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西亞斯學院 戶藝馨
“以人為本”的思想作為核心內容早已深入人心。將“以人為本”的思想運用到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對科教興國戰略的深刻體現以及科學發展教育事業的落實。“以人為本”的核心是人,在大學教育中“以人為本”指代的是大學生,在大學教育中,學校與教師要意識到要以大學生為主體來展開工作,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能夠從當代大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探尋解決的方案,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夠順利進行。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教育的基本途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實效性和針對性。
“以人為本”理念的基本思想在于要將人作為一切發展的根本力量以及最終目標,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將“人”擺在主體地位,最終目標則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將大學生作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來解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問題以及需求,以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全面發展作為最終目標。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順利實施的條件是大學生要有足夠的認知以及認同感,要想達到此要求就需要從基礎出發,解決大學生的需求,讓大學生能產生認同感,在不斷解決大學生的基本需求中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意義以及發展的動力。當然,解決大學生需求的前提是服從于我國基本國策以及社會的需求,要肯定大學生的自主性,同時也要關注和不斷引導大學生,尊重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夠調動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來,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提出更多的建議,這樣能夠很好地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化以及乏味性,能夠不斷地結合大學生提出的建議而發展,保證了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
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大學生的發展應該是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單一發展某一方面是不利于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等思想的形成的,同時對于大學生素質的提升也有所阻礙。在此種情況之下,就需要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大學生的需求作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激發、提高大學生的主動性,在思想上豐腴大學生的精神需求,這不僅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有著極大的幫助,同時還能夠促進大學生形成更加完整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最終實現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終目標——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1]。
“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國家近些年教育改革中重點強調的內容,在各層次的教育中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一些“以人為本”的理念,取得了初步成效。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所運用,但是方法不夠準確,導致效果十分不明顯。在當前的社會以及國家發展情況下,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十分重要,但是傳統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及手段已經不適應到當前的教育需求了。思想政治教育如果還是以老師的教學為主體,對于學生的思想需求以及意見關注較少會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逐漸流失,更進一步的則會使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抵觸心理,如此就極大地增加了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在有些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并且融入到了實際,但是卻由于缺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生為主體只是流于表面,并沒有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從內在改變學生的思維體系,如果只是流于表面而體會不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內在含義,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也是失敗的,這種重視表面的形式主義不僅沒有起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積極作用,還會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消極影響。雖然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但卻沒有機會參與到整個過程當中,沒有切身感受和體驗該項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內涵,造成了身體等方面的疲乏卻沒有等價的收獲,會使大學生的心理產生落差,對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產生一定的影響,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對于大學生全面發展不好的影響,這對于后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也是十分不利的[2]。
學校老師以及各方管理人員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要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樹立起幫助、引導學生學習生活的意識,要能夠從固有的管理學生的思想中脫離出來,將管理與服務相結合,避免與學生出現對立的情況。管理是必須的,學校各方人員要約束學生的行為,因為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心智已經基本成熟但對于社會還不夠了解的階段,沒有管理和約束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學生出格行為的發生。但是管理過度也會物極必反,該階段的人比較容易產生較強的排斥、逆反心理,因此服務的意識就變得尤為重要。學校各方人員要能夠關注學生的總體情況,積極處理學生的問題,樹立為學生辦事的服務意識。對于大學生的合法權益要予以應有的維護。學生提出的合理要求以及反饋信息要做到有專人認真聽取,以正確的方式來處理,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到體現,這樣不僅能夠規范學生的行為,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在校期間正確觀念的形成。這樣和諧的大學教育環境能夠更好地促進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寬容、美好但又不缺制度的氛圍,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3]。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因此要科學、合理地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十分關鍵,要權衡好師生之間的關系,既不能使教師的引導作用弱化,也需要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保證。充分發揮雙方的作用,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和全面發展自身的觀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的權威性但不能夠使其產生抵觸心理,這樣的權威是需要建立在不損害學生正當權益之上的,讓學生能夠自愿尊重教師,服從教師的引導。教師則需要從各個方面去了解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項需求,并能夠引導學生產生正確合理的需求,使學生在不斷追求物質需求的同時充實自身的精神需求。注重自身長久的發展。教師需要以身作則,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以自身高尚的精神來引導大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和教師的統一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4]。
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以人為本”的理念涉及到很多方面,不僅是在課堂教學中,而是一項較大的工程,要能夠動員學校的各方人員,實現全方位的聯合。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學校各方人員要能夠積極配合,不斷優化教育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結構,改進教育的方法。實現這種機制的前提是學校各方人員具備良好的素質,因此,學校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大學教師以及管理人員綜合素質的評估體系,定期組織學習職業素養以及職業規范,不斷地引導各方人員積極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樣的氛圍下建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是十分有利的,學校方面要不斷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完善管理服務制度,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上要能夠引導學生學習,指出學生的錯誤思想等,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規范課堂教學行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上的管理,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全面提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行為準則,能夠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也能夠約束自身的道德行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依舊需要以學生為主體,要秉持一切為了學生的基本思想,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學習環境來服務學生。同樣的,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機制中也應當融入適當的實踐環節,通過實踐讓大學生對于該方面的教學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不斷地認識自我與提升自我,使自己成為有用之才。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都是較為活躍的,能夠以較快的速度接受新鮮事物和觀點,這些新鮮事物觀點會很快影響他們的思想以及行為,因此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變得十分重要,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從大學生的角度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其具備正確的判斷能力,能夠有足夠的能力來辨別事物以及觀念是否有助于自身全方面的發展。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堅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到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地引導學生、圍繞學生、貼近學生,對大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構建良好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在各個方面對大學生產生更加積極的影響,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