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夢
(柳州市魚峰區教育局教研室 廣西柳州 545000)
中小學校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基地,藝術是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載體。教育部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2010-2020年)》中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的要求。這是一項學生歡迎、家長支持、社會贊同、惠及億萬中小學生的美育教育工程,對提高中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具有重要作用。美育教師是落實美育的參與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時代的發展需要一支強有力的美育教師隊伍。
區域學校美育發展不平衡。長期的專業師資短缺,專兼職藝術教師專業能力參差不齊,教師個體專業發展能力薄弱,無法滿足學校在藝術教育迫切發展的需要。時代發展和持續的課程改革,向藝術美育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挑戰和要求。
探索藝術美育教師素養提升的方法和途徑;
實踐區域藝術美育教研的有效、內容的豐富、機制的長效、質量的保證;
探索藝術美育教師專業成長規律和多元化取向;
探索美育教師能力的提升和發展,從而推動區域學校藝術美育文化繁榮,均衡發展。
成立音美藝術中心組。中心組長為骨干核心,引領幾個片區學校教研。中心組成員作為智囊團的核心人物,針對老師專業發展需求,規劃和開展合理的教研活動。保證教研活動的全員性、互補性、連續性、時效性。
首先,構建全區域學習共同體,全員參加區域美育教研。教研員統籌、中心組長組織管理,收集藝術教師普遍的、突出的、急需解決的問題,制定適合教師發展的教研活動方案,活動做到有計劃、有層次、有收獲。區域創設“合(統一主題學習)—分(分組討論)—展(分享交流)”三步研修模式。區域幾十所學校藝術美育教師形成相互支持和共享的同伴關系,進行集體創造與實踐、分享資源與經驗,發展成為區域學習網絡,形成向上、開放的學術氛圍。
其次,進行跨校結對構建區域學習小組。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同行間不斷意見交換,觀念刺激,通過溝通討論來完成。跨校師徒結對,打破校際間的隔閡,實行區域內教師資源利用最大化,彌補學校師資力量的不平衡。
1.整合美育教育課程資源,注重師資培訓課程的發展性、實踐性,結合學科組織全區域研修活動。
2.搭建資源平臺,建設區域藝術名師工作室。充分利用互聯網,把區域學校和個人的學科動態、課程專題、學科資源通過開展網絡教研與常規教研結合,服務于老師們的教學工作,提高研修的有效性,實現教研輻射的最大化。
3.注重學習的評價和反饋,通過各類教學比賽、教學展示,對音樂、美術藝術課程的感知體驗、內涵分析、情感升華,獲得解讀美育文化的正確方法和多元文化學習途徑。通過總結分享,全面推廣成功經驗。
奏響第一樂章:優質資源浸潤,專業素養提升。如帶領藝術教師走進農民畫基地學習,體會農民畫的創作元素和表現形式。通過樸素文化感知與理解,獲得樸素專業發展;邀請非遺傳承人示范藝術實踐,帶領教師動手實踐提交作品,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與大學優質的美術資源合作課題研究,感悟美術教育強大的生命力。
邀請優秀藝術導師做SLS聲音訓練體系講授和教學,指導音樂教師課堂上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和演唱技巧,提升教師掌握科學的聲樂技能;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校園藝術的交流與傳承”主題研修,非遺項目通過侗族大歌與藝術教師互動、交流。通過多元音樂的歷史、表演形式、文化價值等相關知識。更直觀地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和視聽的沖擊力,探索優秀民族文化在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實踐和傳承;藝術教師通過信息技術能力培訓,讓藝術課堂教學更直觀、更生動。
奏響第二樂章:區域名師聯動,藝術沙龍美活。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藝術沙龍,構建充滿藝術美感的專業成長氛圍。
如“鋼琴即興伴奏”沙龍交流活動。優秀鋼琴教師拋磚引玉,精彩示范,老師們現場交流展示,在輕松濃郁的學術氛圍中促技能成長。
如首席教師的《教學設計的撰寫方法與格式》分享,通過分解教學設計中各環節的要求,對課型、教學內容、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法、教學用具、教學過程及行文格式進行了深度解讀。通過深入思考和討論,全面提升教學設計能力。
如藝術教師成長故事沙龍,通過優秀藝術教師成長案例,反思藝術教學時間的分配、教學流程的邏輯、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用語的指向、教學評價的方式、教學環節的銜接等一系列教學策略。在教學的設計、評價、成效等方面開拓了區域藝術教師的思維,使藝術課堂的思考更有深度和廣度。
奏響第三樂章:情感落實在課堂,課程創新靈動亮。通過組織多角度的課堂觀察,圍繞研修主題,在藝術教學中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展現藝術的多元表達,發表自己的思考。
以“識讀、整合、創新”教學模式為方法論和行動框架,形成教學中靈活多樣的課堂樣例,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為藝術教師參加各類教學技能比賽提供教學設計模板式的參考。另一方面,多樣化的學生作品,通過課例展示與作品成果展,帶動區域藝術課堂教學變革,使其成為區域課堂變革的引領。
專業學習與課堂實踐的浸潤不僅使藝術美育教師逐漸在教育教學中提升自己的專業境界,而且廣泛應用于課堂變革和教師研修改革,使之成為轉變自身專業行為的有力抓手。
奏響第四樂章:運用發展性評價,促美育創新實踐。通過啟動區域藝術教師“1+2”素養成長方案,提出藝術教師要以“藝”為核心,上好“一”個常態藝術課程,做好學校藝術的“兩”個培育。
兩個培育指藝術教師在上好常態藝術課程的前提下,其一,在學校培育一個學生藝術社團。通過對團員的藝術技能培養,教學相長不斷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其二,藝術教師根據學校實際及辦學特色,自主研發一個適合本校發展的、全校學生參與的藝術項目。
在項目推進下,區域中小學校藝術教師培育的一批戲曲社團、合唱社團、舞蹈社團、器樂社團、話劇社團、街舞社團、陶笛社團、曲藝社團、非洲鼓社團、電聲社團、國畫社團、蘆笙社團、石頭畫社團、民族手工坊社團、七彩繪畫等社團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拉動了區域學校藝術社團的培育和成長。
區域學校藝術教師開發的彩調操項目、百變紙藝項目、音樂心理操、腰鼓項目、民族舞蹈項目、靈動音樂手指操項目、新民歌特色項目、竹竿舞項目、人人書法項目、班級合唱項目、藝術節項目惠及全體學生,成為學校乃至區域有影響力的精品藝術項目,項目涌現出一批優秀教師和優秀案例,獲得多家電視臺、報刊媒體、教育自媒體報道,獲得了社會、家長的關注和贊譽,同時推動了學校藝術品牌的健康、持續成長。
區域教育局通過每年對區域37所中小學學校藝術項目、藝術社團的展示,對優秀藝術項目、社團、指導老師進行評比表彰,建立發展性的激勵評價機制。以豐富的藝術活動內容和藝術項目為載體,促進藝術教師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同時帶動區域學校藝術文化品牌的提升。
五年來,區域以美育師資全面提升為目標,以課堂教學研究為陣地,通過團隊管理、整合資源、文化引領、課題研究、跨校結對、教學展示、沙龍交流、藝術采風、小組研修、心理團輔、項目推進等系列途徑,構建區域中小學藝術教師學習共同體。藝術教師在教研中彰顯學科特色,獲得學科素養提升。區域以藝術教師專業成長發展性評價為導向,搭建美育教師成長多元培育平臺,使藝術教師專業化發展制度化、系統化,為藝術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升和藝術美育文化繁榮提供廣闊的舞臺,實現了區域中小學藝術美育教師隊伍建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