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君
(江蘇省昆山高新區西塘實驗小學 江蘇昆山 215300)
文言文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的象征,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珍貴遺產。部編版教材落地之后,要求語文學習需要回歸人文性、加強閱讀量、增加傳統文化學習。據統計,部編版小學語文12 冊教材共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 篇左右,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而小學語文教材選入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語言精練,適合兒童閱讀,因此又被稱為“小古文”。
放眼一線課堂,小學語文古文教學存在不少問題。第一,過于重視古文字詞、語法的學習。將一篇篇文質優美、富有情趣的小古文切割成了細碎枯燥的字詞句,對小學生要求“字字落實”“句句清晰”,消磨了孩子對古文的興趣。第二,古文教學模式單一化。許多語文老師常常按照詩詞教學的方法教小古文,對古文認識存在誤區,未認識到小古文教學價值的獨特性,課堂設計單一、古板。
那么在古文教學中,如何將語文核心素養落到實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呢?下面以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一課為例進行說明。
“語文教學的問題歸根到底是‘趣’的問題,只有引導學生尋回學習的興趣、樂趣、情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語文教育‘少、慢、差、費’的老問題。”[1]對于初次接觸文言文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對小古文帶有先天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抓住小古文學習的“趣”,其實課堂就成功了一半。教師在課堂上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手段,優化教學設計,著力突出小古文的趣味性特點。
一老師在導入《楊氏之子》時是這樣設計的:
(出示資料介紹)
吾,姓李,名向陽,江蘇連云港人也。善詩文,喜交天下豪杰。個頭不高,然瀟灑英俊,風華絕代。逢此佳期,作課答寶地,與君共習語文,望諸君多多關照。
師:誰愿意讀一讀?(生讀)
師:嗯,讀得不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聽我介紹哈!(師讀)
師:同學們,聽完我的介紹,你知道了什么?誰來說一說?(生說)
師:你們有沒有發現,我的這個自我介紹跟平時你們的介紹有什么不同?
生:您用的是小古文。
師:對,你們看,用小古文的方式介紹自己是不是很特別?而且還有一種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課堂上,該老師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語文素養,自編一則自我介紹的小古文,既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也拉近了學生與古文的距離。課堂上笑聲不斷,為接下來的學習營造了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
聯系生活創設情境,師生之間進行平等的對話,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讓他們感受到古文的表達妙處。筆者在導入《楊氏之子》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橋段:
師:文言文雖然是古代的書面語言,在現代生活中也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看看這些店名,誰開的?(課件出示:尹氏湯包、李氏鍋貼)
生:一個姓尹的人開的湯包店,一個姓李的人開的鍋貼店。
師:聽聽這些歌名,唱的是什么?(課件出示:長江之歌北國之春)
生:長江、北國的春天。
師:那么,課題“楊氏之子”,你明白講的是什么了嗎?
生:講的是古代一個姓楊人家的兒子的故事。
師:(教師隨機指學生)所以你是×氏之子,女孩子你是×氏之女,難度升級,你的媽媽可以怎么稱呼?你的爸爸呢?
這樣的設計將生活中的文言色彩引入課堂,挖掘古文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內容,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也在細節設計中得以訓練。蔡元培先生曾說:“我們教書,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樣,注滿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讀書的興味。”教師在課堂上要著力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創設古文與生活的貼近點,讓古文教學走進學生的心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小古文語言短小精悍,富有節奏感,適合誦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只有通過反復誦讀品味,以讀促悟,才能形成文言語感,體會文言的精妙與韻味。
小古文的讀不同于現代文的讀,它更需要注重停頓、斷句,讀出節奏,讀出韻律。小古文的讀與現代文的讀也有類似的地方,他們同樣都能夠讀出情感,讀出畫面。但是,這對初步接觸古文的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教師的示范則顯得尤為重要。
師:我有個小問題,孔君平說:“此是君家果。”是逗小孩子玩呢?還是挖苦諷刺?楊氏子又是怎么回答的,他的表情又是怎樣的?聽老師讀,注意看老師的表情神態。(師示范)
師:誰來說說,孔君平是逗小孩子玩呢?還是挖苦諷刺?
