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宇萱 尹慧慧 嵩鈺佳*
(哈爾濱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哈爾濱 150086)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漢字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從漢字的特點來說,中國的漢字主要集音、形、義于一體。漢字可以用少部分的符號來表示漢字語音里的音節,按照相應的音節讀出或者寫出相應的漢字,體現漢字的表音性;漢字更具有象形、指示的背景,體現漢字的形意性。但漢字數量較多,從古到今共有八萬多個漢字,其中新華漢字收錄1萬多字;結構復雜,在字形上表現為筆畫太多,而筆畫是漢字構成的基本單位。這些筆畫有時經過不同的組合和變換,就能夠組成新的漢字。面對這樣的情況,如果不進行梳理和區分,在小學生識字中常會造成混淆和誤會。在小學階段怎樣進行基于理解而又高效的識字學習,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在嘗試總結小學生識字過程中常見部首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了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期從部首角度提高小學生的漢字識字效能。
部首是在字典詞典中把表義形旁列為同一部的首字,使用相對頻繁。它是偏旁的一部分,具有對字進行分類的功能。比如說“河”字,有左右兩個偏旁,“氵”字是河字的形旁,是首字,是部首。再比如“眾”字,有三個偏旁,“人”是部首。這個合體字有多少個部首都無所謂,但總會有一個部首。部首在一個合體字里的位置是比較固定的,有的在左邊,如“銅”字;有的在右邊,如“魄”字;有的在上面,如“京”字;有的在下面,如“思”字;有的還在外邊,如“周”字;這些分別被稱為“旁”“頭”“底”“框”。總之,部首在漢字識字過程的中,具有一定的歸類性質和意義蘊含,且由于數量相對較少,容易掌握。
部首大多是形聲字的形旁,代表一個字的含義。如屬于“金”部的字大部分和金屬有關,屬于“心”部的字大部分和心理狀態有關系。我們可以利用部首去知道一個字的意義,也叫做“部首識字”,利用部首進行識字可以發現漢字的特點和意義[1]。
小學生在書寫漢字過程中,常會把“意”和“義”、“已”和“己”、“木”和“本”等音形相近的字弄混;也常會把漢字部件錯位,如“蕩”字,這本是上下結構的字,但常常會被小學生錯誤書寫為左右結構的字,就是把三點水寫在草字頭的左邊;再如“落”字也會被寫成左右結構,也就是將三點水寫在左邊;還會改變漢字的筆畫,如“摘”字,在書寫時會把右側誤寫成“商”。造成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對漢字部首字理的不理解[2]。
漢字的字理,有兩種含義。一是漢字的構成是合乎邏輯的。漢字的基本元素是表示事物的象形文字,它們被用作構成新字符的組成部分。在新字符中他們或表示含義,或提示發音,或兼而有之。簡而言之,大多數漢字的構成都基于字理而不是簡單的符號。比如女字旁,最早時是一個跪坐、雙手交叉于前的人形,體現女子的嫻靜端莊的特點。女字作為偏旁,一是指女性如“媽、奶、姨、姐”,二是古老的姓氏“姜、姚”,三是描寫女子姿容“好、妙、妍、姝”,四是借用女性柔順的特點,來表達某種態度“安、娓”,五是和兩性關系相關“婚、姻、媒、嫁”。二是因為漢字是有“紋理”的。因為漢字構成有邏輯,而且組成的部件也是合理可靠的。因此,在分割漢字的時候應遵循“紋理”,不應該隨意將其拆分。比如,小學生在書寫“晴”字的時候經常會把它和“睛”混淆,“晴”字,日是形旁,表示意義,大多都與太陽或陽光有關。“睛”字,從目,眼睛的意思。還有“峰”和“鋒”,“峰”是大多和山峰有關,“鋒”表示鋒利的和金屬有關。了解漢字部首的字理后,就容易避免不同部首使用錯誤了[3]。
在熟練的掌握了漢字基本筆畫的基礎上,在書寫部首時,還要注意組字率較高的常用部首的寫法。在書寫左旁部首時,部首的筆畫很少,并且大部分窄長,占的位置都比右部分小,通常在漢字的左半部分占據三分之一的位置,在許多情況下左旁部首最后一筆的“橫”會變為“提”,如車字旁、舟字旁等;捺畫變為“點”,如木字旁、矢字旁等。在書寫右旁部首時,在漢字的右側被稱為右旁部首,右旁部首的筆畫較少,它們大多數占據漢字右邊的一半甚至更多,如頁字旁,反文旁等。上頭部首位于字的上半部分,以扁寬型為主,一般為上部蓋住下部,下部應該收縮,在書寫時應注意重心,把握好中心位置,如寶蓋頭、草字頭等。下底部首位于字的下半部分,一部分朝向向下,書寫上部分緊下半分則要散開,另外一部分則是上部分寬下部分窄,寫時要注意長寬比例,上下、大小比例也要保持,另外還要注意字體結構的穩健和對稱性,如心字底、皿字底等。半圍部首是半包圍結構字的部首,書寫時,必須注意邊框線,不要填滿,這些部首大多數是矩形的,框內部分應根據外部筆畫結構,以形成緊密均勻的整體,并且部分半圍部首不能覆蓋內部的部件,體現“內超出”,如走之底、廣字頭等;還有像大口框這樣的全圍部首,在書寫時整個字形是長方的,注意兩邊的豎要垂直,左邊的豎漏出一點峰,轉折的地方要頓筆。
