現代汽車產業的狀況,了解行業的發展方向,使其脫離原有的傳統教學帶來的閉門造車的思想。
4 汽車構造實驗課“課程思政”考核評價體系建立
實驗課程的考核評價體系內容包括平時成績、實驗考核成績和“思政”考核成績。在考核過程中,注重過程性考核,由傳統的交實習報告向綜合能力考核轉變。
(1)平時成績
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包括出勤率、課堂表現和課程內容掌握程度等。在課程過程中記錄學生的出勤情況,通過提問考察學生對實驗原理、理論內容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2)實驗考核
實驗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50%。在考核階段將學生進行分組,組內自行選出一名組長??己藘热轂榫C合性拆裝實驗,以主減速器為實驗對象進行拆裝,每名組員根據拆裝、測繪每人完成一個零件的繪制。實驗中,由組長負責統籌,每組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明確組員工作內容。根據實驗報告的內容給出最終的實驗考核成績。
(3)“思政”考核
“思政”考核占總成績的20%。思政部分的考核方式采用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的形式。在實驗考核中,引入規范操作、協作意識、集體觀念和創新能力等評價指標。教師在充分關注該組的操作過程,對每組做出對應的評價;學生互評以學生互評表的形式從協作意識、集體觀念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對組內隊員進行互相評價。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以1:1的比例給出“思政”考核成績。
5 結論
在專業課程中加入“課程思政”元素,不僅要求教師掌握本身的專業知識,還要了解行業背景、行業知識等。在汽車構造實驗課思想政治教學中,通過專業課問題結合思政問題雙驅動模式,組織學生討論如何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素養。本文根據汽車構造實驗課程的特征,從實際教學過程中探索如何有機地融入“課程思政”內容,為培養具有正確價值觀的學生提供幫助,也為后續的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定的思路。
基金項目:鹽城工學院2021年“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
參考文獻:
[1]呂純潔,王榮先.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探討與實踐[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6(2):93-96.
[2]蘇宇龍,張寶鋒,董雅文.“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汽車構造實驗課教學探索與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345):110-114.
[3]董興.淺析新時代高校實驗室安全問題及策略[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43-45.
[4]李柯燃.無極化學實驗改革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究[J].廣州化工,49(8):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