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彥婷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強蛟鎮中心小學 浙江寧波 315600)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生從運用口頭語言過渡到書面語言的橋梁。所以,識字教學質量關系到小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新課程要求改變學生死記硬背、被動學習的現狀,倡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合作的能力。因此,低年級識字教學應從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入手,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在課內打好識字基礎;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課外鞏固,注重提高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這樣有利于學生盡快完成課標提出的識字任務,提高一年級的識字教學質量。
低段兒童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不強,而漢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是語素文字,因此初學漢字有一定困難,如果學生們一味地被動識字,就會感覺到枯燥,識字效率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要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主動識字,先要變抽象為具體。例如:我在教學一下《識字8》時,隨文識字,給學生創設了情境,讓學生觀察圖片中月亮的形狀,讓學生練習表達初三初四的月亮像眉毛,在具體的語境中練讀、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繼而,介紹“眉”字的演變過程,通過畫面與文字的演變,使學生將自己頭腦中的資源與眼前所見的畫面產生聯系,從而激起學生探索漢字奧秘的欲望,對學習識字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語文學習中,猜字謎識字是最受學生喜歡的一種方式,此方式能讓漢字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能展現語文課的趣味性,又活躍課堂氣氛,這樣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識字效果。例如,在《識字5》的教學中,帶領學生走入了字謎世界,領略了有趣的猜謎識字游戲的魅力,寓教于樂。與此同時,我讓學生慢慢理解怎么猜出謎底,并自己設計字謎讓其他同學猜,在互動交流中,認識更多的漢字,同時使識字變得更加有趣。
師:小朋友,誰來讀字謎給大家聽聽?
生:左邊綠,右邊紅,左右相遇起涼風,綠的喜歡及時雨,紅的最怕水來攻。
師:讀得又正確又流利,小朋友猜猜“左邊綠”的是什么?為什么?
生1:我覺得是禾苗,因為禾苗喜歡雨。
師:那“右邊紅”呢?
生2:紅的是火,最怕水。
師:小朋友,太聰明了(出示禾苗、火)接著猜猜綠的紅的相遇又是什么呢?
生3:是“秋”,秋天會刮風。
師:小朋友可真會思考。你看我們的字謎真有趣,像個魔術師,一會兒變出綠的禾苗,一會兒又變出紅的火,和一起又成了秋天啦!小朋友也可以出個簡單的字謎讓大家猜猜嗎?
(小組交流討論)
生1:把肉丸放在鍋里,再放在火上煮。——熟
生2:一個人點了火。——伙
……
1.課前談話
(1)小朋友們,你們好!知道怎么稱呼我嗎?(你真會觀察)
(2)這是——(出示:博物館)(準確、響亮)
(3)在博物館里,我們能看到——(出示:化石圖片)大聲地說出來。
(4)這些都是——(化石)你們對化石有哪些了解?
億萬年前,地球上生活著許多動物、植物。它們死后,有的遺體被埋到了地底下,經過億萬年的演變,逐漸變得像石頭一樣堅硬,就成了——(化石)。
2.談話揭課,了解古生物知識
(1)上課前,我們觀看了許多化石圖片。“化”是我們今天要寫的生字,和老師一起寫。
(2)我們還知道——(課件出示:在博物館里,我們觀看一塊塊化石,就能看到億萬年前的動物、植物)指名讀,齊讀。
(3)動物和植物都有生命,我們稱之為——(詞卡:生物)億萬年前的動物、植物,非常古老,我們稱之為——(詞卡:古生物)。
(4)有些古生物,比如說恐龍,它們都——死了,消失了,再也看不到了……(詞卡:滅絕)。
(5)也有些古生物克服了重重磨難,一直活到了今天,科學家把它們叫做——活化石,板書“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33課(指著題目學生讀)——活化石。
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學習第二小節。
師:讓我們先走進太陽,讀一讀第2小節,再看看圖,你有什么發現?
生:中午的時候太陽在——南邊,陽光照過來,地上的樹影正好指著——北方。
師:作者是怎么寫的呢?讀好這兩個方向的詞,就能讀好這句話。指名讀,齊讀。
師:那早晨和傍晚呢?
