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信
【摘要】在時代發展與社會建設驅動下,初中教育教學逐步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當下正逐步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種種限制,向多元化與現代化教學維度發展。初中生物作為基礎課程,其教學呈現同樣的發展態勢。文章以此為背景,探究初中生物在當下提升自身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為相關教師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初中生物;有效性;提高;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1—0157—02
初中生物作為學生初步接觸學習基本生物知識概念、觀察分析各類生命現象、探究相應活動機制或原理的重要學科,在新的教育發展趨勢下愈加受到重視。受此影響,傳統生物教學模式已經不適用于當下的初中生物課堂。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是初中生物教學適應時代發展變化與新的教育教學要求的關鍵,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如何開辟新途徑,成為相關教師當下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在學生平均素質水平穩定提升、各類教育教學資源愈發完善的形勢下,教學優化及變革成為各學科教學切實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的重要途徑。而教學有效性是確保各項教學優化變革的內容順利落實到學生實際課程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保障。因此,提升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不僅是教師推動科學教學發展的關鍵,也是學生能夠及時獲得良好課程學習環境的先決條件。
二、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存在的問題
1.缺乏新的教學目標支持。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學中,部分教師雖然逐漸意識到課堂教學優化的必要性,但受應試教育與傳統教育影響,他們在實際教學中并未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與新的課程教學要求而制訂出新的課堂教學目標。這導致相應教學活動缺乏清晰的教學指導,呈現一定的主觀性與無序性。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難以及時構建學習內容與自身成長變化的聯系,削弱了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教學形式略顯單一。處于初中學段的學生,受自身生物知識認知不足,以及該階段成長特性的影響,在生物課堂學習中的學習效率與態度受學習興趣影響較大。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單一的教學形式依賴性較強,不能針對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學習需求,靈活應用各項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形式,導致教學內容呈現一定的僵硬化。學生在機械式學習模式下,逐步喪失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學生實際學習效率,削弱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1.重構教學目標體系。基于新的教育形式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要求,為確保各項課堂教學優化改革工作能夠落到實處,基于學生全面學習發展需求的新型課堂教學目標體系,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基礎。與傳統生物教學模式中僅涵蓋知識傳導內容的課堂教學目標體系不同,而基于學生全面學習發展的新型目標體系,涵蓋生命觀念培養、情感態度引導、知識應用認知等教學延伸內容。從多個思維角度出發,構建新舊知識的聯系,進而順利完成知識遷移,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與效用[1]。同時,與傳統生物教學中各教學目標的零散性不同,新的課堂教學目標體系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多元化生物知識體系。相較于以往生硬記憶的形式,多元化知識體系框架更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方式的培養,并通過尋找與自身生物學習方式契合的體系形式,整理歸納課堂知識內容,以此提升其課堂學習成效,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2.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靈活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構建多元化課堂教學模式,還能促使學生有效發散思維,擺脫傳統生物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因此,基于學生認知發展規律與學習特性的多元化教學形式,是初中生物教學穩定自身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多元化課堂教學形式能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渠道,提升學生生物學習認知水平,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不同學習方式與各項生物知識內容的關聯,使學生在脫離教師指導的情況下依舊可以結合課堂知識內容,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學習,降低學生對教師課堂灌輸講解的依賴性,便于教師借此將更多課堂資源向深度學習探究環節傾斜,以此提升教學有效性[2]。同時,多元化教學形式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教學手段,而是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靈活調整自身在課堂中的呈現形式,便于教師為學生提供與課堂知識點遞進順序,認知發展規律高度契合的教學形式。在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也能維持學生對生物學習的新奇感,便于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保持較好的學習態度。學生在學習興趣的驅動下,逐步改善學習認知,進而強化學習內驅力,積極配合教師開展各項教學活動,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3.改變課堂角色比重。在新的教育發展趨勢下,教師占據課堂絕對主導地位,而學生被動完成課堂學習任務的教學模式呈現一定的落后性,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成為當下各學科課堂教學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因此,基于自主思考能力與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目標的課堂角色調整工作,是提升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以學生為主導地位的課堂角色調整,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自主學習思考空間,使他們在自主產生認知障礙的情況下進行分析,而非傳統教學中直接對教師設定好的框架進行分析的形式。這不僅踐行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還激發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創造了有利環境[3]。同時,在課堂角色比重調整工作影響下,學生學習思維視角發生變化,即從以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傳遞者”。
4.靈活應用信息技術。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各類信息資源愈發完善的形勢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逐漸成為衡量初中生物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因此,構建基于課程教學發展需求與學生學習需求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體系,成為初中生物教學構建現代化課堂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諸如微課視頻等新型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知識信息獲取渠道,便于他們借助信息技術的直觀性與精簡性,高效轉化課程知識內容,切實提升課堂學習效率,為其他教學環節爭取一定的時間資源,便于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基于學生實際情況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體系,能夠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多元化課堂學習情境,構建原有生物知識認知結構與新知識的聯系,并在認知障礙的驅動下自主完成課堂學習任務,綜合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習水平[4]。除此之外,以微課視頻為首的新型信息資源,可以幫助教師改變課堂教學結構,以此提升知識傳導效率,并為其提升自主學習探究活動比重創造有利條件,凸顯了現代化生物課堂教學的優勢。
5.引入思維導圖。受自身生物知識儲備與認知水平限制,學生在生物課堂學習過程中難以及時明確課堂中的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及與之前學習過的知識內容的聯系,不利于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而思維導圖在思維具象化與可視化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因此,思維導圖的合理引入,是提升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先進手段。思維導圖作為新型學習工具,憑借自身靈活性與直觀性,幫助學生及時明確課時學習內容的知識脈絡,掌握知識重難點分布情況,便于學生在課堂中及時采用正確的學習策略與側重,高效完成課堂學習任務,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有序性與實效性。同時,思維導圖的引入也為學生提供了高效的知識梳理總結工具,便于學生在課堂學習總結階段合理應用思維導圖。
綜上所述,為構建多元化、現代化初中生物課堂,教師應全面審視生物課堂教學在當下呈現出的問題,進而結合新的課程教學要求與學生學習成長需求變化,綜合優化課堂教學內容與設計,并積極引入新型教學手段與工具,為學生提供更具科學性與全面性的生物學習環境,以此提升學生生物學習水平,強化學生學科素養,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丁天佑.基于新課標的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5):200.
[2]李瑩然.深度學習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方法漫談[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216-217.
[3]趙仰強,胡靜.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新通信,2018,20(11):196.
[4]李雯玲.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J].華夏教師,2018(11):28-29.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