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華
(重慶市巫溪縣尖山幼兒園 重慶 405800)
近年來,幼兒園戶外體能活動都是以同一班級的形式來開展的。活動中容易形成伙伴、器械單一、形式呆板,玩法固定等現象,造成師幼之間、同伴之間互動欠缺,幼兒消極等待時間長,興趣度不高等現象,難以達到增強體質,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態度,為解決這一困惑,我園嘗試戶外混齡體能活動的開展,真正做到促進幼兒快樂成長,全面發展。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孩子們都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長們高度重視孩子的營養搭配,但對孩子的鍛煉日漸淡化,特別是留守兒童在隔代教養的庇護下,自私、蠻橫、懶惰、膽怯等不良品質逐漸凸顯。各種研究表明,幼兒期是身體機能的第一個急進期,是奠定身體成長與發育的基礎,而通過愉快的情境,由中度到激烈的體能活動,能加速幼兒體內的新陳代謝,促進幼兒更健康地成長,所以體能活動是幼兒園體育活動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而幼兒園戶外混齡體能活動能滿足幼兒的運動欲望,更可從游戲中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增進人際關系,使幼兒通過個人與團體之間的互動與配合,與他人互助合作來促進幼兒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學習主動性的形成、動作協調發展。何為幼兒園混齡體能活動呢?是創設不同的運動區域,提供不同的運動器械,制定各年齡段動作發展的目標,打破年齡、班級界限,自由選擇體育項目,通過交流互助、示范模仿、學習等形式自主地進行各種體育活動,充分享受游戲的快樂。
戶外混齡體育活動是幼兒園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之一,也是解決傳統體能活動困惑的有效途徑。那么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戶外混齡體能活動呢?我園通過一年實踐與探索,初步提煉出從活動準備、組織指導、總結評價三大方面的實施策略。
1.因地制宜,合理劃分場地和設置區域
《規程》提出,幼兒園的園舍應當符合國家和地方的建設標準,以及相關安全、衛生等方面的規定,所以,積極創設適宜、豐富的活動環境是開展戶外混齡體能的必要保證。首先,根據幼兒園場地大小,按走、跑、跳、攀爬、平衡、投擲、垂懸等幼兒動作發展設置區域,如鉆爬區、攀爬區、走跳區、垂懸區、觸跳區、投擲區、平衡區、拍球區、綜合區等。第二,區域場地劃分和負責教師相對固定,不能隨意更換,讓幼兒明確每個區域的功能,從而很快地進入角色充分活動,同時促進教師有方向、有目標地投入研討,提高組織能力。第三,場地劃分時,要考慮難易程度,注重層次性和互動性,如走區和平衡區相互融合,走和跑、跳區的融合,鉆爬和攀爬相鄰的設置,產生鄰近效應,保證混齡體能活動的安全開展。
2.科學合理制定體能目標,促進教師更專業,幼兒更積極,活動更安全
活動目標是教師預設兒童的發展點,是教師期望兒童得到發展結果。有效活動始于準確地根據期望兒童達成目標,所以在活動中教師首先要思考的就是目標,它是評價一切活動有效性的邏輯起點。
首先,對教師進行相應動作發展重點的專業能力提升,明確各年齡段各動作發展的階段性目標、運動形式、動作要領、運動價值,讓老師們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目標實施活動開展。如小班階段性目標——能平穩地控制自己的身體;運動形式——聽信號向指定方向走;動作要領——聽到指令后兩臂以肩為軸前后自然擺動,步幅大而均勻,落地輕柔,兩腳跟內側在一條直線上,腳尖稍向外,與下肢配合協調;運動價值——提高動作反應的靈敏性。
最后,各區域制定運動規則,保障活動安全有效開展,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1.將競技、闖關和區角游戲有機融合,平衡幼兒動作發展
在活動一段時間后,出現孩子游離在各區域之間,利用競技、闖關等游戲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各種鍛煉中。比如,利用爭彩色手環,比較多少,榮獲品格幣,在混齡區角活動時間時使用,做到一日活動有機融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使孩子積極參與各種體能區域,從而鍛煉動作全面發展,真正達到運動目的。
2.幼兒自主制定體能區域的活動規則