生:早晨的時候太陽在東邊,地上的樹影正指著西方。
傍晚的時候太陽在西邊,地上的樹影正指著東方。
師:你可真厲害,知道:日出東方,日落西方。(貼詞卡)
師:學著課文,讓我們來合作試試。(填一填)
師:是呀,太陽就是天天東升西落,從不改變,怪不得把太陽比作是——忠實的向導。
學習《阿德的夢》教學生字詞時,積累更多有關“預”詞語的積累。
乘坐 銷售 預訂 研制
師:這組詞,誰來?
師:讀得真準,再請你。
師:這個“預訂”是什么意思?訂是訂購,那預呢?我們把事先、提前叫做“預”。
師:在學習新課前自己提前學習,稱為——預習,一起讀。
師:提前知道,就是——預知,再讀讀。
師:氣象或消息提前報告,說是——預報。一起讀。
師:現在,我們把這些詞連起來讀讀。
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過:“活動和交往是發展的源泉。”活動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開展實踐活動,能使兒童從生活中吸收各種信息,有意識地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可以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又用到生活中,識字便有了真正的價值,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周邊的環境、事物,發展自己生活的能力。
教學《自選商場》這一課時,將課堂中的課桌裝飾成超市中的“貨架”,擺上各種物品,讓學生進行挑選食品、生活用品等,利用購物袋將幾種物品進行歸類,并模擬課文情境進行與“售貨員阿姨”的對話操練。這樣的教學環節大大增加了學生對識字的興趣,很多學生已經有了一些生活經驗,認識牙膏、毛巾等物品,但經過這一環節的學習認識了牙膏有不同的品牌,不同品牌有不同的價格,又認識了“高露潔、黑妹、云南白藥”等幾個字。這樣一來,學生收集的不僅是物品名稱的信息,等他們再次去超市購物時,就有了更多的經驗和更深的體會。
在教學《小伙伴》一課時,在學生分清維加、安娜、瑪莎、安東四個人物說話的內容之后,讓小組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在充分練習的情況下,請學生上臺表演,等學生表演后,我提出了問題:你覺得他們誰演出了人物的表情、動作呢?雖然是一年級的學生,但經過這么一提醒,立馬翻書查找人物的表情、動作。發現安東有一個“掰面包”的動作,我及時教學“掰”字:把夾著黃油的面包掰成兩半,誰會做這個動作?是呀,兩只手把面包給分開了,就是“掰”。我學著學生做的動作,再用課件演示。學生很快理解并記住了“掰”的字形。雖然“掰”字在本課中不是教學識記的目標,但通過演一演,做做動作能增加學生的識字量,又能讓學生主動識字,何樂而不為呢?
有了這一發現,我試著讓學生先自己看插圖編對話,再看文本出示,學生就有了更高的興趣,要是發現有句子和他們想的一樣,他們會特別興奮和驕傲,接著再演一演,就會把這一個個字串成有趣的對話,并通過動作和語言表達出對這些字詞的理解。
有些詞語離低段孩子的生活較遠,他們對這些字詞很陌生,讀起來字與字都是分開的,理解起來特別困難,比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一自然段中的“吩咐”,就讓學生演演國王,又做做大臣,雖然這兩個詞語沒有在生活中使用過,但基本上學生已經從電視劇里有了對這兩個詞的感受。一個學生裝作很有威嚴的樣子,“吩咐大臣”并“宣布”了要選繼承人的事,學生覺得很有趣,紛紛嘗試,我趁機讓學生進行聯系:吩咐,兩個字都有口字旁,代表與嘴巴有關,右邊的部件跟整個字讀音相似,學生很快認識到這是兩個形聲字。接著,我又問:這個詞應該用在什么時候適合呢?你叫小伙伴去拿本書是吩咐嗎?學生就能理解吩咐是口頭指派或囑咐,一般是上級對下級或者長輩對晚輩,不可隨意使用,不然就顯得不夠禮貌。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著眼于識字改革,對識字教學提出了更新、更科學的教學目標,這些目標,既積淀了我國傳統識字教學的寶貴經驗,又體現了現代教育的最新理念,是我們走進新課程,改革識字教學的新航標,是使用新教材,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的新途徑。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引下,積極探索省時高效的識字教學方略,切實培養學生主動識字、自能識字的能力,還識字教學于精彩。一年級的語文教師有責任對傳統學習模式進行探索改革,讓孩子們能在開放性的氛圍里愉快、自主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