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蓮
(吉林省通化市通鋼一中 吉林通化 134003)
高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奠定學生未來從業方向的關鍵時期。提高成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教學重點,也是教師教學的研究所在。于語文教學而言,注重詩歌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成績,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從開展詩歌教學的必要性展開分析,研究語文學習中提高詩歌教學效果的策略,在保證教學開展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縱觀高考試卷,語文卷子可以分為古漢語閱讀、現代漢語閱讀以及作文等模塊。詩歌多以古漢語閱讀出現,雖然分數占比較小,卻是成績提升的重點。而且因為詩歌的言語敘述與當下有所不同,很多學生在詩詞學習中不得要領,經常出現詩歌賞析失分的情況,導致了學生語文試卷取得高分難。為此,加強詩歌教育,對于提高學生整體語文成績意義重大。通過學習,學生掌握技巧性的解題方法,拓展自己的相關積累。長此以往,在學生自身內部自成體系。學生在高考中如魚得水,成績獲得飛速提升。
縱觀高中語文學習的詩歌,包含古漢語詩詞和現代的散文詩。通過誦讀可以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筑牢學生文化根基。首先詩歌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審美。例如,學習李清照的詩歌時會體會她的淡淡愁思;在學習李白的詩歌時會感覺到他品質的豪邁;在范仲淹的詩詞下傾聽的都是憂國憂民的深思。每一筆的對仗都是靈魂的吶喊,每一次的品讀都會讓學生的審美能力被培養出來。同時,詩歌是舊時文化的代名詞,在學習中能窺探到曾經的社會發展與生命軌跡。例如在“登高”中“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短短14個字,就能窺探到朝代的衰敗與國運和自身命運的艱難。學生在詩詞的學習中接受了中華上下5000年文化的熏陶,自身的文化素養被有效培育,讓人文精神貫穿于學生發展中,意義重大[1]。
作為一種文學形式,詩歌雖然讀起來對仗工整,文辭優美。但是對于學生學習而言經常是不得要領的。因此想要提高課堂詩歌的教學效果,應該從教師層面著手,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激發學生詩歌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交流極強的課堂氛圍中進行詩歌的解讀與分析。
首先,教師要設置完善的教學計劃,達到啟發與引導并存。在高中的詩歌學習中,不僅涉及寫作手法,還涉及意象的探究。因此,對于學生學習而言,經常是不得要領無法深入的。這時就需要教師提前準備好教學計劃,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分析詩歌,探索脈絡。例如在學習《再別康橋》時,教師應該從寫作手法,引導學生分析寫作意境與作者情緒寄托。如“金柳”是比喻的手法,寄托了自己的依戀之情。通過教師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層層探索中,發掘意境之美,豐富學生認知。
其次,教師要作用多重教學方法,將探索主動權還給學生。一節好的詩詞鑒賞課教師絕對不是課程的主人,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同一起點,一起交流討論、深入探究的。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教師還要注重適當教法的引用,打開學生詩歌學習的大門。例如在學習李清照的詩詞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播放《聲聲慢》的音樂新編,通過音樂將學生帶入到課堂中來。然后教師采取小組探究的方法,讓學生思考這首詞的寫作手法,運用疊詞的深刻含義和背后的思想感情。最后教師給予學生指導。多種教法的引入,促進了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激發了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
對于學生詩歌學習而言,教師只是引導者,想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還應該從學生層面著手,在滲透解題技巧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形成詩歌解讀能力。具體針對古詩詞學習而言。
作為高考語文的重點考察方向,古詩詞分數占比高,丟分大。因此注重解題技巧教學非常重要。教師要在課堂之上養成學生積累與分析的能力。首先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教師應該先讓學生形成整體的宏觀認識,然后再開展細節分析。例如,做題時從問題著手,了解問題的具體描述。然后再文中聯系固定選段,進行字或者是句的整體分析。這種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有助于學生明確句和詞的具體含義,達到翻譯流暢化、正確化得效果。然后平時教師還要注重學生實詞積累的引導。在古代漢語中,每一個字或者詞語都有著不同的翻譯,也與當下漢語存在差異,經常出現倒裝或者是一詞多義的情況。這時教師注重學生實詞的積累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強調實詞的具體含義,多層次的展開應用分析。然后讓學生將分析結果記在腦子中,促進后續教學的順利推進。技巧講解與日常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對于詩歌整體有更好的把握[2]。
對于學生而言,單一的講解只能促進學生的分析能力與識記能力,想要更好的激發學生詩歌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通過活動的拓展以及課外的延伸,引導學生由內而外的形成詩歌學習的動力。
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多多閱讀詩歌,從興趣著手,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例如在學習完詩經《氓》之后,很多女孩子的少女心理被調動出來,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閑暇時閱讀其他篇章。學生可能會在《風雨》中理解“既見君子,云胡不喜”的深刻含義,也能在《子衿》中領略女子的情思。學生通過課外的閱讀,對自身的文化底蘊獲得了豐富,通過相關的閱讀獲得積累,也有利于后續作文的書寫。
當然,教師還可以通過一定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詩歌學習熱情。例如在學習完《雨巷》后,教師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朗讀與繪畫比賽。學生在作品的朗讀中逐漸領略辭藻的優美以及作者筆下寄予的思緒,在繪畫中畫出自己心目中的雨巷。然后給予點評,提高學生的課堂活躍程度。這種課外活動的拓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助于拉近學生與詩歌之間的距離,豐富學生內在的審美能力。學生在畫面的重構中,仿佛置身于曾經的那個雨巷,平填自身的體驗感。
高中階段的詩歌學習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師應該注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注重技巧的講解與日常積累。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詩歌,構建內在學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