生:逗小孩子玩。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你讀書的表情。
師:對,笑嘻嘻的。那楊氏子呢?
生:也是笑嘻嘻的。
師:你看,讀懂人物的表情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去讀書。細心的你,有沒有聽出來,我在讀“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時候,語速是怎樣的?
生:很快。
師:為什么?你是從哪個詞語體會出來的?
生:應聲。
師:“應聲”是什么意思?
生:不假思索,沒有猶豫,話音剛落就脫口而出。
師:你看,通過語速的變化也能讀好課文。誰能讀好兩人的對話,試一試?同桌兩人可以配合演一演,注意要帶上表情,加上一定的動作。
在以上教學中,學生已經能夠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教師在此基礎上通過示范朗讀讓孩子關注讀書的表情、語速、動作,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帶領學生把小古文讀出味道,讀出情趣。讓誦讀真正成為眼、耳、口、心多重感官并重的一個過程。這樣的教學,寓教于樂,趣味盎然,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愛上小古文。
在古文教學中,僅僅讓學生粗淺簡單地理解詞語的意思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挖掘關聯整篇文章、涉及整個故事內涵的關鍵詞語,促使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故事,體味內涵,把握古文中人物性格,感受語言表達情趣。
在教學《楊氏之子》時,筆者抓住“甚聰慧”三個字提出一個主問題:你從哪里讀出楊氏之子很聰明?學生通過理解“應聲”即不假思索地回答體會到楊氏之子反應很快,接著又從楊氏之子聽懂了言外之意,也用姓氏反駁孔君體會到他“會說”“會聽”。然后教師適時又給出“惠”字的另一層意思:柔和、溫順、懂禮,同時提問:我們還能從哪里看出來這個孩子不僅很聰明,而且知書達理呢?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關注到了“未嘗”二字,體會到楊氏之子用詞的委婉,既不動聲色地反駁了對方,又不讓對方難看,十分有教養。
這樣的古文教學,帶領學生逐字逐句、細細品味,從而實現語言理解的具體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張傳宗教授說:“進行讀寫聽說的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務,文學教育是它的特有任務,知識傳授是它的必要任務。思想教育、文學教育和知識傳授都是以讀寫聽說的語言教學為基礎和核心來進行的。因此可以歸納為:語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和核心。”[2]古文教學,就應以吟詠誦讀為抓手,緊扣關鍵詞句,感受小古文獨有的“美”“情”“理”“趣”。
古文惜墨如金、字字珠璣的精煉表述,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雖然執教小古文并未期望每位學生都能學會創作,但是教師可以挖掘每一篇文章的語言點,給學生創設情境,嘗試進行寫作。
比如有一位老師在教學《楊氏之子》時,由“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進行遷移:假如一位姓毛的男子拜訪,楊氏之子會如何回答呢?學生回答精彩紛呈:“未聞毛豆是君子家豆”“未聞毛筆是夫子家筆”……
當然,遷移拓展不僅限于詞句的模仿創作,教師也可由文本延伸,或想象、描述情境,或續寫、新編故事,引導學生深入感受文章敘說的故事、刻畫的人物、描繪的畫面、蘊含的情感。
筆者在教學《楊氏之子》時是這樣設計的:
師:下面我們把這篇小古文改寫成一篇記敘文。同學們,小古文“言有盡,意無窮”,文中只寫了人物的語言、動作,要想把人物形象寫豐滿,還需要寫些什么呢?
生:外貌、神態、心理……
師:對,這個孩子長什么樣?兩人對話時,神態是怎樣的?心里又在想什么?必要時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請你靜下心來思考,然后開始寫。
上述設計,學生通過想象畫面、揣摩人物的內心想法,進一步體會了楊氏之子的思維過程,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的言語實踐,緊扣語文要素,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力,提升了語文素養。
小學階段是孩子學習文言文的啟蒙時期,教學中教師要基于語文核心要素盡可能地挖掘小古文的言語實踐點,激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使他們領略文言文的魅力與智慧,提升學生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各方面的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