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華彤
(廣東省湛江市第二十九小學 廣東湛江 524000)
小學階段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時期,也是打好學習基礎的關鍵階段。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選擇科學合理且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打好基礎,促進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采用情境教學法展開教學,已經逐漸成為當下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方式,所取得的教學成效也深受廣大教師的認可。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對學生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維能力的開發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仍然會出現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主要就是因為教師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不具有較強的吸引力,長時間下去,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對語文知識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從而極大地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想要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就需要教師對小學生的真實想法進行及時的了解和掌握,并在這一基礎上對教學形式進行積極創新。
情境教學法是新時期下產生的一種教學效果比較明顯的新型教學方式,這種方法的應用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他們更好地認識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應用情境教學法,需要教師將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起來,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鼓勵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進行交流、探討,讓他們共同對作者的真實想法或寫作意圖進行深入探究[1]。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并做出教學內容和進度的調整,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將自己的認知和情感結合起來,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說,小學是學生認知發展的啟蒙階段,尤其是對中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大腦中已經逐漸形成了初步的運算結構,其思維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而在這一階段,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他們生活中對具體實物的認知是不可分割開來的,否則會制約學生想象力的進一步發展[2]。因此,語文教師在展開情境教學時,應該注重實物課堂情境的創建,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創設實物情境,或者讓學生對實物的特點進行觀察、描述、分析和研究,然后再由教師作總結性的補充,從而收獲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落花生》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應用情境教學法展開教學,組織學生先對課本內容進行預習,并根據課文內容對實物進行觀察,從而有效加深學生對花生更深層次的認知。在課堂上,教師準備好落花生供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觀察,并鼓勵他們將自己的觀察結果分享出來,如從內心方面:花生外表一般,但默默為人們付出,內心極美;從外觀方面:花生長得像阿拉伯數字8等。然后讓學生將自己的觀察結果記錄下來,并與課文內容進行比較,學習和了解作者的寫作角度及寫作手法,隨后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和明確花生所體現的品格,從而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讓教學內容得到深化。
創設表演教學情境主要是希望學生可以通過對人物角色的扮演,對人物有一個更加深入的印象和理解,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任務和目標,適當地組織學生進行課文中的角色扮演活動,或有必要,教師還可以根據課文中故事情節的發展,適當合理地增加一些必要角色,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參與感。只有學生與人物角色真正融合時,才能讓他們切實體會到角色的內心活動或情感,從而與角色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及時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及相關細節,并對他們進行內容理解的考核。
例如,教學《將相和》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預習,對課文中的人際關系、故事情節、背景知識等有一個大概的掌握,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角色人物扮演活動,讓他們真正融入課堂學習。教師引導學生針對將相之間的“和與不和”為線索,對文章核心進行探索,引導他們在扮演中對人物形象、個性特點等進行思考分析,比如,讓幾名學生自由選擇藺相如、廉頗、秦王等角色進行扮演,教師為他們準備好“臺詞”,讓孩子們可以通過語言表述來揣摩人物心理,對完璧歸趙的故事情節有一個整體性的了解和把握;或者考慮到表演的場景相對較多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選擇一個比較精彩、典型的片段讓學生表演,從而讓教學更高效[3]。這樣,學生通過表演主動感受人物情感和特點,對文章線索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可促進他們學習藺相如和廉頗身上的良好品質,也能一定程度上滲透德育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能更好地實現學生、教師、教材三方面的對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結合課文向學生提出問題,通過一些具有遞進性的問題提高學生對答案的探索欲,引導學生主動對文章內容進行探索,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如果能夠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就能無形之中讓他們對問題的思考、分析能力得到有效訓練,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教師需要根據文章內容設計一些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對問題和文章進行探索,從而讓他們在問題教學的情境中學習并掌握相關語文知識。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課文中,有哪些段落介紹了圓明園曾經的輝煌?又有哪些段落寫了圓明園的毀滅?根據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語說一說圓明園的布局有什么特點。課文中最后提到“凡是”“統統”“任意”等字眼,你能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到什么?你對于是否需要重建圓明園的態度或觀點是什么?并說出理由。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交流討論[4]。如此,學生就會在求知欲的驅動下,逐漸讓自己融入課堂教學,這能極大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總之,運用情境教學法展開小學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還有很多,需要語文教師不斷探索和創新,豐富教學形式和內容,從而更好地為學生展開情境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