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娥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桂花崗小學 廣東廣州 510400)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小學體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積極展開道德教育,讓大家能夠熱愛體育,并擁有勝不驕敗不餒、刻苦堅持、競爭合作、尊重他人等意志品質。為了達到這樣的理想目標,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重視課堂實踐體驗,讓所有人都能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堅定的意志品質,為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新課改后,教育部門對小學體育教學提出明確規定[1-2],要求教師必須以培養學生自信心和自主性為基本目標,強化他們的意志品質,從而形成良好的體育精神,樹立合作、競爭、尊重等道德意識,從而掌握與他人交往的正確方法,以便未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因此全國小學體育教學都應以加快核心素養建設為教育重點,打造出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求并且可以促進小學生終身發展的體育教學課堂。在課上教師需要將運動能力、健康行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通過體能訓練以及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培訓,在學會體育運動知識與各項技能的同時也能堅定意志品質,從而形成健康的思想。在傳統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給予體育學科應有的重視,課上也只是講解理論知識與運動技巧,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體能訓練。為了改善教學現狀,更好地迎合時代發展需求以及新課改后的素質教育理念,教師需要尊重道德教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地位,積極對授課方法進行改革,努力融入各項德育元素,讓學生具備分辨善惡是非的能力。同時也能從根本上防止不良思想的產生,以此來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的全能型人才。
課堂教學是教師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教師需要對其合理利用,首先必須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想要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必須在課前對授課計劃進行精心設計,這也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師一定要用最嚴謹、認真的態度備課,為學生營造出舒適的學習氛圍并且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因為體育學科的特殊性,所以教師的備課方法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首先需要熟悉教材,明確教學思路,同時也要分清主次,對重要的運動技巧進行反復訓練,同時還要設置拓展活動,讓同學們可以學以致用。最重要一點是,在正式授課之前教師需要對教學場地進行反復檢查,為學生的安全提供保障,同時還要仔細檢查每一個運動器械,這也是老師為學生提供體育以及道德教學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依據。
國家教育部門要求現實中的小學體育課程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也對教材內容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因此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從中找出能夠體現道德思想的知識點,并將其合理拓展,以此制定出能夠展開有效德育的授課方案,發揮出體育學科的思想性,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現階段體育學科大部分的教學內容都具備道德教育的功能,所以教師可以自由在理論知識講解或是實踐活動中融入道德理念,以此幫助同學們增強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形成堅定的意志品質,達到德育的基本目的。此外教師還要對班內學生的個性特征有充分的了解,分析他們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日常生活習慣,做到因材施教,進而對道德因素進行深度挖掘,保證同學們健康成長。
課堂之所以被稱為課堂,是因為其對教師和學生都有一定的約束[3],也就是所謂的課堂常規,這些制度能夠幫助教師進行有效教學,也能強化思想品德教育,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在課堂常規之下,強調每名同學在課上的平等地位,同時也是在要求教師一視同仁,不被成績等外在因素影響,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制定有針對性的授課計劃,保證每名同學的學習質量都能有所提高。
同時課堂常規也對學生進行了全方位的約束,例如要求大家準時集合,以此保證考勤的有效性,還在上下課禮節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讓同學們必須尊重教師、團結同學,形成集體榮譽感,從而提升意志品質。同時還必須要求課上著裝具有統一性,以此體現出體育精神。此外學生還必須嚴格遵守課堂紀律,這樣一來課堂變得更加有秩序,教師的授課思路更加清晰,學生也能形成熱愛班集體、服從組織安排、講文明懂禮貌的優良品質,真正在體育課堂中實現道德的教育。