部首的形成過程與整個漢字構形系統的發展是相統一的,即部首的形成過程就是漢字形體的定形過程。在早期的漢字構型中,可以發現大量的構件,如口、人、女、門、木等,而這些構件在后來都發展演化成為了部首。在漫長的歷史中字形系統完成了建立和完善,部首體系的建立也是如此[4]。
小學生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心智尚不成熟,在觀察的時候經常會被新鮮事物所吸引,不能夠準確地把握事物,清晰分辨出字與字之間細微的差別,所以在學習漢字時常常會感到困惑。如,會把豎提和豎鉤搞反;雖能分清上下,但不易分清左右,經常會把左側的部首放在右側,特別是當一個字出現交錯的對應關系時,如“菠、濛”等,也會表現為上下左右結構混淆。再加上漢字本身結構眾多,筆畫和部件相似度極高,組合變換成各種各樣的漢字時,小學生會在認知上有困難。
古人在創造漢字的時候,往往根據物體的特征而創作,并非毫無章法隨意創作,漢字就是遵循著音義形這一內在規律發展壯大的。所以在學生學習漢字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形旁或字的表意部件之后,就可以自主的推解字義,了解漢字構造中的背景信息,并在運用的時候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種循序漸進的方法技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5]。
字理識字貫穿了識字教學從理念到具體方法的始終,世界上的文字中只有漢字存在字理,由于字理知識的信息量龐大,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有限,所以要選擇學生容易理解的方法,便于學生吸收。在講解漢字的過程中可以先出示字源,或者可以采用圖示法、聯想法、猜謎法、歌訣法等。如“明”字,可以用圖示法展示日月帶來光明。在漢字識字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涵要遵守漢字的字理特點,教學形式可以靈活多樣,符合小學生心理年齡特點。
漢字的結構分析無非是對漢字筆畫、部件位置的識別,簡單的來看,漢字就是筆畫或者部件的簡單組合。但是,每一個漢字都有自己的意義,漢字的每一個結構都包含著其自己的意義,或者包含著它的由來。比如說“璧”字,辛,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用來鑿、切的刀具;璧,表示用刀具切割出玉片的圓孔,以便貫穿或系結佩帶。分析漢字的字形結構,字義一目了然,學生容易理解記憶,靈活掌握字形[6]。
興趣對一個人的性格和生活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也為支持一個人的行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因此尤其要鼓勵小學生學習漢字。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把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和漢字的特點相結合,創造豐富多彩的識字情境。直觀的教學手段順應了兒童形象思維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動畫、圖片等手段來還原漢字的基本含義,可以提高學生記憶效率。比如說,講“海”字,可以借助圖片,講“尖”字可以用字形直觀說明。這樣,學生通過對漢字形象的感知,去抓住漢字的本質進行學習,便于理解。基于字理,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小學生的識字興趣,關注漢字的細節,養成良好的漢字書寫習慣,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漢字[7]。
小學識字教學的任務非常艱巨和復雜。但漢字大多有理可循,在學生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基于漢字部首字理學習,具有以一帶多、省時、高效的優勢,同時易于激發學生對漢字文化的興趣,引導學生科學認識漢字,體會其獨特的魅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