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滔
(廣西隆安縣丁當鎮初級中學 廣西南寧 532700)
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拓展知識儲備的地方,也是學生不斷發展自身能力、培養興趣,促進個人全面成長的地方。農村寄宿制中學的學生缺乏接觸外界的一些機會,長時間集中在校園,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開辟學生的第二課堂,科學安排學生的休息和活動時間,認真組織一些課外特色藝體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幫助他們全面發展。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往往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不管是在正常的教學活動中還是在班級特色活動中,教師都主導著活動,如體育活動比賽時,教師安排學生怎么做;音樂比賽時,教師為學生選擇演唱歌曲等。這大大壓制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個性發展,學生參加活動處處受限,久而久之,容易對班級活動產生厭倦心理,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也會隨之下降。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轉變課堂地位,基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在組織和開展活動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適當“放權”給學生,讓他們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創造新東西,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而不是被動參加一些活動,教師則是活動的組織者和監督者,旨在推動活動的進行和促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在農村寄宿制中學開展的特色班級活動中,雖然是特色活動,但本質上沒有進行一定的創新,一般都是以課程教學為基礎進行的拓展活動,在活動形式上也缺乏創新。以學科知識為基礎開展活動并沒有錯,但是這些活動只是在學生的認知領域重復了對學科知識的學習,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沒有得到突破,還是在舊課程中轉圈,離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還有很大的距離。并且,活動沒有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缺少了多樣化的可能性。雖然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受農村中學資源相對匱乏因素的影響,但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有巨大潛力的,教師和學生應該積極發揮自身的智慧,聯系本班實際情況開展一些創新性的班級特色活動。
班級特色活動的開展,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為學生的愛好、特長、興趣發揮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鍛煉和培養的平臺。學生可以從中挖掘一些自己的才能和潛力,使自身的特長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而且能給枯燥乏味的學習提供一個輕松活躍的環境,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
在學校中,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教育理念,一切工作也都是為了教育學生。班級特色活動可以給學生很多合作和競爭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合作實現能力互補,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培養他們的團體意識。讓學生通過競賽去獲得內在動力,充分發揮自身潛力。通過活動創設一種合作與競爭共存的班級氛圍,讓學生養成自我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習慣,促進他們共同成長[1]。
在農村班級特色活動的開展中,教師應為學生充分留出一些自由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能夠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實現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比如,教師在組織班級特色活動時,可以征求學生的建議,讓學生集思廣益。或者適當放權給學生,讓他們主導和掌握班級活動的進展。而教師負責一些超出學生能力范圍的問題,適當給予他們一定的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活動。例如,在開展裝飾教室的班級活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結組,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負責的區域,如A組負責講臺桌、B組負責窗臺、C組負責黑板報,以此讓學生通過小組內討論和分工協作開展裝飾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解決一些遇到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讓學生在這個活動中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他們會為了美化教室而各抒己見,通過相互交流、相互幫助增加情感交流,培養他們的班級集體感和歸屬感,在班級中形成良好的集體氛圍,提高班級凝聚力。在基于學科開展班級特色活動時,也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讓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如讀書交流會,教師可以不為學生設限,只要是有利于拓展學生知識面和知識儲備的書都可以,讓學生輪流分享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如果遇到學生分享同一本書,這兩位學生也可以交流溝通,分享不一樣的思考方向。在美術創作時,可以讓學生將美術與科技結合,也可以將美術與游戲結合,在美術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創新。此外,教師可以適當開展“民主管理班級一日”活動,將學生兩人分為一組,每天由一組學生負責班級中日常紀律和衛生的管理工作,讓他們體會到管理班級的不易,同時滿足他們這個年齡段渴望被別人關注的心理特征。在此類活動中,班級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其中,能給學生一種集體的榮譽和約束,他們在以后的活動和學習中也會更加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此舉能更好地幫助集體增添光彩。總而言之,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發展要求,教師在安排班級特色活動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其分到不同的活動中或者小組中,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才能。或者在寬松的環境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不同的課外小組活動,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點良性成長[2]。
針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班級特色活動形式單一的不足,教師可適當地讓學生走出課堂,開展一些生活方面的實踐活動。比如,在冬至的時候,教師可以在食堂組織一場包餃子的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包餃子,一些不會包餃子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幫別的學生打打下手,或者買菜、洗菜、切菜等。通過分工協作,讓學生共同完成這一次的美食制作,然后用食堂的鍋將學生們包的餃子煮出來,這類活動能夠增進學生們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在植樹節的時候利用班費購買一些小樹苗,讓學生走出教室,去校園內或者是野外,帶著鐵鍬等植樹工具去植樹,種下幾棵屬于自己班級的樹。學生在課余時間或放假時,可以自發地為小樹苗施肥、澆樹,共同見證小樹的成長。在未來,這些學生回到校園時,再見到這些樹,就可以回憶起中學時的點點滴滴,有很重要的紀念意義。此外,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教師經過學校和學生家長的同意后,可以帶著學生去做一些志愿者活動,如去學校附近的街道打掃衛生和撿垃圾,給學生劃定相應負責的區域,讓他們通過親身經歷感受環衛工人的辛苦,培養他們保護環境、不亂丟垃圾的習慣。撿到的一些塑料瓶或廢紙也可以去賣廢品,換取的錢可以放進班費里,或者購買一些課外讀物,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3]。
在完成相應的班級特色活動后,教師要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及時給予表揚和評價。在理解和尊重學生的基礎上不斷鼓勵學生,激勵他們繼續參與到班級活動中,在活動中通過自我探索去學習和反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評價的平臺,讓學生之間互評,主動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學校不僅是教授學生知識的場所,也是豐富學生生活、給予他們精神層面滿足的主陣地。特別對于農村寄宿制學校來說,自由安排的時間更多,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班級特色活動中,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外部條件。因此,農村教師應積極改革傳統教育模式,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的主體性,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