首先,全園建立統一良好的混齡活動常規。良好的常規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還可以培養幼兒的自律行為和責任感,保證活動安全開展。由于混齡活動區打破了年齡班的界限,幼幼之間、師幼之間的不熟悉,這給活動開展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通過實踐探索嘗試,以佩戴游戲手環的方法來進行組織:幼兒晨檢后利用體能計劃墻,插上體能登記卡,培養孩子計劃能力。早餐后,掛上寫有名字、班級的胸卡,按照計劃自主選擇區域;進區活動后向組織該區的老師換取該區的游戲手環,活動結束后帶上手環回班參與總結評價過程,讓活動形成常態。
第二,以班級為單位,師幼共同討論制定了區域規則。一般包括標志、人數、器械有序擺放規則、文明禮儀規則、活動登記表、活動計劃墻、匯總墻等。比如:制定文明禮儀規則——進區時向該區老師問好,離區時和老師主動道別;活動計劃墻——每天入園計劃玩哪些體能區,入園做好標記,讓老師有計劃地組織;活動匯總墻——活動結束后,幼兒根據自己的手環顏色匯總,幫助幼兒完整準確表述自己的收獲,培養孩子總結歸納能力。
第三,班級教師組織孩子進入每個區域學習掌握規則。首先,老師在學習過程中做好觀察者、引導者、補充者,由班級幼兒負責介紹規則,老師適當補充,充分體現幼兒的小主人角色,發揮同伴學習的作用。最后,班級老師帶領幼兒通玩所有區域,熟悉鞏固規則,為活動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對活動的總結與評價,是活動進行一個段落或互動即將結束時,教師組織幼兒交流、分享、討論活動中的操作經驗,以梳理、提升經驗,教師通過評價實現指導的功能,促進幼兒的發展。
1.結合目標進行交流、評價
每個區域都有明確的功能與關鍵運動價值,也有相應的幼兒發展目標,教師要對關鍵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做到心中有數。例如,幼兒的發展長時間沒有提高,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低于區域活動的目標,幼兒的發展水平已經超出教師預設的目標,這都需要教師在幼兒的現有水平與預設的目標之間找到距離,通過交流與評價,引導幼兒向更高水平發展。如:今天我玩了幾個區,分別是……,我學會了什么,怎么玩的,在活動中遇到什么困難,希望你下次怎樣。
2.針對幼兒社會交往、個性心理品質進行交流、評價
現在的孩子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關心別人,合作分享意識差,因此,活動中發現合作、分享行為,教師應在評價時予以肯定,及時地表揚鼓勵。如一次平衡區活動時,一個小班幼兒始終不敢獨立走過平衡木,老師示范鼓勵,幼兒都無法突破心理恐懼。但是一個大班哥哥見況,立即走上平衡木,拉著弟弟的手,走過一次。第二次,這個小大人像老師一樣,站在平衡木一頭,不斷鼓勵,不斷引領,最終幫助小班弟弟克服心理壓力,成功走過平衡木。在總結過程中,老師對孩子敢于挑戰、助人為樂的品質充分肯定評價,能有效引導幼兒擺脫以自我為中心,激發其不怕困難的精神,從而鞏固和強化幼兒的合作意識。
3.結合執行規則,養成良好習慣進行交流與評價
遵守規則時保證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在評價幼兒執行規則的情況時,可以采取一些巧妙的策略使規則變得生動,讓幼兒切實體驗到遵守規則帶來的便捷,從而達到理解規則、內化規則地目的。在評價時,教師應注意受年齡特征、個體差異的影響,幼兒活動時會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如有些幼兒活動中不能堅持,一會這里看看,那里瞧瞧或相互推擠等,許多問題都可以在交流評價中提出、分析、改正、改善。教師還可以利用情境再現時,再現遵守規則與不遵守的情境,通過對比的方法讓幼兒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4.結合幼兒掌握程度進行交流與評價
總結評價時,教師在活動中發現掌握技能技巧好的,有創意的玩法,讓孩子自己介紹并與同伴互相評價。通過展示,幼兒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也激發了活動的興趣,以引起其他幼兒的下次參與活動欲望。中大班幼兒還可利用這一時段,對下次活動進行規劃。
在戶外混齡體能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上,我們必須提供安全、適宜的環境,注重幼兒獲得身體及動作的發展目標,指引他們在活動中學習與人交往的正確態度和技能,從而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學習主動性的形成,以及知識的建構。為了讓戶外混齡體育活動成為幼兒發展的契機、探索與交流的平臺,我們將繼續探索,使其不斷豐富、完善,促進全體幼兒身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