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軍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來龍中心小學 江蘇宿遷 223851)
小學時期是學生們第一次接觸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的基礎時期,但是小學時期也是培養他們三觀的重要時期。小學時期的學生可塑性極強,因為他們的思想觀念還沒有成熟,這個時候只要他們接受了什么樣的教育教學以后很大可能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所以在小學時期就向學生們教授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這樣做不僅能很好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觀念,還能夠很好地促進他們的全方面發展。基于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標準在不斷地改革和完善,所以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老師也要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要改變自身原來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觀念,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要充分考慮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能力來設計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如此一來可以幫助全班學生的身心有一個全方面發展,還能夠很好地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實效性。[1-4]
如果我們從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的上來看,道德與法治已被納入塑造人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修養的教學領域中;如果我們從小學生的角度來看,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的教學能夠根據每一個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別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思想道德培養方向以及為人處世的規則方法,還能夠為他們將來的成長提供很好的保障以及培養他們形成一個正確的三觀。我們再從教育部門和教學老師來看,如果將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科學合理融入小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去,從而就能夠很好地發揮出教育部門的教學職責,還能夠很好地為國家培養出綜合型的人才。所以教育部門以及教學老師必須要把全方面塑造人才的教學思想體系貫徹實施到底。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老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根據每一節課堂的教學內容來為學生們營造一個生動形象的學習環境,以此來很好地幫助學生們能夠直觀形象地了解理論知識以及對倫理知識加深印象。比如某一篇課文中有一個情節非常完整的故事,這個時候教學老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故事內容進行角色演繹,班級學生通過這樣的親身演繹將課文知識進行了很好演練,讓學生感覺自己似乎是身在其中,這樣學生們就能夠很好地體會到故事中所蘊含的意義。這樣的教學方式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設計出的課堂有效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們在社會上自我主人公意識,還能很好地激發出學生內心潛在的道德正義感。例如: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老師在教學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這篇內容時,就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來營造一個情景教學環境。譬如老師對學生們講:“小明的奶奶有一天突然生病住院了,但是小明的爸爸和媽媽都在工作而且工作單位距離家里和醫院都比較遠,然后就沒有人去照顧奶奶吃飯了。如果你是小明你會怎樣做呢?”老師講完之后就可以讓學生們在情節中思考這個問題,也可以小組進行合作討論。等學生們小組討論完成并發言結束之后,教學老師就要針對學生們的回答做出評價以及總結,也要對學生們進行夸獎,當然教學老師也需要在學生們的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中給予他們指導以及點撥,以此來很好地提升學生的道德思想水平。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老師如果想要很好地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并且要深刻貫徹實施,以此來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改善和提升。首先,教學老師要改革和創新自身原來的教學理念,要徹底改變以教學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和理念,可以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跟班級學生適時適當互換一個角色,這樣做就能夠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好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然后就是教學老師也要對自身的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方向有一個了解和嚴格的把控,盡可能地去全方面地了解自己的班級學生以及他們的學習反饋和學習動態。像班級中如果有一些學生出現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興趣不是很高的時候,教學老師就要找到原因并做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從而來很好發揮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效益性。
如果小學政治老師想要很好地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那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要對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一個摸底,從而可以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容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以此來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與改革,如此一來小學政治老師就可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順利培養班級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學習興趣。但是政治老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明白積累知識的重要性,與此同時老師也要引導并幫助班級學生其思維能自覺主動地融入課堂學習活動當中去,這對培養小學生道德品質與提升其實踐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講解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愛家鄉山和水》這一篇課文時,小學政治老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向班級學生播放一些自己家鄉山山水水的照片或者是視頻,以此來集中班級學生的注意力。政治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們自由發言向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家鄉的風俗景色,之后政治老師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大膽想象一下。這樣一來對有效培養小學生愛國愛家的情懷具有促進作用。另外,政治老師還能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自己進行教學,以此來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方式創新,如此一來既有利于培養小學生學習主動積極性,還能使其自愿地接受道德與法治知識。
道德與法治的學科素養包括的是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以及其獲取知識的方法。開放式課堂指的是基于多樣化的教學理念背景下所營造出的一種開放式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氛圍。從而使老師可以通過開放式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來提升自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并有效地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思想行為與道德品質。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政治老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一個深入的研究和挖掘,還要對課外教學資源進行一個充分的利用,以此來引導小學生可以突破原有知識框架的束縛,從而可以真實地實現走出課本融入生活。例如在教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家鄉物產養育我》這一課文時,政治老師如果想要使學生對各自家鄉的人文環境有深刻的感受,就可以組織班級學生對自己的家鄉做一個調查或者是觀察,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家鄉各種物產和文化知識,以此來激發出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和感激之情。政治老師也可以向學生們展示一些自己家中的物產,使其可以對各種農作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這之后老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來思考一下自己喜歡家鄉哪一種物產并說出理由,通過激烈的討論既可以有效激發出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還能為其樹立一個為家鄉作貢獻的理想。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這樣課程的教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所以為了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政治老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應該多多設置一些與之相關的開放性教學內容,希望可以通過融入與之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促進小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并自覺遵守法律法規。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的課堂教學活動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門輔助教學學科,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極具價值性。因此,小學的教學老師必須要深刻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和意義,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制定有效的教學方式以及有效的教學環境,并且要充分地發揮出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育人性,以此來幫助小學生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意識,也很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