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 夏
(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蘇州灣實驗小學 江蘇蘇州 215200)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把握課堂內容和引導問題的難度和深度;從講練策略上,如何讓學生學會他們原本不懂的知識,而不是把他們輕易能自學的內容教授給他們;如何通過問題刺激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幫助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用自己的邏輯能力找出答案呢?通過對其他優秀課堂的觀摩和教育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相對來說,美術課本中的文字素材是比較少的,大量的是圖例,這些材料看似有限,但它不僅包含著專業知識也順應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讀懂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教案編寫、教學計劃制訂的基礎,教師通過自己研讀、教研探討來預設教學目標,預設學生應該收獲哪些知識,習得哪些技法,這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礎。只有讀懂教材,預設目標才能更好地將教學知識點放到整體的美術知識體系中去認識,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研究,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中的重難點。
深挖教材讓課堂內容更加充實嚴謹,更能把握住課堂的核心內容。新課改后,美術教材的內容和角度更加貼近生活,學生的知識面和反應能力也會參差不齊,如何避免課堂上只是重復了學生已有的常識或認知呢,這就需要教師在精心預設的基礎上,做好各種可能的充分準備,拓展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深挖課程的重難點、成長點。美術課上不僅局限于某個東西是什么,它的形狀、顏色、如何畫,更要從它的來歷、特性、種類、藝術性等方面引導學生去探究。如一年級上冊的《有趣的勺子》一課中,我用圖片連線的形式,讓學生觀察了兩個有細微差別的湯碗,應該對應哪個勺子。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左邊的湯碗上有表示熱氣的線條,而右邊的沒有。這就引起他們思考辨別瓷勺和不銹鋼勺哪一個適合放在熱湯里,為什么適合。以此引出金屬導熱、瓷器不導熱的原理,拓展生活常識,豐富他們對勺子的認識。
美術教材中經常會有大量開放性、啟發性的問題,如“你發現了什么?你還能想出更好的制作方法嗎?”這種“留白”讓師生的在課堂互動中去探究更多的方法和答案,它可以促成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有一定自由的探索空間,這種“隨機的動態生成”是預設的超越和發展。美術和藝術沒有對錯、沒有唯一的標準,教師也正是要合理科學地把握好這部分極具教學活力和教育價值的“留白”,將預設和生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美術核心素養。
教師在講練策略上,要精講、精練,對教學內容和問題的設置時,要講重點、有目的性、層次性、遞進性、探究性等。根據班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知識的水平差異,看到班級中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階梯型的設置課程問題難度,讓學生有種游戲“打怪升級”般的感覺。而且要讓學生能從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再到創造美,所以教師要實現讓學生以興趣出發,進一步了解知識、技能,再引導啟發學生,挖掘他們自身的美術潛能,最后讓學生自主地利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創想出符合課程要求的作品。
如在三年級上冊《身邊的設計藝術》中,圖片展示了兩組豐富雜亂的超市貨架,問題1:你能把貨物按照“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擺整齊嗎?問題清晰簡單,同學們都能很快完成。
問題2:如果你要買一個書包,你會選擇哪一個?為什么?這個開放性問題,讓學生除了主觀喜好的顏色、形狀,還需要從材料、用途、價格等方面去參考,這時候學生的回答都很具體。
問題3:比如“款式好”代表著你喜歡它的顏色、外形,“顏色”“外形”就是設計的元素。你能從大家剛才說的理由中概括出哪些設計元素呢?學生回答出價格、用途、材料等。這是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的過程,學生不斷的深入思考,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這樣比教師直接照本宣科地把設計要素告訴他們要令他們記憶深刻得多。
問題刺激的方式多種多樣,表現為創境與設疑。我們不是簡單地讓孩子去回答出他已經了然于胸的問題,或者是他目前的理解能力、邏輯能力無法順利解決的問題,而是通過創立情境、組織大量不同的刺激要素,讓他們絞盡腦汁地思考之后能夠領悟、學習到方法!就像小朋友在蘋果樹下想摘蘋果,觸手可及的蘋果會讓孩子覺得毫無興趣,就算摘到也沒有挑戰感和滿足感;而如果是一棵參天大樹,孩子們就會“望洋興嘆”,根本不會有嘗試的欲望;蘋果只有生長在需要他努力地伸長胳膊、盡力地踮起腳尖,甚至蹦一蹦的高度,才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征服欲,也會讓他們摘到后倍感珍貴!而教師就是在旁邊不斷引導他們、鼓勵他們、用各種方式給他們加油打氣、點撥方法的人。
如三年級上冊的《對印版畫》一課中,學生看了蝴蝶翅膀、水面倒影等圖片示例,快速直觀地理解了對稱和重復的概念。而版畫是較為獨特復雜的,如果只有圖片和文字,學生理解得就會比較單薄,所以我以視頻演示刺激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對印版畫操作的小視頻。通過設疑讓學生燃起探索和求知的熱情。
問題1:在制作對印版畫的時候,我們需要幾張紙,在哪張紙上繪畫,為什么?學生快速回答出:需要兩張紙,在底下那張紙上畫,因為底下的紙畫起來比較穩定,方便操作。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小學階段的版畫課程系統多樣,如果這次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版畫,對于本節課和之后的課程都很利,所以我又提出拔高性問題:你認為兩張紙中哪個是“版”哪個是“畫”,為什么?
這時候同學們的答案就出現了明顯的差異,有的同學認為“底下的是畫,因為是直接畫在下面的紙上的。”有的同學認為“底下的是版,因為底下的那張紙一直沒有動,像底板一樣。”有理有據,看得出學生是在辯證思考的。我在旁邊提醒“在設計衣服的時候有打版的說法,在印制人民幣的過程中有膠印底版,在以前用交卷沖洗照片的時候也有底片,想想這些物體之間有什么聯系呢?”學生通過語言刺激和類比找到了其中的規律,“‘底’就像是一個源頭,其他的都是根據這個復制出來的,所以底下這個不動的才是版,印出來的是畫!”學生通過這個拔高的問題,不僅說出了正確的答案,還能講出理由,這樣是真正地學懂了“對印版畫”的概念,就能更好地舉一反三去運用。
所以學生在剛開始回答時思考會過于簡單和含糊,這時候教師不能為了繼續推進課程而直接告訴答案,而是應該反復深究,一步步引導學生“踮踮腳”更加完善、深度的再思考,最終得到一個比較成熟全面的答案!學生們也更能在這個過程中把知識融會貫通,通過自己的思考,鍛煉了言語智能。
當然拔高不是一味地設置高難度的問題來為難學生,教師也不是以拔高教學要求、加快教學進度、增加課程容量為目的地上課,而是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鍛煉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只有提前把重難點熟悉于胸,有的放矢地教學,才能避免淺顯無意義的一問一答,提升課堂的效率。
薛法根校長說過“學生已經懂的不需教,學生能自己學懂的不必教,教了學生也不懂的暫不教”。學生由于受到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的制約,對新知識的理解學習還是要依賴老師的引導提問,所以在有效課堂教育中,教師的角色要以引導幫助、尊重贊美學生為主,在課下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和預設,把課本中的知識理解透徹,用優化的知識結構、過硬的教育能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科學合理的遞進性、拔高性的課程問題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學習內容,形成自主思考的審美能力和邏輯思維,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