所以教師一定要在班級內及時制定課堂常規,也要對其進行積極宣傳,做到嚴格執行、嚴格訓練和嚴格監督,還要做到獎罰分明,不徇私、不摻雜主觀情感。對有優異表現、能展現出積極思想的同學及時表揚,而對那些違反常規的同學除按規定懲罰外還要進行思想疏導,用這樣的方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為他們提供最及時、有效的幫助,進而增強他們的規則意識,也能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自信,從根本上提升教學質量。與此同時教師也不能將自身特殊化,做到師生平等,也要嚴格執行各項課堂常規,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在對班內學生提出各類要求之前先要保證自己可以按規辦事,準時上下課、課上不分心,和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用自身為同學們舉例,在教師的直接影響下,所有人的道德意識都會不斷強化,實現德育目標。例如一般情況下體育課堂都要求學生穿運動服訓練、課上集中注意力、不遲到早退,那么教師為了讓學生將各項常規都執行到位,必須對自己嚴格約束,著運動裝授課、將手機調至靜音狀態,同時還要親身參與到集體活動中,通過實踐提升教學質量。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接受了基礎教育,同時也熟悉了校園生活,但是因為年紀小心智還不夠成熟,考慮事情不會變通,因此經常會犯一些原則上的錯誤[4-5],此時需要教師的教學內容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用自身的力量為學生傳達情感。小學生普遍喜歡模仿,在家庭中他們通過觀察、模仿父母學會基本的生活方法,在學校中也通過模仿教師學習各類知識。因此體育教師需要合理利用這一特點,在課上發揮出榜樣的力量,在潛移默化中對他們的思想進行熏陶,也對他們的言行舉止進行約束。教師要明白一個道理,對于體育學科而言“身教”對學生的影響要比“言傳”更大,也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教師想要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教育必須提升自身的修養,發揮出榜樣的力量,具體表現為日常工作中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紀律,讓個人的品質得到全方面的完善。同時也要落實“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從專業角度提升自身的實力,學生在日常觀察教師言行舉止的過程中會無意識地進行模仿。在此期間大家的道德意識會被激發,在潛移默化中控制自己的行為,遇到困難時也不輕易言棄,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認真履行自己的各項職責,控制不良情緒,展示出良好的體育精神和思想道德意識。
例如在學習“集體體操”時,教師必須為大家做出完整的示范,在分組練習的過程中也要全程參與,和同學們的動作要保持一致,身體力行地為大家傳遞集體主義精神。同時也要積極和同學們配合,強調認真負責的重要性,這樣一來在老師的直接影響下,同學們能夠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也能形成集體榮譽感,真正做到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體育是一門以戶外運動為主的學科,因此與其他科目相比課堂上意外偶發的頻率會更高,所以教師一定要具備處理偶發事件的能力。如果課上走向與課前計劃有所偏差,教師必須要在第一時間根據現場情況對教學思路進行相應的調整,能夠做到因勢利導,自然地應對各類現場變動,這樣一來原本對教學效率產生不良影響的偶發事件能夠被合理利用,及時轉變成課堂的生成性資源。例如在進行四年級籃球活動時,因為需要同學們一直處于運動狀態,同時還因為比賽而產生競爭意識,所以在活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同學之間的爭吵或是碰撞、擦傷、關節扭傷、低血糖等受傷情況。教師要時刻保持冷靜的態度,如果是同學之間發生小摩擦,要在了解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分析雙方的問題,并且強調“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精神,讓大家能夠良性競爭,避免不良情緒的產生。這樣一來既能解決問題又能對全班同學進行思想教育,維持了正常的課堂秩序,避免以后再發生類似的情況。如果是身體受傷,教師也要掌握基礎的急救知識,第一時間為大家處理傷口,同時強調做事不要急躁,要懂得趨利避害,保證自身不受到傷害。
無論面對什么突發情況,教師都必須展現出專業素養,時刻保持冷靜,排查課內的不安全因素,用突發事件舉例,教授學生正確的處理方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加深同學們對運動知識的了解,強化他們的體育技能,能夠強化學科的核心素養。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偶發事件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讓他們在同伴遇到困難時能及時伸出援手,同時還能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通過學習偶發事件處理方法,小學生能夠將體育道德轉變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
在教學過后教師需要對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進行分析判斷,具體可以根據大家在課上的表現進行全方位的衡量。例如他們是否能夠在實踐活動中積極與其他伙伴合作、在比賽時是否具備良性的競爭意識以及能否對老師、裁判和同學始終保持尊重的態度等,通過這些行為判斷該名學生是否具備團結合作、積極進取、勇敢堅強以及頑強拼搏的精神。而在詳細分析后必須對每個人都進行針對性評價,在評價過程中需要考慮到三方面因素:學生的成長環境、課上學習態度以及個人生活習慣。從這三方面出發給出客觀的評價,這一做法有以下兩大目的:其一讓同學們能產生正確的自我認知,明確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并且為未來的學習制定相應計劃;其二是進行道德教育,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無意識地強調了各項品質在學習以及生活中的重要性。同學們接收到信息后也能馬上注重自身道德品質的發展,改變自己的習慣化行為,能夠融入到集體中,也會主動和他人合作,幫助和愛護身邊的同學。同時還會提升自我規劃意識,講文明懂禮貌,在與伙伴交流的過程中能夠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采取尊重的態度,積極參與討論,也能樂于接受他人對自己的批評和指導,真正實現自我提升,展現出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營造出融洽的課堂氣氛,展現積極的團隊合作精神。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體育教師而言,道德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因為體育課堂需要在相應的教學情境中進行,因此教師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以及運動的性質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深度挖掘教材內容,尋找隱藏的德育知識,用具有特殊性質的標準和規范對小學生進行引導,從而構建出一個以核心素養為教育重點的教學體系,必須要做到“以生為本”,尊重個體差異,以平等的方式傳達體育精神。同時還要對教學模式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革,在課堂中自然地滲透道德思想,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堅定的意志品質,實現小學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