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盼盼
(山東省濱州市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 山東濱州 256606)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面對天真活潑的孩子,我們該給他們一個什么樣的語文閱讀課堂?[1-2]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認為要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人,要在教學活動中融入“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教學中的“情”首先體現在“讀”。朱熹曾語:“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語文課應體現語文的獨特之處,即“語文味”。而“讀”是語文學習過程中首要的方式。讀是吟詠品味,是鑒賞領略,是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能在入情入境的讀中領受感悟。讀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朗讀、速度、默讀、瀏覽等。如關于《夜鶯的歌聲》中一組小男孩和軍官的對話: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個了嗎?”軍官繼續盤問他。
“怎么會就剩下我一個?這里有麻雀、烏鴉、貓頭鷹,多著呢。夜鶯倒是只有我一個!”
“你這個壞家伙!”軍官打斷孩子的話,“我是問你這里有沒有人。”
“人吶?戰爭一開始這里就沒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剛剛一開火,村子就著火,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
這段話主要是讓學生領悟與感受小男孩的機智勇敢,如何才能做到深刻而有效地學習呢?那就是“讀”。采用先“自讀”“分角色讀”,再“師生分角色讀”“對比讀”,最后“挑選幾組進行班級展示”。在每一種形式的讀前,都要有相應的問題引起思考,這樣回環反復、層層遞進、有情有味的朗讀訓練,學生在教師的主導引領下體驗,利用語言進行情感的渲染使學生情感萌動,不知不覺進入角色,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被調動起來,語文素養的自主和諧發展也就在這個過程中水到渠成。
教師教學設計創造性的高低,以及教學設計對教學內容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是權衡教師教學質量高下的重要指標。富有創造性的教學設計,能以豐富的知識和機動多變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獲得較多獨立思考、創造性思維的機遇。富有情感的音樂、形象直觀的畫面和生動有趣的視頻藝術,營造出課文情景,讓學生沉醉、動情,甚至流淚,他們聽得投入,讀得有情,說得深情,課堂氛圍動人,效果突出。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快樂學習”的積極教學氣氛。我在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課文時,我利用多媒體制作了精美的課件,特別是其中關于爬山虎的圖片,加之葉老的照片,配上音樂,就在這充滿濃濃詩情的氛圍中,學生入情入境地讀著、感受著,課堂教學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再如,《桂林山水》一課是教學課文中的名篇,課文的最后一段是這樣寫的:“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迷霧,江上竹筏小舟……”為了加強學生對漓江水、桂林山的特點的印象,增加學生語言文字的積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課文中‘這樣的山’指的是什么樣的山?‘這樣的水’指的是什么樣的水?”學生回答:“奇、秀、險這樣的山和靜、青、綠這樣的水。”我進一步問:“把‘這樣的’去掉,再把你剛才形容山與水的單個的字擴展為一個恰當的詞,然后把這修改后的最后一段連起來讀一讀。”學生回答:“奇特、秀麗、險峻的山圍繞著幽靜、清澈、碧綠的水,幽靜、清澈、碧綠的水倒映著奇特、秀麗、險峻的山……”通過設計這個包含“思考、析文、煉句”的問題,學生不僅對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點有了進一步深刻的認識,而且增加了詞語積累,使學生能夠深入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以及作者對其的贊美之情。更重要的是,學生收獲了方法的東西。
設計的方法多種多樣,學生體驗的感受也豐富多彩。如結合低年級學生喜歡做游戲的心理年齡特點,老師可以帶領孩子們以坐火車到鴨先生家做客的方式學習課文;《失物招領》一課,采用學生與“喜羊羊”交朋友的方式學習生字詞,學生學得有趣,記得深刻,在輕松愉快中達成教學目標。還可以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難忘的潑水節》中播放關于潑水節的影視短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插入信件內容、聯合國軍事觀察員和戰爭的資料,《橋》中關于洪水的片段等。這些教育資源的整合與運用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直觀形象地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還可以緊扣文本的重點,一個詞,一個句子,一段話,引領學生理解詞語,領會句意,感悟中心。如《再見了,親人》一課抓住“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我們怎么能忘懷?”這句話,貫穿課文始終,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的朗讀,加深了學生對文本感情的體會與理解。《北京亮起來了》一課可以抓住“金碧輝煌”“光彩奪目”“華燈高照”等關鍵詞,在直觀形象的基礎上,反復朗讀,體會其美麗的景象。《檢閱》一課可以抓住“這個小伙子真榜!”“這些小伙子真棒!”兩句話深入淺出地感悟其中的深意。
教師在課堂之上的點評與糾正學生學習習慣的語言,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是教師文化底蘊和教育智慧的體現。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和品味、增加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由衷贊美、掌握一定數量的評價語言,才能在課堂上靈活、恰當地運用。如“習慣非常好,先舉手再回答問題。”“打擾一下,跟著別人的感覺走讀不出自己的感受。”“讀得已經很不錯了,如果再加上表情那就更棒了!”等等。教師精當的語言表達,不僅規范了學生的學習行為,而且也是激發學生感悟、指導學生領悟的重要方式。
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去展示自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中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在教學五年級第二組課文中的趣味語文時,通過演示的方法,學生體會了“推”與“敲”的不同以及表達效果的妙用。為了加深學生對趣味語文的體會,增強趣味性。我又舉了一個例子:據《唐詩紀事》等記載,唐朝有位名叫齊已的詩僧,寫了一首《早梅》的詩,其中有這樣的兩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故意把其中的一字空出來,然后讓學生聯系詩的內容試著當一次“小詩人”,自己去填寫上這一字。出乎意料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都積極踴躍地回答,答案也是五花八門,比如有:梅、梢、花、雪、早等等,而且還都說出了自己的理由。在我提示要與題目《早梅》相聯系時,有些學生說出了“數”“一”“獨”。“數枝開”與詩人修改之前用的字是一樣的。更有學生說:“老師,我覺得應填一枝開。因為是早梅,突顯的是梅花其中一枝開得早。”這個學生的回答確實讓我心中一驚。很多時候,不是學生做不到或者想不到,真的是老師沒有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
在語文中學習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這是語文教師應做的。“在生活中識字”“在生活中閱讀”的教學實驗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閱讀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引領學生讀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就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并根據教育部推薦的書目做好閱讀教學的計劃。總之,教師要做學生閱讀的領頭人,引領學生走向更深、更遠的閱讀深處!作為語文教師,生動活潑的故事講讀,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朗讀,陽剛板正的粉筆字,簡筆畫、毛筆字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也是語文教師的基本語文素養。學生讀書積累,教師專業積淀,共同形成獨具一格的師生課堂氛圍。 這樣的課堂,才是帶有語文味的課堂,也是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課堂。重要的是,不斷地探索、追求與體驗,既是教師發展的需要,也是孩子們幸福快樂的源泉,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