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業 王巨濤
(天津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天津 300384)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是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客觀需要,是遵循現代高等教育基本規律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正確選擇[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啟發和提高青年學生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他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而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和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科技創新與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科技創新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革新和改進,反過來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和改進推動著科技創新的進一步發展[3]。
當今大學生思想日趨獨立活躍,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激發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他們為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和決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部分[4]。
如今,社會過度強調科技創新的經濟價值以及個人發展價值,忽視了精神價值引領,缺乏對青年正確認知創新價值的積極引導。因此,應對一些青年學生奉行的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價值取向進行價值干預,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將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國家的富強、社會的和諧結合起來,使其發揮自身聰明才智,不斷提高自身科技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實現祖國的繁榮富強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引領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避免照搬照抄,主導科技創新發展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加快發展創新型國家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其科技創新能力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的建設的進展,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加強大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使他們在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中,始終能堅持實事求和嚴謹科學態度,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科學,始終能夠運用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全面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團隊協作能力。現如今的科技工程都需要團隊來完成,許多國家級項目都是綜合性質的,需要很多領域的學者共同努力完成,所以,當今大學生除了要具備良好的科研素質,還要具有較高的團隊協作能力。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的必由之路。
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強國的大背景下,全國高校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要求我們必須與時俱進。科技創新發展必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隨之而來的就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與此同時也會促進教育方式方法的變化。
科技創新的迅猛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就。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學習基礎理論知識,這樣才能走進學科,而科技創新在國家的各個領域的重要作用,要求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逐漸加入一些在我國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突出貢獻的人物奮斗歷程及思想變遷,提升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同時能夠感受到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的精神。
近年來,我國航天技術、人工智能成果顯著,“天宮號”“北斗衛星導航”“嫦娥月球探測儀”“無人駕駛”等科技成果無疑為思想政治教育添加了新的教育素材,也為學生帶來了學習靈感與努力方向。
科技創新的發展,使得思政課堂更有效率,在科技創新的背景下,微信、微博、客戶端等成為了新的社交方式。與純文本形式的交流相比,它們可以創建社區、成立公眾號,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老師授課不再受到課堂教學的限制,學生也不會受到上課時間的限制,雙方可以利用各種客戶端進行線上教學,利用網絡聊天進行互動交流,這種方式更符合現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可促進其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比如,新冠疫情期間采取的線上授課,跨越時間、地點的限制,同學們一方面在家就可以隨地上網課,另一方面,還可以把課程錄制下來,隨時上網課,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上的視頻進行更加直觀的教學,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通過相應的音頻、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強課堂效果。科技創新背景下,網絡平臺與媒介的使用,使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使得枯燥乏味變妙趣橫生,教育質量顯著提高。總而言之,科技創新的發展使得教學方式得到了極大的拓展,教育媒介也更加靈活多樣,使得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效率大幅度提升。
理論聯系實際是教育的基本原則,也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新時代背景下,原有的教育理念不再適應教學內容及方式,需要進行更新。在現代化的科技輔助下,科教同行,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和中心,通過學生自身準備對教授內容的理解與想法,運用互聯網,找到各種有用信息,也不再局限于課本和參考書[5]。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大學生學習自主性,不斷整合自我認知,從而克服被動學習。這種方式可以形成多元、積極的上課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高校科技創新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與發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科技創新的基礎工程,使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反過來,依靠科技創新發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在時代洪流中巍然前行。
將科技創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儲備創新人才,全方位打造雙向構建教育體系,其中包括雙向構建課程體系、雙向構建實踐教學以及雙向構建的相應政策,推動雙向構建與人才培養相融合。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文化與科學素養,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深入挖掘專業中科技創新優質課程,促進科技創新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同時搭建科技創新與社會實踐基地,以科技創新推動專業知識在行業中的實施開展,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通過在實踐中的反饋,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為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提供良好的數據支持,逐步實現從傳統的“被動教”為中心向以“主動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轉變。
加強雙向構建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采取“三導師”制度,分別是思政導師、專業導師、企業導師,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建設一支推動雙向構建的教師隊伍。成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室,不斷探索雙向構建體系的基本經驗,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基于學生多元發展,既要面向全體學生講授科技創新知識,又要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積極幫助大學生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構建具有符合學校學院特色的體系。在大學生科技創新課程中,增加團隊精神培養、實踐能力鍛煉等方面內容,加強師資培訓,建立長效機制,聘請校外企業專家來校指導體系構建。
當今時代,科技創新越來越重要,許多學者對此方面投入了極大熱情,但是由于中國開展科技創新教育實踐比較短,理論和實踐探索的程度還不夠深入。而思想政治教育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不斷更新教育內容及方式方法,以增強時效性。對二者的研究正符合當下對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創新教育的現實要求。基于二者關系,只有實現雙向構建,才能形成合力,實現現代化教育目標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