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取
(深圳市寶安區靈芝小學 廣東深圳 518100)
因為疫情,我們一線教師一直都在關注受疫情影響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及時開展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提升學生的心理彈性(也譯作復原力),引導學生對生命、生活、社會與家國的正向情感,培養學生以陽光健康的心態來擁抱生活,將“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向往”這一信念植根于兒童青少年的內心,這是我們的憧憬,也是我們作為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的一線教師的奮斗夢想。
而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實際中發現了很多的學生心理問題、親子沖突、校園危機事件,源于兒童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少有價值感和目標感的體驗,他們每天的學習生活都是日復一日地按部就班地按照父母老師的安排,完成大量重復性的作業任務,缺乏對自我的探索與認識,也幾乎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澄清與生涯規劃,生涯教育常常被局限性地認為僅是高考選科指導,然而真正意義上的生涯教育是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啟蒙的,要培養學生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從而樹立目標,為著自己定下的目標克服種種困難,逐漸實現目標,這個過程帶給兒童青少年的成就感正是他們積極心理品質塑造的良好路徑[1]。
生涯是指一個人的生活形態,包含與個人工作生活有關的所有活動。簡言之,生涯就是人的生命歷程。具有獨特性、發展性、終身性、綜合性等特征。職業生涯教育就是指社會個體生命活動中所接受的,以自我認知,和以規劃未來生涯為主要內容的一切教育活動[2]。
基礎教育階段,近幾年隨著各中小學大力推行生涯教育的浪潮,尤其是中高考改革、新高考、綜合評價等內容的日漸推進,生涯教育越來越不局限于職業生涯的指導與規劃了,其內涵外延至個體生命力的成長、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自我概念的澄清、職業世界的認識及其與個人自身的匹配等廣泛內容。
關于復原力(resilience,也譯作心理彈性)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Anthony(1974)在闡述了心理適應良好兒童(psychologically invulnerable child)的概念,是指那些面臨挫折、挑戰卻仍然能夠良好發展的兒童。Rutter(1987)認為“研究這些人為什么和如何使個人活得有自尊并充滿自我效能,而不只是去了解什么原因使個人放棄希望”會更有意義。復原力的研究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出發,研究為什么和如何使人活得更有自尊和效能,而不滿足于從以往病理學角度了解什么原因使個人放棄希望。這種視角的轉化深化了人們對心理發展的認識,為促進實踐干預研究提供了積極的助力[3]。
小學高段的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身心發展方面,小學高段學生正經歷青春期,是身心變化突飛猛進的時期。他們既要調適生理快速成熟而心理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的不和諧,又要面對自我統合、同伴交往等心理發展任務。同時,小學高段學業任務不斷加重,處于對學生們的內外期待逐漸提升的階段,他們既要面對日益繁重的學業任務,又要處理好因自己、家人、老師及整個生活環境中的其他相關他人對自己的期待產生的壓力。因此,提升學生的心理復原力水平,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一重要人生階段,同時為未來將要面對的挑戰做好準備就顯得尤為必要了[4]。
通過以上闡述可知,心理彈性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提高學生的心理彈性水平,培養具有較強耐挫力與適應力的學生是學校育人目標達成的重要標志。而近幾年越來越受到關注與推崇的生涯教育,重視人的生命角色的塑造,引導學生在充分認識和探索自我的基礎上發展職業生涯,將個人的優勢特長興趣愛好與未來的職業方向高度匹配,而在這個實現匹配的過程中,個體難免會遭遇挫折和打擊,遇到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因此,培養良好的適應力和耐挫力,讓個體能從困境中重新恢復積極面對生活困難事件的勇氣與信心,即心理彈性,也是生涯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培養學生的耐挫力,提高他們的心理彈性水平,又可以讓他們更好地適應學習生活,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事件,發展出更好的生涯角色。
