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祥芳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街道育賢小學 廣東深圳 518000)
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小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的,要想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勢必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采用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提升。
教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良好的學生關系,能促進學生正向發展,幫助學生積極思考、健康成長。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尤其是對待自尊心較強,學習較差的學生,更要尊重他們的自尊心,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班級中的一員,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使學生和教師建立更為平等、親密的關系。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才能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要更注重對學生自身的縱向評價,對學生取得的進步及時進行肯定,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鼓勵。對于不喜歡數學,覺得數學學不好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進行指導,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幫助他們消除對數學的抵觸心理,在學生取得了一點進步之后,教師可以進行簡短的表揚,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成功的喜悅。同時,對于學習優秀的學生,教師要雙管齊下,不僅要對學生進行肯定,也要指出學生的不足,幫助學生戒驕戒躁,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成長環境、興趣愛好都有所不同,在學習中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情況,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候,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學。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由于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教學,很容易導致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基礎較差的學生無法完全理解的情況,分層教學可以有效地避免這一矛盾。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教學目標對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在教學備課過程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教材、教學方法的準備,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學生。教師只有對教學目標進行合理分層,才能使基礎較差的學生的了知識,中等生努努力能夠得到,優秀生能夠得到提升。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的時候,既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也要有統一的教學,為優秀學生創造條件,使他們盡情地發揮,對于不同的學生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評價,幫助學生樹立自信,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鼓勵學生不斷超越自我。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課堂教學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實現因材施教,課堂教學分層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認識到教學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爭取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1]。例如,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的時候,教師可以進行課堂教學的分層:首先為學生展示一個長方體,讓學生思考一下計算長方體的體積需要哪些因素。其次,再展示一個由15個一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的長方體,讓學生想一想如何求出它的體積。最后再對學生進行提問,如果不將長方體進行切開,如何進行它的體積的計算?這樣層層遞進,幫助學生思考,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開動腦筋積極參與教學,從而得出正確結論。通過這種方式,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思考,可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問是非常有效的手段,通過提問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回答也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問題的分層工作。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之上,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不同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例如,學習有關數位表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進行問題分層:第一層,在數位順序表上,右邊第一位是什么,第二位第三位分別是什么?534這個數字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第二層:對于534這個數字,小明想在數位表上加一個圓片,應該怎樣擺放?第三層:534這個數字移動一個小圓片,可以得到哪些數字?是否有規律?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分層設置問題,逐步增加問題難度,能使不同的學生都參與到探索之中,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對學生因材施教首先需要了解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測試的方式,了解學生的數學水平,然后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學習優異的學生為優秀組,各方面較為平均的學生分為普通組,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為困難組[2]。但是對于這種分層教師要注重方法,因為一旦公開分組,雖然可以有效調動優秀組學生的自信,但也會不可避免地使其產生驕傲心理,而對困難組的學生來說,很容易打擊他們的自信,傷害學生的自尊,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因此,教師要注意做好分組工作。如在進行混合運算的學習時,教師可以由易到難地講解教學內容,幫助所有學生理解。首先,可以先對較為簡單的算式55-24,55-24+8進行講解,然后逐步過渡到8×6÷2+5這樣相對復雜的算式,讓學生有一個逐步理解的過程,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得到提升,逐步實現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練習是必不可少的,通過練習可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練習內容進行分層。在進行作業設計時,可以將其分為必做題目、選做題目、提升題目。必做題較為簡單,一般是對新知識的再復習,針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保證學生作業的質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3]。選做題目,主要針對普通學生,他們對基礎知識已經有了較好的理解,只要稍微提升練習難度,就可以提高靈活運用程度,提高學生的掌握程度。提升題目主要針對優秀的學生,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學生超越自我。例如,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相關知識之后,教師可以對練習題進行如下的分層。必做題目:長方體的尺寸為長3.5分米,寬2.2分米,高1.5分米,那么它的上下表面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選做題目:我們需要做一個長方體的木箱,長1.5米,寬0.8米,高0.7米,制作這樣一個木箱需要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這個木箱不做蓋子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板?提升題目:將第一道題的長方體平均分成三部分,表面積增加多少?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對基礎知識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也能幫助優秀學生充分提高自己的數學應用能力。
自古以來我國都提倡因材施教,雖然學生的年齡都較為接近,生理和心理的發育也較為接近,但學生之間還是有著一定的差異性。由于受到生活環境、生理條件、心理素質、學習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影響,學生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根據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