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麗
(南京郵電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23)
德乃做人之根本,德育為教育之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因此,深刻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與特點,明析當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困境,對持續不斷推進課程思政、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具有重大意義。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創新,簡單來說,課程思政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所有課程中,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能同時得到專業素養和思想覺悟的提高,以實現育人的長遠效果[2]。
與思想政治課程相比,課程思政具有其獨有的特點,如果在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能充分考慮并發揮其特點,就能成為課程教學的一種優勢。
首先,課程思政具有潛隱形。課程思政的內涵提到“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他所有課程當中”,具體表現為,在教學內容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學方式上采用啟發式教導,讓學生悟出相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其次,課程思政具有多樣性。課程思政涉及到的課程眾多,包括公共課、專業課和實踐課等,而且每門課程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和魅力,從而,課程思政可借助于各門課程,將課程的吸引力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3]。
最后,課程思政具有實踐性。課程思政教學需要有效整合課內外的資源,既要立足課堂,也要走出課堂,高校要引導受教育者在初期建立一定價值體系的同時進行社會實踐,從站穩價值立場到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追求。
部分專業課教師認為塑造并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思政課的任務,而自己所教課程只負責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種將思政課與專業課割裂甚至對立的觀點,助長了重工具理性輕價值理性的錯誤傾向,忽略了教育最本質的育人功能,使得課程思政的建設難以落實。同時,相當數量的教師在挖掘自己所教專業課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存在者能力的限制,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只能牽強地進行結合,這不僅無法達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目的,還可能沖淡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
高校學生是高層次高水平人才培養的最大群體,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后備力量[4]。然而,與社會寄予厚望和高度關注的身份不相稱的是,部分學生認為,個人思想覺悟無法直接反映到學習成績上,并且在未來就業中,雇主主要是根據個人專業知識和技能來選拔人才,由此,對思想政治教育抱有冷漠不屑的態度,從價值取向來說,這是受實用主義和工具主義的影響。誠然,隨著社會的進步,新時代對學生的能力要求逐漸提高,學術壓力導致其無暇顧及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甚至認為在課程教授中穿插的思政教育是“洗腦”行為,從而產生抵觸心理,極大阻礙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施。
要想真正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的目標,必須整合課程、環境、資源等為其服務。但是,長期以來,思政教育被狹隘地理解為是思政部門的專職工作,且育人工作也被長時間認定為是學校的事情,大多數時間僅僅依靠學校資源來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5]。學生在學校形成的初具雛形的價值觀,沒有經過社會情境的進一步深化,缺乏一系列的閉環合作,則難以內化為學生穩固的思想素質,大大削弱了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目前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困境,僅僅通過改善某一要素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要想思政元素“基因式”地植入各門課程,使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就必須對教學系統所涉及到的教師、學生、資源要素方面來精準施策。
緊緊抓好教師隊伍主力軍建設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有效性和常態化的主要環節。首先,教師要具備大教學觀念,大教學觀念強調“全人”培育,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相結合,認為學科之間交叉融合是一種必然趨勢[6],教師的這種觀念為激發教學生態的生命力奠定了基礎;其次,教師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通過專門的學習,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從而具備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思政元素的能力,使課程思政成為深深扎根于課程的內在要求。
課程思政建設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因此,激活學生主體的自覺性是課程思政育人效用有效發揮的關鍵。課程實施過程中,通過采用開放和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來打破教師的“一言堂”,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個性見解,將思政教育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外化行為習慣。
課程思政的建設需要校內外系統緊密配合,攜手育人,打造資源共享的新模式。一是要形成校內育人合力,校內各部門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銜接,構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的工作質量體系;二是建立校內外融合機制,適當挖掘本地文化資源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并編寫配套教材,通過完善課程體系來推動課程思政的建設。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課程思政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短期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但課程思政是長遠工程、百年大計[7],只要在明確課程思政內涵的基礎上堅持各要素協同育人,就能實現“課程”與“思政”的深度融合,從而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