生涯教育的內涵包括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生涯規劃等內容,其中自我認識與自我調控兩個維度的內容跟心理彈性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內涵又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之間存在相互關聯性,這也為通過生涯教育滲透心理彈性的培養提供了可行性依據。
如同其他積極的心理品質的培養,對學生心理彈性的培養,也可以通過系統化的課程來進行。后疫情時代,人們對兒童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日漸增多,心理課常態化對學生極端危機事件的預防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而近幾年隨著高考改革、初中綜合評價的推進,生涯教育也逐漸走進了中小學校園,有些學校從小學高段就開設了專門的生涯教育課,而在其他課程都有確定的教材、課標、教學任務及進度安排的情況下,另設專門的課程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彈性未免缺乏現實可行性,但是可以在現有的課程基礎上進行心理彈性培養的課時內容,例如,在生涯教育課中設置心理彈性培養的章節內容,在生涯教育體驗課中進行心理彈性培養的沉浸式引導等。筆者所在的地區,就有生涯教育特色校依托校本生涯教育的平臺,請生涯教育規劃指導師在前期調研和備課時充分考慮將學生耐挫力、心理彈性等培養納入課程大綱[5]。
心理學家講重要他人的概念,意指在個體生命成長過程中對其產生過重要影響作用的人物。調查數據顯示,小學生的重要他人很大一部分是班主任老師。同時,班主任也是學校生涯教育的重要主體,因此班主任老師可以借助這種特殊的效應,將學生心理彈性的培養融入日常的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春風化雨式地提高學生的心理彈性水平。筆者所在的學校,有一位職業經歷很豐富的班主任老師,她在從事教育工作之前曾有著海內外十一年的企業工作經歷,每每她跟班上學生分享自己走過的國家、從事過的工作時仿佛給學生打開了一扇窗戶,讓學生得以了解校園之外的豐富世界。她在班級管理中就將具有高水平耐挫力(心理彈性)的學生物象化成“破繭成蝶的毛毛蟲”,毛毛蟲需要一步步完成逐級的挑戰才能最終長出美麗的翅膀,破繭成蝶。每一位破繭成蝶的學生都是擁有較好心理彈性的小勇士[6]。
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重視人的終身發展,關注個體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生命角色的發展。這一理念讓生涯教育不囿于單一的生涯教育課,更重要的是一種教育理念,甚至辦學理念,也有很多生涯教育特色校將生涯教育作為一種基本信念滲透到日常的德育養成教育以及知識性的教學工作中。這也啟示我們,培養學生的心理彈性,不僅是專門的心理課或主題課,在各種學科的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人際互動中都可以滲透心理彈性的培養。筆者的教育生涯中,曾經對兩屆的小學六年級學生進行了追蹤訪談,在談及他們是如何積極應對生活挑戰和學業壓力,在遭遇挫折后仍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迎難而上,他們是如何獲得這種比較高的心理彈性之時,有很大一部分訪談對象都提及了自己兒童青少年時期曾經這樣做過的老師,這些老師有的是語文老師,有的是數學老師,還有的是體育老師,他們在分享自己的過往經歷時所傳遞出來的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潛移默化之中感染了學生,雖然他們那時還只是乳臭未干的小學生,但是他們尊重的老師對生涯中的挫折事件的愈挫愈勇給到了“小粉絲”們強烈的感染力,也在學生心目中埋下了一顆種子。筆者很清晰地記得有一位訪談對象談到,她小學五年級的語文老師是她心目中的女神偶像,有一次這位女神偶像在語文課上給他們分享了她自己學生時為了考出好成績,每天早晨6點前就起床晨讀朗誦,最后獲得村小老先生的極力夸獎,也讓她自己突破重重困難最終走出山村在大城市里落腳生活的故事經歷,這個畫面是她進入初中后每每考試失利、寫作業寫到手酸想要放棄時腦海里總在回放的畫面[7]。
生涯教育成為一種理念而不僅僅是一門課程,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心理彈性的培養,跟其他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一樣,其培養方式和途徑不僅僅是專門的課程專門的老師,而是可以滲透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