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紅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於潛第二初級中學 浙江杭州 310000)
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的一門學科,初中又是學生學習的核心階段,它承接著小學的希望又關系到高中的基礎。所以,科學已經成為初中學生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但農村的初中生因為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往往形成了膽小、不愛說話、不愿與人交流等性格特點。導致農村初中科學教學的實施并不順利。這就要求教師根據農村學生的特點和農村具備的設施,進行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改善農村學生的學習情況。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笨梢娚罨虒W的重要性。生活就是教育、社會就是學校,只有做到教學和生活合二為一,才能把活的人物、活的事物、活的情感、活的世界和活的變化用知識解釋出來,用科學實驗出來。說到科學,人們往往會認為科學是在學校提供的人為環境中才能上的一門課程。實際上,這種將科學脫離了生活軌道的觀點是錯誤的??茖W需要真正的自然環境釋放,需要真實情感流露。只有這樣,知識才能順應自然,學習才能靈活運用。而農村正好適應了這樣的教學環境。農村學校的教學設施雖然不是很全,但重在場地廣。但有些農村教師卻把設施不全作為理由,減少對科學實驗的教學。這種做法不僅減少了學生學習知識的幾機會,甚至會影響農村學生的人生觀。農村學生只有學有所長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自己的生活。恰巧科學就是一個學有所用的學科,通過一個知識,一個實驗,能讓農村學生明白它本身的道理,積累下去不僅能掌握一項技能,更能為以后的發展找到出路,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生活思維化教學對農村學生來說至關重要。
眾所周知,農村的教學設施并沒有城市的豐富,學習資源也沒有城市的健全。但這并不代表農村的教學條件就是差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是弱的。沒有條件我們就創造條件,沒有資源,我們就豐富資源。而正好,科學課堂學習的內容應該是現實的,獨特的,具有實踐意義的。因此,農村更有利于學生直觀觀察,精準猜測,準確判斷。所以,教師應該豐富農村教學資源,把看似荒廢無用的東西運用起來,把看似難懂不解的實驗簡單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入手,把學生融入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成長,體驗科學課堂帶來的快樂[1]。
例如,學習浙教版七年級上冊“科學入門”這章時,本章重點是讓學生熟悉實驗室里的儀器并利用儀器測量所需要的實驗結果。但很多偏僻的農村并沒有大量的測量儀器,可能只有少量的樣板,甚至有的學校連樣板都沒有,這就會造成很多學生無法真正看到儀器的樣子,更無法掌握它們的作用。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里搜集一個平底的玻璃杯帶到學校來,然后指導學生拿一張白紙,用刻度尺的1厘米代替1毫升,均勻地標記出來,再用白膠帶粘在玻璃杯上,這樣簡易的量筒就做好了。把生活中所用到的東西運用到科學實驗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親自制作實驗儀器,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驗科學課堂的快樂。
微課是一種新興的學習模式,不僅適用于各種學科還適用于各種地方。它可以把知識點合理分層整理,然后用視頻的形式直觀地表達出來,也可以將復雜不能做的危險實驗用視頻演示出來,供學生學習。將這種教學方法用在農村初中的科學課堂上最好不過,不僅能擺脫農村因設備不全帶來的不便,還可以帶動整個農村的教育。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反復鉆研學習到的東西,然后用視頻記錄的方法拍攝下來,制作成生活微課。久而久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更能影響整個家庭的教育,推動整個家庭的發展,進而帶動農村的發展[2]。
例如,學習浙教版七年級上冊“觀察生物”這一章時,本著讓學生通過觀察,說出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區別和動物與植物的主要區別的教學目標,教師通常是通過播放幻燈片簡單介紹,一筆帶過了,既無趣又難以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借助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生機勃勃的生態環境,讓學生親自觀察一只動物或一株植物,如百合花,從它是如何播種,如何用鱗片扦插以及怎樣株芽繁殖的,用視頻記錄下來,交給教師,教師再收集學生的作品制作成微課,在課上播放出來讓學生對比它們的不同,以此加強學生的理解。這種讓學生親自觀察親自體驗的生活實驗,不僅能把知識變得簡單,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曾經有位心理學家說過:“學生的認識發展,就是觀念的平衡狀態不斷遭到破壞,并又不斷達到新的平衡狀態的過程?!边@句看似復雜的話其實表達的是: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使學生要學習的知識和求知的欲望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制作一種不平衡的現象。讓學生越來越愿意去學習,主動去學習。而連接這兩者關系的最重要的紐帶就是交流。只有學生愿意去交流,教師才能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知道學生哪里學會了,哪里沒學會,再進行下一步的教學。但據了解,農村學生往往上課不積極回答問題,也愿不主動和教師溝通交流,只是機械地吸收教師所教的知識。而科學又是一個需要溝通交流的學科,很多時候需要團隊合作。所以,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入手,用生活化思維去了解學生,再用生活化的方式去團結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敞開心扉,在溝通交流中共同進步[3]。
例如,學習浙教版八年級上冊“電路探秘”這一章時,本著通過小燈泡的實驗,讓學生掌握電流、電壓和電阻三者之間關系的教學目標,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并且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讓學生把連接小燈泡的路線圖和組裝圖帶回家和父母一起探究是否正確,第二天學生就會心生好奇,想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會主動和同學進行溝通交流,一起檢查電阻器是否組成固定電路,然后再把電流表和小燈泡串聯起來,最后把電壓表接在燈泡兩端,觀察小燈泡的明暗情況。在這種學生愿意主動溝通的情況下再進行實驗,不僅能提高學生實驗的準確率,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基于農村設施不全、資源不豐富的情況,在科學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思維,以生活為主導,用生活化的語言,生活化的方式去指導農村學生,把生活和教育結合起來,既能輕松教育又能促進生活,也能讓農村學生不再抗拒科學課,而是充滿興趣地探索、研究科學的奧妙,進而理解生活背后的真正意義,構建出真正的生活化思維的科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