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春蘭
(重慶市武隆區第二實驗小學 重慶武隆 408509)
身為中華兒女,在漢語作為母語的背景下,大多數學生會認為數學題里的文字極其簡單,沒有高標準的閱讀必要性??墒菓妙}的出錯率和空題率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學生理解不了題意。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認知、數學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形成終身數學學習觀。下面,我們將詳細闡述如何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閱讀并不只限語文學科,各學科皆有自己的語言。數學閱讀,即是用數學語言對數學問題或相關資料,用數學的思維進行探究和理解,從而有效解決數學問題,內化數學思想方法和文化所開展的學習活動。小學數學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對教材或習題材料進行認讀和感知,孩子們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對閱讀所獲得的信息與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進行融合,創造性形成新的認知,進而豐富學生的數學語言,提升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邏輯、抽象和探究思維能力,切實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1]。
由于數學學科有抽象性的特點,決定了它在教材內容設置上比其他學科具備了更多的理論性東西,眾多的推理和公式演化過程,成為數學教師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又或多或少地導致了他們在學習這些繁雜而抽象的數學知識時,必然會產生生疏感和接受知識的困惑感、迷茫感。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這些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想辦法激發小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有限,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新課時,應首先帶領和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設置的知識內容,讓學生逐字逐句至少閱讀三遍教材內容。這一環節,雖然看似占用了課堂的一部分時間,但對后面教師講解更加抽象的知識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在學生閱讀完畢后,教師不要馬上提問題,而是要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自己提出問題,教師再根據學生的疑問來創設情境,把枯燥抽象的數學語言淺顯化、生活化,讓學生由疑生趣、由趣好知,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探索能力,讓數學閱讀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好習慣和好方法[2]。
在傳授方法后,剩下的就是通過學生長時間的訓練來提升閱讀能力。最基礎的便是通過教材的閱讀,日常學習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接觸最多的便是教材,教師引導關鍵詞,學生便會發現隱含條件;在課后習題的練習中,教師僅需講解并提示較復雜的題目,對于關鍵信息或易錯點進行強調;在學生探究階段,教師要提供有研究性的題目給同學們,通過組織小組活動使學生自發探究,此階段能很大程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且得出結論后,記憶也更清楚,畢竟“實踐出真知”。例如,在《圓柱與圓錐》的教學中,就需要學生的認真閱讀,關于圓柱和圓錐的相同點、不同點以及之間的聯系,通讀課文,完全可以理解大體內容,再加上教師的稍加點撥,此階段的內容便牢牢掌握。在習題練習中,重要的是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同時結合對應的學習內容加以運用,解題思路清晰后,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啦。自主探究主要是在單元講解或課本講解結束后進行的,一般來說,針對的是知識的聯想、總結和提升,包括對以往知識的回顧和有聯系的知識點的串聯,這要求學生進行全面且細致地通讀教材,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和閱讀的方式。掌握方式技巧之后,學生解題會更輕松,主動性也會增強[3]。
(1)類比理順知識脈絡。個體認知結構的形成,需要自點到線,再到面,最后形成體,知識得以組塊,便于學生進行存儲和提取。為強化學生對于系統化數學知識的掌握,需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明確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性與一致性,通過類比同類知識進而強化認識結構的鞏固。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正確閱讀數學文本,積極進行思考,就知識脈絡加以理順,促進信息優化重組,進而更好地吸收內化。例如,在“比的基本性質”教學過程中,可將其與“商不變性質”“分數基本性質”等進行同化,引發學生深度思考,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鞏固。以數學閱讀能力為支持,學生得以抽象概括數學知識共同屬性,促進學生知識網絡的不斷完善,這就為學生數學知識水平的提升和應用能力的強化奠定良好的基礎。(2)遷移知識促進深度理解??茖W方法的運用往往能夠獲得理想的效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做好數學閱讀指導,促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與技巧,逐步增強學生數學閱讀能力。閱讀時對新舊、相關知識進行整合遷移,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所學習知識的內化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4]。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要結合數學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地閱讀教材,體會數學語言所傳遞的各種數學信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為形成終身數學學習觀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