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磊
(重慶交通大學產學研合作處 重慶 400074)
青年成長論是一個完備的理論體系。馬克思所言:“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也就是說,青年的奮斗與他們的利益相關,與他們的時代相關。1957年,毛澤東在莫斯科對中國青年留學生們的講話中談到:“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1974年4月28日,鄧小平同志會見聯邦德國青年理事會代表團指出:“對青年進行教育,引導青年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基于以上梳理,我們發現,我們黨非常重視青年成長,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青年人生成長論,為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論框架。青年成長論是我國黨和國家關注青年、希冀青年的重要理論和觀點。青年人生成長論具有傳承性和延續性,是馬克思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之一。青年人生成長論高屋建瓴,從多維度闡述了青年的發展、培育、滋養和成才等,是一個系統化的理論體系。因此,本研究主要從什么是青年人生成長論、青年人生成長論如何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兩個維度進行闡釋。本文認為青年人生成長論通過育人政策、職能部門直接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形成了育人效果。同時,青年人生成長論通過網絡平臺、思政課堂、第二課堂間接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形成立德樹人合力,服務于高校育人實踐。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1]。青年強弱與國家興亡密切相關。重視青年人生成長非常重要。“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2]。青年的使命和責任與國家前途、民族昌盛、人民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青年的成長影響著國家、民族和人民的發展。青年需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實際,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應該在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立項,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舔磚加瓦”[3]。青年的責任成為青年人生成長論中很重要的一個維度。青年責任擔當,使命初心都要圍繞全球人民幸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長治久安進行培育和引導。在關注青年志向的同時,也要青年的生活和心理。“廣大青年要自覺加強學習,不斷增強本領。青年時期學識基礎厚實不厚實,影響甚至決定自己的一生。廣大青年要如饑似渴、孜孜不倦學習,既要多讀有字之書,也要多讀無字之書,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4]。青年要注重學習,注重成長,尤其是自身的成長。將書本知識轉化成外在的行為,磨煉心智,增長本領。關于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青年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定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5]。總之,青年人生成長論包含了黨和國家對青年責任的強調、對青年學習和生活提點以及對青年價值觀取向的引領。青年價值觀是方向,指引著青年向上向前向善;青年學習和生活是日常,培育著青年接地氣感知生活;青年責任是重擔,要求青年要成為民族脊梁,國家棟梁,人民的希望。青年人生成長論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表達了青年價值觀、青年學習和生活、青年責任擔當,關注青年的不同方面,希冀青年能夠大有可為,成為國之棟梁,民族脊梁。
青年人生成長論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青年人生成長論通過育人政策、職能部門直接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形成了育人效果。同時,青年人生成長論通過網絡平臺、思政課堂、第二課堂間接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形成立德樹人合力,服務于高校育人實踐,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青年人生成長論為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理論框架。青年人生成長論從青年價值觀、青年道德、青年成長、青年成才等多個維度闡釋青年的成長成才的理論。高校立德樹人已成為高校解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問題的重要途徑。立德樹人需要圍繞青年人生成長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理論構思立德樹人的頂層設計、分層功能、組織動力、隊伍能力以及協同機制等,為提高立德樹人質量提供參考,全面提高立德樹人的實效性,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人生成長論依賴高校政策、育人理念、立德樹人實踐等直接作用于青年,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因此,青年人生成長論直接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指導高校立德樹人在更高層面進行運行,服務于高校育人目標,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初心。
青年人生成長論通過育人政策直接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高校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省市發布的系列育人政策文件,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最近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實施方案》《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3號)、《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規劃(2013-2017年)》(教黨〔2013〕9號)、《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等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輔導員隊伍、三全育人等方面的實施文件,形成立德樹人的政策體系。
青年人生成長論依托高校職能部門形成分層功能直接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青年人生成長論依托黨政辦、宣傳部、組織部、學工部、研究生院、校團委、招生就業處、產學研合作處、科技處、教務處、二級學院等部門分層功能服務于高校育人工作,形成高校育人的組織動力和部門合力,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青年人生成才論內化為學生心中,外化為學生行為,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高校職能部門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時,高校職能部門發布青年人生成長的系列政策制度指導青年學生的發展,服務于高校育人實踐。
作為一個系統化理論,青年人生成長論不僅直接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且間接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青年人生成長論間接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主要通過網絡平臺、思政課程、第二課堂等途徑傳遞作用力。網絡平臺已成為高校青年人生成長的重要環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結果顯示:截止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0.4%,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比例達99.7%,青年群里比例較高,10-19歲網民占13.5%,20-29歲網民占17.8%,30-39歲網民占20.5%,40-49歲網民占18.8%。若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將青年的年齡段定在15至44歲,則青年網民比例在50%左右,比例較高。若按照學歷來分,大學專科及以上網民為19.8%,占總人數的五分之一。高校重視網絡對青年人生成長的影響,對高校立德樹人影響特別大。正如所言:“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6]。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絡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7]。因此,青年人生成長論通過網絡平臺間接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形成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指導著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和網絡意識形態觀,形成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的網絡言論底線,建立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的用網理念。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8]。思政課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是高校育人的主陣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以及《形式與政策》等思政課能夠將青年人生成長論內容系統傳遞給學生,能夠形成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提高高校立德樹人的效果。思政課需要從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結果、教學評價等全方位作用于高校青年的人生成長,指導著學生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助力于自身的成長成才。
第二課堂是相對于第一課堂而衍生出來的育人課堂,主要是指大學生興趣社團組織的社團活動。青年人生成長論理念需要通過第二課堂進行二次轉化,具化為青年人生成長倡議書、青年人生成長的辯論賽、青年人生成長的征文比賽、青年人生成長的海報設計大賽、青年人生成長的話劇表演、青年人生成長的歌唱比賽、青年人生成長的舞蹈大賽和青年人生成長的時尚作品展示大賽等大學生社團活動,成為指引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實踐,引領學生積極向上,形成高尚品質。通過第二課堂具化的人生成長的社團活動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行為,讓青年大學生感知人生成長的重要性,感受人生成長的必要性,感恩人生成長的啟蒙教師。
總之,青年人生成長論主要通過網絡平臺、思政課堂、第二課堂間接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將網絡平臺、思政課堂、第二課堂形成立德樹人合力,服務于高校育人實踐,形成育人協同效應,實現立德樹人效果。
青年人生成長論成為當前指導青年人生成長的重要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高校青年大學生提供了人生成長的發展路徑。青年人生成長論通過育人政策、職能部門直接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指導著高校育人實踐,形成了較好的育人效果。另外,青年人生成長論通過網絡平臺、思政課堂、第二課堂間接作用于高校立德樹人,形成立德樹人合力,達到育人協同效應,提升高校育人效果,為青年大學生人生成長提供人生成長的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