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沁
(張浦鎮周巷小學 江蘇昆山 215321)
小學德育教育是一個長期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小學德育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三者之間要經常溝通、形成合力,集中三者的優勢力量來共同促進兒童的德育發展。三者之間各有作用,一個都不能缺少,因此,一個好的小學德育模式必須是“三位一體”的。
小學德育教育對兒童未來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推進作用。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五個方面為核心,并圍繞此核心對兒童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和常識教育,幫助培育學生做一個文明和有道德的人。從具體意義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保障基礎教育能夠有效實施,讓小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朝著正確方向發展;二是增強小學生抵制錯誤觀念的能力,引導小學生積極健康成長;三是能夠使得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1]。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新的思維理念也在小學校園當中得到了推廣和應用,這就使得以往只注重智育教育的情況得到了明顯改善,德育工作得到了重視。目前,很多小學的德育教育活動非常豐富,德育教育正在不斷發展。
與此同時,小學德育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德育教育的針對性不夠,德育形式相對單一和評價模式不夠合理。具體來看,在小學的不同年級,德育目標也應當有所不同,但有些小學忽視了這個情況,忽略了三四年級這個關鍵時期,而是對各個年級都采取同樣的德育教育;在德育形式方面,一些小學仍然以“高大上”為唯一目標,大搞形式主義,完全不考慮這一階段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尚有不足,使得學生對學校或班級的宣傳口號不能深刻體會,學生大量接受抽象內容,無法切身體會其中的情感活動,學生的感悟和認知水平也就難以提高了;從評價模式來看,德育教育效果的評價模式仍不夠合理,德育教育并非通過一場考試就能評判出效果。因此,當前的小學德育教育模式還存在著較大的改進空間。
早在21 世紀初,黨中央國務院的文件就已指出,學校、家庭和社會要互相溝通,積極配合共同開創素質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因此,現階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小學德育模式,是小學教育當中所急需的。想要發揮小學德育教育的最佳效果,就必須讓這三者相互合作、調動三方的優勢力量參與其中,以實現三位一體的小學德育模式建設。
小學德育教育并非只是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授課,更多的時候,它應當是一些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德育要及時地為學生提供品德教育和自我教育,德育也不單單只是學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會德育在其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單憑教育者的講授和學生的被動接受是不夠的,還必須要進行引導,讓學生主動養成良好的品質習慣。從效果來看,德育實際上也是一個共同提高的過程,不僅學生的思想道德提高了,而且教育者也得到了教育,也進一步升華了情操。
一切具體工作都是朝著既定目標行動的,“三位一體”小學德育模式的目標,就是所有的參與者通過進行德育活動而達到預期效果。這個目標具體來看,應當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達成共識,轉變傳統觀念,家長和社會成員不再認為德育教育只是學校的任務,而是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小學德育教育當中,共同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各方之間積極溝通合作,將每一方的優勢都得到充分的發揮;第二,德育模式中的所有成員都做到以誠相待和互相學習進步,各方之間各司其職,力爭在愉快合作的前提下開展工作;第三,最大程度地調集教育方和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識,積極主動參加德育活動,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規范和德育理論。
要增強小學德育體系建設,可以考慮根據實際情況建設一個德育網絡,小學可以指派一名副校長兼管德育教育,下面分設各年級的領導,以及學生會這類學生自治組織,來逐級深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同時,學校可通過家長委員會和社區教育委員會,調動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到德育教育中來,促進學校與家庭、社會的融合與互動,形成一個整體化的德育網絡。目前,這種模式在山東濰坊的昌樂實驗小學業已得到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學校教育方法的創新
學生在小學階段所學習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理論,都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起著重要影響,由于學生主要的學習生活都在學校內進行,因此,學校德育是三位一體德育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環,對學生的德育培養任務也最為艱巨。通常來說,小學階段的學生都活潑好動并且具有強烈好奇心,這就需要學校在德育教育當中,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創新德育教育方法,讓德育教育深入學生心中。具體來看,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第一,要通過課堂教育,讓學生對道德規范有所了解,再與德育活動相結合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當然,這并不能只依賴思想品德這一門課程的教育,必須改變傳統的各學科各自為戰的局面,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當中去,在思想品德課程中也要注重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要加強教師隊伍的道德建設,打造一支優秀的小學德育教師隊伍,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重要影響,因此要從師德方面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以優秀的品質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第三,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建立有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在校園文化的長期熏陶下,主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首先要以法制建設為基礎,引導學生規范言行,讓學生知道哪些事情不應該做,其次,可以在一些重要的紀念日開展活動,讓學生對中國歷史和歷史上的名人有所了解,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并學習歷史名人的優良品格,最后,還可以通過開展學校社團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團隊合作意識,促進道德情操的培養[2]。
2.學校與家庭的互動
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對孩子們的成長也起著重要作用,家長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思想道德水準,為此,學校與家庭之間的互動也不可或缺。具體來看,學校和家庭的互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是召開家長會,家長會是一種最常見的家校聯系方式,可迅速將家長和教師連接起來。學校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為了照顧家長的工作需要,每學期2 次為宜。同時,為了加強德育教育,班主任一定不能把家長會變成成績報告大會甚至是批評大會,而是要多講孩子們的優點,并且給家長們發言的時間,探討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改正措施,讓家長們樂于參與學校所舉辦的家長會,并為學校德育工作積極獻策。二是,建立家校信息互動平臺,通過QQ 和微信等,建立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即時溝通,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建設網站和論壇,進一步促進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與反饋。三是,成立家長委員會,改變以往家長會和家長學校當中“教師一人講,家長臺下聽”的說教模式,而是讓家長之間也能互相溝通,相互交流先進經驗,解決一些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短板[3]。
3.學校與社會的互動
社會是落實小學生德育教育的環境,人不可能脫離社會,小學生也需要多與社會交流溝通,因此,學校在德育教育當中應當加強與社會部門的配合,并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校與社會互動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進行:第一,為了豐富校內課堂,學校可以聘請一些社會上有名望的人士擔任輔導員,講解一些學生平時學不到的課外知識;第二,學校要與有關部門相互配合,對學校周邊環境進行整治,當前,學校附近往往存在著一些無資質的小商、小販和不適合小學生進入的娛樂場所,這些需要學校和市場監管部門等有關部門積極溝通,讓有關部門嚴加管理,從而使得小學生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下成長,學校也應當與消防、交警和公安系統合作,對學生加強安全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防范意識。
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是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的必要環境,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小學德育教育也需要三者互相配合而形成“三位一體”的小學德育教育模式,要以學校德育為主題,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依托,打造新時期小學德育教育工作“三位一體”的新模式,共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并提高小學生的道德修養。要促進這種新的小學德育教育模式的推廣應用,構建“三位一體”的小學德育教育網絡也已經是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