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李
(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第三初級中學 廣東湛江 524000)
在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課堂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畢竟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基礎特點,積極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學會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在培養初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時候,教師要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為課堂的主導者,教師作為學生的引領者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權,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讓學生能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下面就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手段作做粗淺的分析與探討。
教師在利用微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手段落。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分層,學生也可以結合自己學習水平,選擇所對應的模塊學習[1]。將數學教學內容分層,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同時能增強了數學課堂的實效性,讓基礎差的同學抓牢基礎知識,基礎好的學生進一步鞏固提升。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優化學生的數學素養,還可以實現分層教學與微課教學的有機融合和因材施教教學觀念的落實。
例如,教師可以采取將微課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展開分層設計的方案進行教學。教師首先以學生學習成績的不同層次展開有針對性的安排教學內容,再在微課視頻中配置有針對性、有層次的基礎模塊、提升模塊兩部分,供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學習。這樣分層教學的好處在于能幫助基礎差的學生查漏補缺,強化數學基礎,也更容易為后期學生接受提升模塊的知識做鋪墊。如在八年級人教版數學第十四章“整式乘法(平方差公式)”的教學中,在基礎模塊,教師主要安排基礎較差的學生首先明白平方差公式的特點及類型(位置變化、符號變化、系數變化、指數變化等),通過舉例子的形式來例證,進行一些簡單的運用公式計算練習。在基礎模塊都達標以后,學生可以進行提升模塊的學習,這樣可以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先打好基礎。對于提升模塊,教師可以讓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練習一些較為復雜的計算,如計算過程兩次使用公式的或結構特征不是很明顯的(如51×49=502-1),進一步提升學生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由于農村初中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很多,且學生成績兩極化嚴重,有針對性、分層次地給學生安排學習任務,目的在于踐行立德育人教育理念,不放棄每一位學生,進而讓基礎差的學生不再畏懼數學,在學習數學中將基礎扎牢固,穩中前進;讓中等程度的學生提升思考問題的層次,鍛煉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自主思考問題的意識,這樣不僅可以快速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還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動力,有利于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教學實踐證明,課堂預習環節在提升教學質量上有關鍵作用,課前預習環節可充分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問題能力[2]。因此,教師應更新傳統教育理念,重視對學生課前預習慣的培養,便于后期在課堂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導學案教學法就是基于學生預習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模式,其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學習。有助于加強基礎差學生的基礎知識,提升基礎較好學生的數學技能,在結合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做的是課前導學方案的設計。例如,在七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章有理數加法運算中,在學習了用正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有理數概念、數軸等知識后,學生開始學習有關于有理數的加法。實際上,在小學中,學生就已經學習過正數與正數之和計算、零與正數之和的計算,而現在需要學習的是正數與負數的代數和、負數與負數的代數和、零與負數的代數和等問題。其實,該問題的本質與之前學習過的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兩個數之間的代數和,在計算過程中運用了絕對值和確定結果上增加了符號。教師可以以小學學習過的內容作為導學案的引導,逐層引導學生認識現在所學的有理數與小學所學不同。通過層層遞進的方法,在實際應用例子中,學生可以根據實際相反量及生活經驗得到最終結果。比如:贏5個球得5分,輸一個球則得到-1分,則通過代數和的運算(5+(-1)=4)的思想和實際生活的結合,可以快速得出答案和對概念的理解得出正負相互抵消。但是這樣具有生活常理性的問題并不能很好地讓學生理解新概念以及產生建立法則的想法。此時,強行建立法則,顯然是不可取的。所以,教師應該設置合理的例子,讓學生跨過該障礙,讓學生自然接受該法則。具體例子可以是分數(小數)之間的代數和計算,讓學生不能再倚仗生活實際來計算問題,進而促使學生進行方法的探索和思考,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在學習過程中,由于經驗的積累越來越豐富,同時學生的認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學生對概念的掌握也隨著知識的積累形成系統化。但是在遇到新的概念問題時,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通過抽象學習,運用類比,將新的概念同化到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結構體系中。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許多概念是可以與自身原來掌握的概念進行同化式教學的。如正比例函數和反比例函數,一次函數和二次函數,平行四邊形和正方形、菱形、矩形等,都以原本概念學習為基礎,進而學生可以快速運用已經掌握的概念對新概念進行同化和掌握,以達到更深入學習和應用的目的。
教學九年級人教版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時,教師可以給出學生四個實際例子(例略),讓學生結合題意列出其方程,如,5x-24=0,4x2=64,n2-2n=0,x2+4x-5=0,經過整理后為四個等式,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這幾個等式之間有何不同。學生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其中5x-24=0變式后的5x=24是學習過的一元一次方程,其他三個式子的共同特點是都僅含一個未知數,但未知數的次數都是二次的。教師由此可以很快地引出新概念,然后給出定義,這樣學生可以順其自然地通過一元一次方程接受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而且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通過上面概念同化的過程不難發現,學生通過一個原有已知的概念去同化另一個新概念的過程要比新概念學習的過程快速得多。這個同化的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充分理解新知識的含義,還有利于對舊知識的溫故知新,加深印象。這種教學手段的好處在于,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經歷一次完整的數學模型去解決這一類、一系列問題,層層類比,可以有效做到舉一反三。
綜上所述,在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更好地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同時,教師也應該積極主動地了解學生、多和學生交流,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在數學學習及各方面的情況,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水平,并結合數學教材,在課堂中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引導,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方法的轉變,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積極思考、主動學習,進而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提高數學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