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同勝學校 廣東深圳 518000)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有效的互動能夠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但在當前的物理教學中,依然以單向灌輸為主,即教師仔細耐心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流于形式的互動較多,本質的互動較少,雖然課堂氛圍較為活躍,但這樣的互動并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對教學不僅不能起到促進作用,甚至可能產生相反的作用。真正有效的互動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之上,不僅是表面的互動,更多是思維、情感的溝通交流。學生在活動中可以取長補短,獲得技能的提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課程改革背景之下,不僅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對教師的創新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思維啟發、科學探索、信息能力的整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這樣的教學目標指導之下,教師在教學實驗中要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和手段,靈活組合教學方式和方法,做到教學的創新,同時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創新力。例如,學習凸透鏡的有關知識時,除了在課堂上演示實驗,還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實驗,也可以利用所學知識開展物理討論活動,讓學生想一想如何利用凸透鏡的知識,幫助學生矯正近視、遠視的問題,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共同探索,形成良好的互動,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初中物理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實驗有著重要的地位,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親身參與探究過程,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思考,積極主動地學習[1]。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增加實驗的內容和頻率,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機會。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實驗引入其中,更有助于學生主動思考、觀察、解決問題。在實驗中樹立學生的物理觀念,使其掌握物理知識,提升學生的實驗技能。例如,學習有關光的折射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拿出一個空碗和一個筷子,緩慢地注入清水,學生發現筷子仿佛一點點浮了上來,還變彎了,紛紛表示十分好奇,迫切地想要知道為什么。教師再引導學生猜測、分析、實驗、論證,教師和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這樣的物理課程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也能達成教學目標,學生在實驗中也會認識到定性、定量對物理實驗的重要性,可促進學生的觀察和思考,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初中物理中的很多知識相對抽象,如果只是教師單純地講解,學生不容易掌握,對此,教師可以適當增加情境教學,促進學生的理解,還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將抽象的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2]。教師再演示實驗,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積極思考探索。例如,學習浮力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創建教學情境,在課堂上,準備一顆新鮮的雞蛋和一袋鹽,一個干凈的空碗和清水,將雞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空碗中,再將鹽放入清水中,讓學生認真觀察發生什么樣的現象,想一想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讓學生分組討論,再發表小組的結論和根據。這種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也可以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可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現代化教學工具和手段運用而生,這對輔助物理教學有十分重要的幫助。物理知識中有很多概念和定理相對抽象,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將抽象的知識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利用圖片、視頻、動畫等方式演示物理實驗,展示物理現象,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另外,微課內容簡練,色彩豐富,圖文并茂,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相關的圖片、影像等內容進行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例如,學習“電與磁”這部分內容時,由于“磁場”相對抽象,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動畫制作成小視頻,幫助學生理解,再結合教學內容對磁現象進行剖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認知。
互動學習模式不僅可以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也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合作意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使學生從傳統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有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可促進學生物理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