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碧霞
(重慶市酉陽縣酉州中學 重慶酉陽 409800)
大量的班級管理實踐證明,一個班級的管理如果僅局限在班主任和幾名班干部之中,難以取得理想的班級管理效果,難以向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和成長的幫助。所以,班主任要嘗試運用自我管理模式,如此才能夠為學生和諧、融洽的班級管理氛圍,讓學生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收獲知識與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進而提高班級管理的質量。那么究竟該如何達成此種理想的班級管理境界呢?下面筆者將根據多年的班級管理經驗,對班級中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進行了具體介紹。
傳統的初中班級管理中,由于班主任存在包辦思想,使學生對班主任的依賴較強,在脫離班主任在社會中生活時,由于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一團糟,會影響學生個人的發展。而通過對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老師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我管理機會,讓學生受到充分的自我管理鍛煉,這將能夠為學生個人的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其中自我管理能力是每一個人立足于社會都需要具備的一項能力。初中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夠對自我的行為、自我的情緒等進行管理,并主動對社會之中的道德規范進行遵守,真正能夠適應社會,讓今后步入社會的發展更加順利。所以,初中班主任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十分必要。
新時代對創新人才的需求量較大,也只有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將來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通過對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大膽探究、質疑、獨立思考、發散思維的機會,很容易調動學生創新的欲望,并主動進入創新的學習和解決問題中。反之,如果班主任不對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行培養,仍讓學生被動接受管理,那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就會十分按部就班,毫無創新的機會,只會成為高分低能的學生。
在班主任占據主體地位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是管理者,學生是被管理者,兩者之間更多的是聽從的關系,班主任嚴厲的管理方式,抑制了學生自我意識的產生,學生即使有自己的創新想法,也不敢提出來,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另外,班主任班級管理的關鍵點在于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沒有關注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無法對應訓練時,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薄弱[1]。
家庭教育對孩子有終生的影響。部分家長工作很忙,缺少對孩子的教育,使孩子處于放養狀態,出現了各種不良的學習和生活行為。還有一部分家長只以成績評價孩子,不重視對孩子其他方面的培養,再過分關注成績的情況下,會讓初中生更加叛逆,產生極端行為。還有一部分家長十分溺愛孩子,使其嚴重缺乏自我意識。
在初中班級管理中,學生認可又完善班級制度的建立,是學生進入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徑。在制定班級制度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專門抽出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對班級管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在師生、生生的交流和討論中,制定出更加科學、全面的班級制度,讓學生在班級制度的言行規范中,主動進行自我管理。為了保持學生自我管理的行為,班主任還可以引入班級量化評分制度,圍繞學生的遵守紀律、勞動態度、學習能力、好人好事等方面的表現進行量化評分,這樣學生在加分和減分的過程中,及時對自我不良行為進行改進,逐漸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在每學期即將結束之時,班級中那些積分最高的學生,要給予語言以及物質獎勵,讓有聲有色的班風蔚然形成[2]。
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徹底從班主任指定優秀學生擔任班干部的錯誤思想中走出來,加強對每一位學生閃光點的挖掘和培養,使其成為班級的骨干,為其他同學做榜樣。在對班干部選擇的過程中,采取民主選評的方式,讓那些號召能力強、組織能力強的學生脫穎而出,成為大家認可的班干部,更好將班干部自我管理的榜樣作用發揮出來。
首先,注重學生的自我認識,由學生以自我觀察、分析和評價的方式,對自身的優缺點進行了解。其次,注重學生對自我情緒的管理,如成功時依然要謙遜,失敗時不能放棄,通過克制和自我調節情緒,保持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熱情。再次,注重學思意志品質的培養,也就是在自我目標的引導下,堅持不懈的努力,讓其越來越有自制力。最后,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讓學生越來越自立自強。
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實踐活動不可或缺,如可以從設計勞動活動、各種班級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等多方面入手,對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訓練,促使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初中班主任管理中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意義重大,老師要加強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從班級管理實情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班級管理模式進行不斷優化,促使學生將來更好學習和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